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3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水稻(Oryza sativa)细菌性穗枯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之一, 严重威胁全球范围水稻的高产稳产。虽然该病目前仍被列为我国的检疫性病害, 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穗枯病随时有在内地蔓延的潜在危险, 因此除了加强检疫工作, 开展针对性的防控技术研发也十分必要。水稻细菌性穗枯病菌在侵染过程中涉及多种毒力因子, 同时, 水稻在与病原菌的长期互作过程中演化出了多种防卫机制, 抗性基因是主要的防卫机制之一。挖掘水稻基因组中抗细菌性穗枯病遗传位点并培育抗病品种是最安全且经济有效的防治途径。该文综述了水稻细菌性穗枯病的病原菌特性、发病特征、发病机制、病害循环和对水稻细菌性穗枯病的抗性研究现状, 以期为挖掘和分离水稻穗枯病抗性位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武哲  彭泽晨  侯扶江 《生态学报》2019,39(21):8010-8020
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鹿场冬季牧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偏离系数及t检验方法结合Ripley''s K函数及蒙特卡罗随机模拟对紫花针茅种群与醉马草种群进行格局分析,进一步采用计盒维数与信息维数对紫花针茅种群与醉马草种群进行分形分析,揭示在放牧系统中优势植物的种群变化。格局分析结果表明:牧场植物的种群格局出现5种变化规律。紫花针茅种群的偏离系数在放牧率3.64 AUM/hm2#,出现最小值。醉马草种群的偏离系数在放牧率4.16AUM/hm2时,出现最大值。在0-1 m的研究尺度内,紫花针茅种群与醉马草种群的Ripley''s K函数结果均在蒙特卡洛随机模拟区间内,呈随机分布格局。分形分析结果表明:伴随放牧率增大,紫花针茅种群的计盒维数区间为[1.596,1.962],醉马草种群的计盒维数区间为[1.831,1.945];紫花针茅种群的信息维数区间为[1.590,1.899],醉马草种群的信息维数区间为[1.633,1.913]。在放牧率4.34 AUM/hm2时,紫花针茅种群与醉马草种群空间占据差值达到最大,信息维数相对较低,种群分布相对均匀,格局变化相对缓慢,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平衡,最适合管理牧场。  相似文献   
63.
为探讨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在硬粒小麦背景中的传递特点,利用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D FISH)等方法,对小偃麦8801(AABBEE)与硬粒小麦(AABB)杂交后代中选育的株系Du_No.2和Du_No.4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分子标记检测株系Du_No.2及Du_No.4分别能扩增出长穗偃麦草2E、4E染色体特异条带。(2)GISH和ND FISH分析显示,株系Du_No.2和Du_No.4分别附加了1条2E和4E染色体,表明株系Du_No.2 和Du_No.4分别为硬粒小麦 长穗偃麦草2E和4E单体附加系。(3)2个株系的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发现,后期Ⅰ、Ⅱ和末期Ⅱ都有E染色体分离异常现象,且株系Du_No.2和 Du_No.4的异常率分别为22.24%和36.18%。(4)2个株系分别与硬粒小麦进行正反杂交的后代PCR分析表明, 2E和4E染色体经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4.41%和2.17%,而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都为零,表明2E和4E染色体在硬粒小麦背景中能通过雄配子传递,但不通过雌配子的传递。该研究为创建全套硬粒小麦 长穗偃麦草双体附加系及代换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4.
以发芽率、苗长、根长、苗干重、根干重变化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参数,研究苗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植株浸提液对不同地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种子萌发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地上部浸提液对LS、DX垂穗披碱草种子发芽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GS、KMX、LKZ、LZ地区垂穗披碱草种子发芽率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中对GS垂穗披碱草种子发芽率的抑制作用最强,在14.5%和5.5%浓度处理时抑制率分别为57.89%、55.26%;苗长方面,浸提液5.5%浓度对垂穗披碱草苗长的抑制率顺序为:LZNQDXLSKMXQHGSLKZ,14.5%处理时抑制率顺序为:LZKMXLKZNQGSQHDXLS,其中抑制率最高的为LZ垂穗披碱草,在14.5%和5.5%浓度处理时抑制率分别为33.03%、28.97%;根长方面,5.5%处理对垂穗披碱草根长的抑制率顺序为:QHNQLZKMX、GSLKZDX、LS,14.5%处理时抑制率顺序为:GSQH、NQLZLSKMXDXLKZ,其中在高浓度下抑制率最高的为GS垂穗披碱草,抑制率为57.69%;地上部浸提液对LKZ、LZ垂穗披碱草苗干重均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浸提液对NQ垂穗披碱草苗干重产生促进作用(RI0),而对KMX、DX垂穗披碱草苗干重均表现为抑制作用;根干重方面,浸提液对LS、QH、GS、NQ、LKZ垂穗披碱草根干重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KMX、DX垂穗披碱草根干重产生促进作用,高浓度浸提液对LZ垂穗披碱草的根干重产生促进作用。从根浸提液的作用来看,根浸提液除对LS、DX垂穗披碱草种子发芽率和根干重、GS垂穗披碱草种子发芽率和苗干重及NQ垂穗披碱草根干重具有促进作用外(P 0.05),对其余地区垂穗披碱草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RI0)。所有以上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植株浸提液对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生长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浓度效应。不同地区垂穗披碱草对紫花苜蓿地上部浸提液的敏感性趋势总体为:GSQHLSKMXNQLKZLZ,最不敏感或有促进作用的是DX垂穗披碱草;对根浸提液的敏感性趋势总体为:QHNQLZKMX,根浸提液对LS、GS、LKZ、DX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紫花苜蓿植株不同部位浸提液对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生长的化感效应顺序为:地上部根。  相似文献   
65.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design of a biomimetic fish robot actuated by piezoeeramic actuators and the effect of artificial caudal fins on the fish robot's performance. The limited bending displacement produced by a lightweight piezocomposite actuator was amplified and transformed into a large tail beat motion by means of a linkage system. Caudal fins that mimic the shape of a mackerel fin were fabricated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caudal fm characteristics on thrust production at an operating frequency range. Th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of a real mackerel's fin was measured and used to design artificial caudal fins. The thrust performance of the biomimetic fish robot propelled by fins of various thicknesses was examined in terms of the Strouhal number, the Froude number, the Reynolds number, and the power consumption. For the same fm area and aspect ratio, an artificial caudal fin with a distributed thickness shows the best forward speed and the least power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66.
