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2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81.
甘肃小陇山华山松群落灌木层优势种种间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野外大量调查,选取小陇山华山松林55个样方中的20个常见物种,运用多物种复合关联VR,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关联测度等测算和综合分析群落的种间联接关系,结果表明:(1)多物种关联性(VR)的分析表明华山松林主要组成成员间的关系以正关联为主,说明华山松群落主要种群对生存环境的需求是一致的;(2)20个常见种种对中以华山松-锐齿栎、华山松-栓皮栎、华山松-辽东栎等种对之间呈正关联;锐齿栎-栓皮栎、锐齿栎-盐肤木等呈现负关联;黑刺菝葜、多毛樱桃等为独立关系等,是群落内环境的体现,是群落内环境异质性的表征;(3)依据华山松林种间关系的不同性质把组成群落的20个常见种归纳为3个生态种组,即正关联组、负关联组和独立组;(4)种间关联的研究结果对华山松群落的生境监测、营林管理、林区道路景观再造中的树种选择和配置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82.
秦岭兰科一新分布种——囊唇山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秦岭兰科(Orchidaceae)山兰属(Oreorchis)一新分布种--囊唇山兰(Oreorchis indica).  相似文献   
783.
陕西秦岭鳞毛蕨科的2个新记录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皓  王玛丽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6):1250-1252
报道陕西秦岭的2个蕨类新记录种:乌柄耳蕨(Polystichum melanostipes)和密鳞鳞毛蕨(Dryopterispycnopteroides)。根据标本对两种植物的形态进行了详细描述,同时对其地理分布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784.
2003~2005年,在蟒河保护区对山地麻蜥的生态进行了观察研究.观察表明,山地麻蜥在本区的繁殖期为5~7月,5月为交尾盛期,经过25~28天挖洞产卵,孵化时间为50天.在该区的遇见率为2.6只/km.9月下旬入蛰,翌年的3月底出蛰.  相似文献   
785.
秦岭西部山地针叶林凋落物层的化学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凋落物作为土壤和植物的结合点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和能量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凋落物的产量及其元素浓度制约着林下凋落物层和矿质土壤的养分归还。本研究利用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秦岭西部山地不同针叶林凋落物层分解过程的特性(如凋落物储量、分解速率、周转时间和养分元素贮量及回归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凋落物现存量(8.46~29.81 t·hm-2)远大于年凋落物量(2.96~4.23 t·hm-2·a-1),凋落物分解速率相对较低、积累很强,系统养分循环参数小;2)营养元素在凋落物层中含量的分布格局因树种不同而不同,但不同树种凋落物层营养元素(N、P、K、Ca、Mg、Fe)的储量均为:未分解层(U层)<半分解层(S层)<分解层(D层);3)不同树种林下凋落物层平均营养元素的储量为:Ca:357.71 kg·hm-2>N:175.72 kg·hm-2 >Fe:102.50 kg·hm-2>Mg:54.21 kg·hm-2>K:31.96 kg·hm-2>P:16.78 kg·hm-2;4)林下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是一个养分积累的过程,营养元素最终普遍在分解层(D层)中富集;5)树种和人为经营情况对森林凋落物层的性质和分解状况有较大影响,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表现为:云杉林< 松林< 落叶松林。  相似文献   
786.
《昆虫知识》2009,(4):619-619
陕西蝴蝶学专家寿建新和蝴蝶收藏家雷生辉目前在陕西省南部宁陕县境内的秦岭上,发现了一度被认为绝迹的珍稀蝴蝶周氏虎凤蝶的卵和幼虫,这一发现对研究周氏虎凤蝶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87.
《人与生物圈》2009,(2):68-69
汶川地震后的几个月里,我编辑部人员先后几次到达灾区采访,见到听到短短数月之内随着时间推移震区地貌以“进行时”发生着明显的改变:原来的滑坡体扩大了,雨季后到处出现泥石流,有的地方冒出了新的堰塞湖,原来的河道变成了瀑布……中科院成都分院赵永涛剐院长告诉我们:对地球来说这是一种小型的造貌(缔造地貌)过程。显然这是一次见证地貌建造过程的难得机会,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地貌的改变对地球来说虽是微不足道,而对灾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则是一次剧烈的改变,或许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进而我们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各种形式地貌的改变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和关系展现出来的呢?摸准其问的规律显得十分重要。中科院成都山地环境与灾害所的研究员崔鸱和唐邦兴说:“山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链条,很早我们就提出‘灾害链’的说法,只是没有引起重视,这一次的地震使它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88.
秦岭山地华山松林群落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秦岭南坡华山松群落为对象,分析了其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华山松群落共容纳种子植物166种,分属51科111属,区系组成丰富;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属的分布类型以温带性质居多,共65个,占总属数的66.7%,表明了群落植物区系组成的温带亲缘;在群落外貌特征上,华山松群落高位芽植物最多,占75.9%,叶级以中型叶为主,共96种,占57.8%,叶型以单叶为主,共139种,占83.7%;群落可分为乔、灌、草3个层次,亦有层间植物伴生;随年龄增长,群落中华山松种群空间结构呈集群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变化,聚块指标变化不大,其聚块面积在100m^2左右波动;种群格局强度随年龄阶段变化缓慢,处于较弱的生境异质性变化状态中;尽管缺失某些年龄阶段的幼数、幼苗现象存在,华山松林作为一个稳定群落在该区域仍占有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789.
黑土和棕壤对铜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研究了黑土与棕壤对Cu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实验所采用Cu^2+浓度范围内,黑土和棕壤对CU^2+的吸附量均随着加入Cu^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黑土对cu^2+的吸附固定能力明显高于棕壤.在吸附平衡液Cu^2+浓度为95mg·kg^-时,棕壤对cu^2+的吸附量接近3720mg·kg^-1,黑土对Cu^2+的吸附量高达6076mg·kg^-1,最大CuCl2浓度(400mg·kg^-1)时,黑土和棕壤对Cu^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6159.0和4736.6mg·kg^-1.两种土壤对Cu^2+的吸财等量线与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性,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对其吸附行为进行描述.Langmuir方程不适宜描述两种土壤对Cu^2+的等温吸附过程.黑土和棕壤对Cu^2+的吸附均较快,最初2min内就可以达到平衡后吸附量的90%以上,在15-20min左右吸附基本达到平衡.描述黑土和棕壤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模型为双常数速率方程,其次为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  相似文献   
790.
秦岭东部羚牛越冬栖息地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8 年1~4 月, 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秦岭羚牛冬季栖息地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内共有5 块羚牛冬季栖息地, 呈斑块状分布, 总面积2 305 hm2 ,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04 %。羚牛对冬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为地形(向阳、背风、相对比较平坦的亚高山台地) 、食物(大宗食物华桔竹和喜食食物杜鹃、腺柳等) 、水源(充足) 、隐蔽而相对较暖的环境(成熟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 以及便于逃避天敌的生境(密生华桔竹林) 。冷杉、华山松等的芽苞和树皮是羚牛冬季必需的食物。冷杉林是该处羚牛分布高度的标志植物和防御风雪寒冷的栖息场所。人类对原生森林植被的破坏, 限制了羚牛的分布及活动范围, 210 国道是保护区内东西两部分羚牛族群间相互扩散的主要障碍。因此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建立210 国道便于扩散的走廊, 是实现保护区内(尤其是东部地区) 羚牛能够长期生存繁衍十分重要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