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3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73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41.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SOC)的活性部分,是衡量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环境的早期变化。但在SOC贫瘠的沙地,长期恢复演替如何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杨柴人工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未造林(CK)与造林年限9 a、18 a和30 a的杨柴人工灌木林,探究毛乌素沙地杨柴人工灌木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SOC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杨柴灌木林随恢复演替年限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增强,但在恢复演替18 a时出现转折点,恢复演替18—30 a时土壤固碳速率相对减缓;(2)表层0—10 cm土壤DOC、MBC和ROC对恢复演替响应较为敏感,恢复演替过程中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逐渐升高;(3)恢复演替年限并未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占SOC比例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也未显著改变碳库活度。综上所述,毛乌素沙地杨柴灌木林恢复演替有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和SOC积累,但长期恢复演替是否持续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固持产生积极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2.
孙龙  卢涛  孙涛  孙然好 《生态学报》2023,43(2):826-837
消落带植被分布、生活型、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显著促进了消落带植被恢复技术的进步,然而相邻两梯级库区消落带植被分布的差异以及植被群落特征的年际变化并不明确。此外,金沙江下游部分区域表现出一定的干热特征,其影响下的消落带植被群落特征有待深入了解。基于2019年和2021年向家坝和溪洛渡库区消落带植被调查结果,分析表明:(1)金沙江下游消落带按照下垫面特性主要分为硬岩型、软岩型、松软堆积型3种类型,坡度平缓的松软堆积型消落带是植被恢复的主要类型;(2)整体上,消落带优势植被类型是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单优势种、少优势种群落较为普遍,两个库区消落带优势种重要值差异显著,植被生活型较少;(3)向家坝、溪洛渡库区消落带在分别经历6次和8次周期性水淹后,消落带植被分布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变化不显著,表明消落带植被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综上说明向家坝、溪洛渡两个相邻的梯级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需要以灌草为主,且具有不同的潜在恢复模式,因此需要对应采取不同的恢复策略。研究对于科学指导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
为了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库区生态环境和渔业的潜在贡献,对秭归、云阳和忠县库区共计30个典型消落带断面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植物营养成分、断面坡度及土壤理化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共发现54科、61属、209种植物,其中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和苍耳(Xanthium sibiricum)为主要优势种,平均盖度分别为29.73%和26.87%;随着水位高程逐渐降低,狗牙根、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茼麻(Abutilon theophrasti)的盖度逐渐增加,苍耳、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和狼粑草(Bidens tripartite)的盖度逐渐降低,而葎草(Humulus scanden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的盖度先增加后降低;植被的分布还受到断面坡度的影响,狗牙根的盖度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01),而苍耳的盖度则随着坡度呈现先增后降的显著单峰形态分布(P<0.001...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运动训练已被证明能够改善许多慢性肌肉功能疾病,被用于治疗衰老型肌萎缩。本文采用电阻抗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研究人类小腿肌肉对运动训练生理响应的电学特性,旨在使用EIT方法可视化运动训练对人类小腿响应肌肉隔室内肌肉纤维体积增加的效果。方法 实验对象被要求在连续5个实验日进行左、右腿单侧提踵训练,应用EIT检测每日运动训练前和运动训练后小腿肌肉的电导率分布。为了定量分析运动训练对响应肌肉隔室的作用,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EIT重建图像的空间平均电导率<σ>。结果 运动训练后,由小腿腓肠肌组成的M1肌肉隔室空间平均电导率<σ>M1显著增加。此外,连续5个实验日的EIT测量结果显示,运动训练前的空间平均电导率<σpre>M1呈上升趋势。所有实验对象在实验日1早晨进行实验前的腿部瘦体重与<σ>M1呈线性关系,即<σ>M1随腿部瘦体重增加而增加;运...  相似文献   
45.