金龟子绿僵菌在森林土壤中的分布及对松墨天牛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松墨天牛是重大森林植物检疫性病害——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本研究于2005年8月~2006年8月从福建、江西两省共110个林分样区(其中松林88个样区)采集土壤样品330份,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土壤中的金龟子绿僵菌。从21个样区的26份土样中分离出的金龟子绿僵菌占采集样区的19.1%和样品的7.9%,成菌落数(CFU)500~72500CFU/g,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在森林土壤中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对分离到的9个产孢量高的菌株,采用浸渍法(1×10~7孢子/mL)接种3~4龄健康松墨天牛幼虫,采用跗节接种法接种2~15日龄健康成虫,测定其致病力。结果表明,MaYTTR-03、MaYTTR-04菌株对松墨天牛幼虫和成虫均有较高致病力,表现出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67.
目的: 原核表达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 C. A. Mey.)金属硫蛋白HcMT并探究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HcMT,转化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加入Zn2+胁迫培养(终浓度为200 μmol/L),分离纯化得到Zn-HcMT,测定Zn-HcMT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制备复合物Zn-HcMT/TiO2并做FTIR表征。结果: 通过原核表达获得融合蛋白Zn-HcMT,对·OH、O2·-、DPPH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活性,对·OH、O2·-的IC50分别为0.386 mg/mL、0.038 mg/mL。融合蛋白浓度为0.01 mg/mL时,对DPPH清除率达(37.43 ± 0.006 8)%,浓度为0.3mg/mL时TEAC(trolox-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值为(1.023 ± 0.01)mmol/L,融合蛋白还原力A700为0.142 ± 0.055,FTIR图谱同时表现了Zn-HcMT和TiO2吸收特性。结论: Zn-HcMT具有良好的清除ROS活性及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在化妆品领域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8.
野牛草幼穗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Nutt.)Engelm.]幼穗为外植体,建立了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雌穗比雄穗难以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小于8mm雄幼穗在2mg/L2,4-D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0.0%~86.8%;添加10mg/L AgNO3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影响不明显,但可改善愈伤组织质量。2mg/L 2,4-D结合0.1mg/L 6-BA的培养基有利于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继代超过3次、继代间隔超过3周,愈伤组织分化能力明显下降。雄穗愈伤组织在含1.0mg/L 6-BA培养基上,弱光条件下分化出芽的频率较高,达31.8%~35.0%;附加3%麦芽糖既可减轻褐化程度,又利于丛生芽的分化。分化苗在1/2MS 0.3mg/L IBA培养基上的生根率为62.5%。  相似文献   
69.
用RFLP标记剖析水稻穗颈维管束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籼、粳亚种间杂种F1(圭630×02428)花药培养获得的DH群体,对水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倒数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等4个维管束性状,以及一、二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3个穗部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QTLs,其中有7个QTLs的加性效应较大,单个QTL的贡献率在20%以上。发现有4个QTLs成簇分布于第1染色体从RZ776到C11的大约35cM的区段上,来源于亲本"圭630"的这一染色体区段对穗颈大维管束、第2节间大维管束、第2节间小维管束和二次枝梗数4个性状的表达均具有增效作用。还讨论了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增效QTLs、实现穗颈维管束性状遗传改良的策略。  相似文献   
70.
金毛弓背蚁的巢穴结构、头宽频数分布及活动节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毛弓背蚁Camponotus tonkinus Santschi的巢穴结构、工蚁头宽频数特征及巢外活动节律作了系统的观察和分析。发现金毛弓背蚁地下巢穴极为复杂,有纵横交错的通道系统和众多的小室,蚁后室位于巢穴底部,工蚁的头宽为连续性,范围在1.05-3.85mm,频数分布为不对称的单峰,头宽在1.4~2.Omm的个体最多,占总数的72.7%,晴朗天气里工蚁出入巢活动在上午和下午各有一个高峰,中午随温度升高金毛弓背蚁外出活动进入低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