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3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王衍桐  陈受宜 《遗传学报》2000,27(2):146-150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是危害大豆生产的性病害。山西省兴县“灰布支黑豆”是对目前我国鉴定的所有流行小种表现出免疫或高抗的重要抗源。利用目前国际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和小种划分标准,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确定了14号是北京马连洼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实验站土壤中大豆孢囊线虫群体的主导小种。用敏感的栽培品种“冀豆7号”作母本,与灰布支黑豆杂交,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  相似文献   
892.
捕食线虫真菌在北京地区果园中的季节性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海淀区2个苹果园和2个葡萄园根际捕食线虫真菌2年的季节性变化调查,共分离到199个捕食线虫真菌菌株,隶属3个属16个种,Arthrobotrys dactyloides分离频率最高,其次是A.oligospora,A.conoides和Stylopage sp.。捕食线虫真菌的数量在晚春夏初最丰富,秋季次之,冬夏最少。通过统计分析,捕食线虫真菌数量的季节性变化与温度线性相关,而与线虫总数S形相关,与土壤湿度和植物寄生线虫数量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93.
应用斯氏线虫大面积防治桃小食心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在山东省寿光、泰安、淄博的苹果园大面积施用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griotes防治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 Walsingham,并作不同线虫剂量的比较试验,同时测定的土温、气温和相对湿度.结果表明,在299公顷苹果园,每公顷施用线虫15亿,在适宜的温、湿度(土温26.2℃~27.1℃,气温25.5℃~29.5℃,相对湿度80%~89%)条件下,桃小食心虫的累计卵果率为0.4%~0.5%;而在气温过高,较干燥(土温为26.5℃~29℃,气温29.5℃~34℃,相对湿度为76.8%)条件下,桃小食心虫累计卵果率为2.4%.每公顷施用7.5亿和3.75亿线虫的果园,桃小食心虫的累计卵果率为1.5%~2.9%.以常规药剂处理的累计卵果率为1.5%和2.1%.清水对照的累计卵果率为2.8%与3.8%.说明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桃小食心虫能获得好的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94.
根结线虫病是对农作物危害严重且难以防治的病害,并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常规的化学防治方法因毒性大、破坏生态环境而不适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能稳定寄生在作物体内的生物防治真菌,内生真菌通过抑制卵的孵化、降低J2期线虫幼虫活力、抑制线虫的入侵、延缓雌虫发育、减少产卵数目、降低作物根中根结和卵块数量,来实现稳定、高效、安全地防治根结线虫病害。近年来,内生真菌的作用机制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综述近年来内生真菌生物防治根结线虫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内生真菌直接攻击、资源竞争、代谢物胁迫、防御激活等4种主要机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植物内生真菌进行生物防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95.
896.
捕食线早真菌rDNA ITS区间RFLPs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祝明亮  张克勤 《菌物系统》2000,19(2):175-180
利用PCR-RFLP方法对捕食线虫真菌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以ITS1和ITS4为引物对3属14种16个菌株的核糖体DNA转录间区(ITS)进行了PCR扩增,4种内切酶(AluⅠ、HaeⅢ、HpaⅡ、TaqⅠ)酶切,结果表明不同属的ITS区长度没有明显差异,其长度范围在585 ̄695之间。酶切图谱种间差别明显,种内基三一致,同属菌株图谱没有特异笥,暗示传统的分属可能过细,某些属的成立平常 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897.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具有土层薄和土被不连续等特征的生态脆弱区,人为过度干扰和土地不当利用导致了生境退化甚至石漠化的发生。从“九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为了有效抑制并逆转石漠化趋势,生态修复措施得到普遍的推广应用。“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从土壤微生物、原生动物、线虫、微节肢动物、蚯蚓和线蚓等方面,综述了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喀斯特生境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高于非喀斯特生境,原因是喀斯特具有较高的土壤pH和钙含量;(2)与非喀斯特生境相比,喀斯特生境土壤动物类群数相差不大而个体密度较低;(3)石漠化过程伴随着植被退化,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种类和功能多样性,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也呈现降低趋势;(4)生态修复促进植被正向演替,土壤微生物量和酶类活性逐渐上升,真菌/细菌生物量比值增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增加,有利于土壤固碳和生态修复。因此,土壤生物多样性是适合指示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修复的生物学指标。研究建议:(1)在传统分类鉴定基础上,结合宏基因组学、宏蛋白质组学和同位素标记等技术,完善生态修复的...  相似文献   
898.
899.
9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