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调控性非编码RNA (ncRNA)主要包括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微小RNA (miRNA)、环状RNA (circRNA)。近年来研究报道,ncRNA可通过调节离子通道、神经炎症和免疫平衡,参与轴突和髓鞘的损伤、修复与再生,调控神经元凋亡和自噬等多种途径,参与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因此,对调控性ncRNA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靶点或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行总结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2.
83.
84.
《生物磁学》2013,(35):I0003-I0003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刘静字、姚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张学合作,成功揭示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疾病的致病原因。该研究成果10月2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  相似文献   
85.
86.
于洋  王与胜 《蛇志》2002,14(4):43-43
1 临床资料  病例 1 :患者 ,女 ,2 6岁。肛周包块伴疼痛 4月余 ,有 1次顺产史 (两年前 )及 1次人工流产史 (6个月前 )。避孕环避孕。 4月前发现肛周包块 ,伴间断性疼痛 ,行走或排便时加重 ,与月经有明显关系。肛检 :肛缘平整 ,截石位 2点位肛缘处有 1个 2 cm× 2 cm包块 ,质硬 ,轻压痛 ,界清 ,活动可 ,未见明显条索状物及内、外口 ,直肠指诊无新生物。入院诊断 :肛周包块待查 :肛瘘。行肛周包块切除术。术中见肛周皮下有一约 2 cm× 2 cm硬结 ,中间有黑色血液样物 ,质硬 ,周围无管腔。切下包块病理诊断示 :子宫内膜异位症。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7.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沙利度胺对大鼠慢性坐骨神经缩窄(chronic sciatic nerve constriction,CCI)的镇痛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S组、C组、L组、M组及H组,S组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四组建立CCI模型,术后分别用20 mg/kg、50mg/kg、100 mg/kg沙利度胺处理L组、M组、H组。于术后第1、2、3、4周测量和比较各组大鼠机械性痛阈与热痛阈,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各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分析沙利度胺浓度与TNFR mRNA相对表达的相关性。结果:S组术前术后的机械性痛阈与热痛阈均无明显改变(P0.05),其余四组术后痛阈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C组术后第4周时机械性痛阈明显升高(P0.05),而术后其他时间点的机械性痛阈与热痛阈无明显差异(P0.05);L组、M组、H组术后机械性痛阈、热痛阈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组机械性痛阈与热痛阈对比S组明显降低(P=0.000),亦显著低于L组(P=0.000);而不同剂量组机械性痛阈、热痛阈相比,H组高于M组(P=0.000),M组高于L组(P=0.000)。相对于C组,L组、M组、H组术后第4周TNFR1 mRNA及蛋白相对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H组下降最为明显,M组次之。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沙利度胺浓度的增加与TNFR1表达水平的升高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497,P=0.036)。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影响TNFR表达水平对大鼠慢性坐骨神经缩窄发挥镇痛效应,其镇痛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加强,有望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辅助镇痛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2014年12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四肢骨折矫形术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于术后6个月分析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术前疼痛程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术后引流、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以及骨折部位等资料,并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内有96名患者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发生率为32.00%(96/3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手术后疼痛患者与术前疼痛程度、是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有无镇痛、是否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骨折部位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术后是否引流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是四肢骨折矫形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较高,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增加了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风险,临床应根据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9.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临床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仍在探索中。中枢神经系统内有三种胶质细胞,包括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少突胶质细胞。近来有研究发现,这三种胶质细胞可通过活化、产生和释放细胞因子等途径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探索神经胶质细胞的多种复杂功能或作用机制来充分认识胶质细胞的特点,为今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通过研究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的特点及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并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与疼痛治疗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总结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小胶质细胞、星状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0.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但其中枢机制尚不明了.杏仁核在疼痛反应中的作用近年来受到关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杏仁核各个亚区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改变,探索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机制.8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和8位健康者进行了普通核磁共振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将杏仁核各个亚区分别进行的功能连接分析,并将功能连接和被试者的病程、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了相关分析.与健康志愿者相比,PHN患者杏仁核的基底外侧部(laterobasal groups,LB)和皮质部(superficial groups,SF)与多个脑区的FC表现出增强,主要位于颞叶和额叶.同时SF与多个区域的FC出现减低,主要位于额叶和顶叶.颞叶和额叶部分区域与LB的FC强度、与病程长短和VAS评分表现出关联性.研究结果提示,PHN患者杏仁核功能连接的改变提示了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发展中,杏仁核以及多个涉及情绪、认知、注意的脑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