以Giemsa C带技术处理串叶松香草根尖细胞染色体(2n=14),全部着丝点及第5和第7对染色体短臂端部显稳定的C带,第6对染色体长臂有两条明显的居间带,其他居间带小而不稳定(重复率不高)。间期细胞核染色体呈Rable构型,其着丝点一极最多出现20个染色中心。统计分析表明,靠近着丝点的短臂端带区和居间带区异染色质有易与着丝点区异染色质融合的倾向。分裂中期Giemsa C带数目与间期染色中心数目存在数量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6.
目的 采用电阻抗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方法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下小腿肌肉的电学特性,旨在将EIT作为一种长期监测方法,从而可视化NMES训练对人类小腿肌肉的训练效果。方法 16名实验对象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control group,CG,n=8)和最佳电压强度的NMES训练组(optimal voltage intensity training group,OG,n=8)。对照组保持正常生活方式并不进行NMES和其他的肌肉训练;NMES训练组中使用商业NMES设备对实验对象右小腿进行23 min的NMES训练,每周3次,为期5周。应用EIT测量在每周一训练开始前的电导率分布。并且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方法测量右腿细胞外含水量与身体总含水量的比率(ECW/TBW) βrl,及身体总含水量(TBW)τ。为了量化NMES在肌肉训练过程中的作用,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EIT重建图像的...  相似文献   
47.
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及其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正逐渐开展,需要系统的学科理论支撑,景观生态学作为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科学,能够以其宏观空间理论和技术体系满足这一需求。本文将景观生态学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支撑学科,首先,明确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是镶嵌的异质景观、具有景观的所有特征并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其次,阐述了景观生态建设理论如何应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规划和评价;最后,总结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的新趋势,提出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论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如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景观生态学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践相结合,将为实现我国乃至全球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极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8.
【目的】股带针蓟马,又称温室条带蓟马,是一种多食性农业害虫,寄主超过50种,在一些国家被列为检疫性生物。2020年9月,在北京发现其成虫和幼虫危害海芋叶片,本文介绍了其形态特征、分子鉴定数据、分布地区及寄主植物等数据,以期为其准确鉴定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拍打法收集标本;采用非破坏性方法提取单头蓟马DNA,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COⅠ)的部分序列,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制作永久玻片进行形态鉴定。【结果】结合形态和分子数据鉴定其为股带针蓟马,是中国新记录属、种,海芋是该种新记录的寄主植物。股带针蓟马与该属其他种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种前翅的亚中部浅色带比端部暗带短。COⅠ分子序列分析表明,北京种群与国外种群聚集成一个分支,序列相似性高达100%。【结论】应采取进一步调查、监测和管理措施,防止该种外来有害蓟马的传播。  相似文献   
49.
丁毅  宋运淳 《遗传学报》1996,23(4):268-275
以大麦为材料,进行了G-带带纹变动性分析以及G-带与减数分裂粗线期染色粒的比较,有丝分裂早中期至中期两个不同时期G-带带纹总数减少36%,染色体组的绝对长度缩短25%。带数减少的幅度大于染色体长度缩短的幅度,染色体组中每条染色体之间带纹减少的比例不尽相同,变幅在0.29-0.50之间,不同染色体绝对长度减少的幅度在0.27-3.70μ之间,从早中期至中期,每单位染色体绝对长度带数具相对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50.
猪精子中与卵透明带糖蛋白ZP3结合的蛋白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次经PSL-Sepharose亲和层析柱和纤维素CM-52离子交换层析柱,从猪精子的CHAPS抽提液分离得4个蛋白质组分。用固相透明带精蛋白结合试验(IZPGBA)检测;表明精子蛋白SP1和SP2具有结合透明带糖蛋白ZP3的活性,SP2并显示凝集血球的活性。精子蛋白SP1与卵预温育明显抑制精卵结合,抑制活性与加入的精子蛋白的浓度呈正相关。用生物素标记的ZP3和蛋白质印迹技术,证明SP1中的68kD精子蛋白与ZP3结合,提示68kD精子蛋白参与精卵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