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7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桂东南柳杉人工林碳氮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西六万林场31年生3种密度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为对象,对其碳、氮储量以及碳、氮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中、高3种密度的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355.72、417.21和378.71t.hm-2,氮储量分别为17.91、22.13和19.99t.hm-2,均表现为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低、中、高密度植被层碳储量分别为127.71、101.98和100.12t.hm-2,分别为土壤层碳储量的56.01%、32.35%、35.94%,表现为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植被层氮储量分别为1048.85、674.26和705.69kg.hm-2,为土壤层氮储量的6.22%、3.14%、3.66%,则表现为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充分说明桂东南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的碳、氮储量受林分密度的影响,且碳、氮储量主要分布在土壤层。  相似文献   
72.
外源NO对UV-B胁迫下红豆杉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紫外线-B( UV-B)辐射胁迫下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盆栽5年生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幼苗为材料,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为外源NO供体,设置CK(对照)、SNP(+0.1 mmol·L-1SNP)、UV-B(+4.22 kJ·m-2·d-1 UV-B)及UV-B+ SNP(+0.1 mmol·L-1 SNP+4.22 kJ·m-2·d-1UV-B)4个处理,研究外源NO对UV-B胁迫下南方红豆杉幼苗针叶过氧化氢(H2O2)含量、脂质过氧化程度及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胁迫显著提高了南方红豆杉针叶H2O2及MDA含量(P<0.05),施加外源NO降低UV-B胁迫下针叶H2O2及MDA含量,提高紫杉醇、类黄酮及类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含量(P<0.05);各处理对抗氧化酶活性影响不同,SNP处理显著提高针叶中CAT和POD活性(P<0.05),UV-B和SNP+UV-B处理均提高针叶中POD活性,降低CAT活性和APX活性(P<0.05).本研究证实,外源NO可提高UV-B胁迫下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降低其H2O2含量及脂质过氧化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UV-B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相似文献   
73.
小鼠肺腺癌模型的建立及肿瘤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乙基亚硝脲(ENU)在BABL/c小鼠建立肺腺癌模型并对ENU所诱发的肺腺癌进行病理观察。方法妊娠17d的SPF级母鼠腹腔接受ENU或缓冲液注射,在子代鼠的鼠龄满32周时收获其全肺标本,对肺组织进行常规石蜡半连续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肿瘤病理。结果 ENU经胎盘一次性诱发子代鼠多发性肺肿瘤形成,病理显示这些肿瘤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腺瘤和腺癌,腺癌的类型有细支气管肺泡癌样腺癌(雌性:5/6,雄性:4/6)和分化不等的腺癌(雌性:4/6,雄性:5/6),诱癌频率在雌、雄性小鼠均为5/6,癌变频率在雌性16/43,雄性12/31。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肺腺癌模型,肿瘤病理的多样性提示癌变机制在分子水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4.
枣粮间作生态系统土壤氮空间分布特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基于枣粮间作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异质性,通过在不同位置采样测定,探讨了枣粮间作系统内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1)枣粮间作生态系统中,在小麦收获期和玉米收获期两个时期,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存在明显的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空间变异性.而土壤铵态氮含量极低且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异;(2)与全氮相比,枣粮间作系统中硝态氮空间变异性更强,且随着时间变化其空间分布特性有明显变化;(3)氮素施用量对土壤全氮和硝态氮空间变异有正向作用,而植株对氮的吸收利用可以降低土壤氮素分布空间差异程度.各因子对土壤全氮空间变异影响强弱顺序为氮吸收量>氮素施用量>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硝态氮空间变异影响强弱顺序为氮素施用量>土壤全氮含量>氮素吸收量>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75.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对Cd^2+胁迫下辣椒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75μmol·L^-1SNP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较高浓度Cd^2+对辣椒幼苗生长、叶中Chla和Chlb含量以及根系活性的抑制作用,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  相似文献   
76.
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下,玉米品种“郑单958”(植株密度9株/m^2)和小麦品种“93-9”(基本苗704株/m^2),冬小麦基施144kg N/hm^2,研究了玉米5个施N量(0、90、180、270和360kg/hm^2)对后茬小麦期间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无机氮总量,以及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施氮相比,玉米施氮显著增加小麦季0~200cm土壤硝态氮含量;自拔节起,0~40cm、0~130cm和0~200cm硝态氮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递增,在硝态氮含量较高的小区增幅也大.(2)轮作一周期后,不施氮和施氮360kg/hm^2显著影响0~130cm和0~200cm无机氮总量,但在90~270 kg/hm^2之间,施氮量的影响不明显.(3)施氮小于180kg/hm^2时,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和籽粒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递增,但不明显.(4)与不施氮相比,施氮90kg/hm^2的小麦产量和麦玉轮作总产均增加但不明显,施氮180 kg/hm^2均显著增加,施氮270kg/hm^2与180kg/hm^2无明显差异.本试验条件下,夏玉米施氮90~180 kg/hm^2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77.
施氮对不同品种冬小麦植株硝态氮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以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区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盆栽试验,以NR 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号和西农2208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施氮对不同品种冬小麦植株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明显增加叶片NRA.不施氮时除小偃6号和偃师9号外,其余品种NRA在全生育时期的动态变化均呈双峰曲线,2个高峰期分别在返青期和开花期,且开花期高峰值(36.17 NO2-μg.-g 1FW.h-1)明显比返青期峰值(15.407 NO2-μg.-g 1FW.h-1)大;施氮时不同品种叶片NRA在全生育期呈单峰曲线变化,最高峰在开花期,平均峰值为80.93 NO2-μg.-g 1FW.h-1),比同期不施氮处理增加1倍以上.施氮后地上部硝态氮含量在各时期均显著提高,在小麦生育前期(出苗到拔节)表现最为显著.氮肥对不同品种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程度基本上与对NRA的影响程度相反,即施氮后硝态氮增加幅度小的品种,NRA却增加幅度大.  相似文献   
78.
研究了外源亚精胺(Spd)在营养液栽培中,对盐胁迫下耐盐性不同的两品种黄瓜幼苗体内硝态氮、铵态氮、脯氨酸(Pro)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Spd显著减小了盐胁迫引起的铵态氮、Pro含量的升高幅度和NR活性、硝态氮含量的降低幅度,且对盐敏感型黄瓜品种影响幅度较大。表明Spd可明显减缓盐胁迫对黄瓜幼苗氮素营养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施氮水平对高产麦田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化及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高产麦田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化和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麦田土壤硝态氮在播种至冬前阶段不断向深层移动,并在140cm以下土层积累.施纯氮96~168 kg·hm-2处理,增加了60 cm以上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了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占施氮量的比例,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产量,且土壤氨挥发损失较低,基施氮氨挥发损失占基施氮量的4.23%~5.51%;施氮量超过240 kg N·hm-2,促进了土壤硝态氮向深层的移动和积累,基施氮氨挥发损失、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及其占施氮量的比例均显著升高,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但籽粒产量降低.高产麦田适宜的氮素用量为132~204 kg N·hm-2.  相似文献   
80.
以宁麦9号和豫麦34号为材料,研究了氮肥基追比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变化、氮素表观盈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基肥提高了越冬期0-60 cm土层NO3--N和NH4+-N含量,拔节期追肥对孕穗期各土层无机氮含量无显著影响,追施孕穗肥显著提高了开花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和0-2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不施氮处理各生育阶段均表现为氮素亏缺,施氮处理氮素盈亏呈明显的阶段性,播种至孕穗阶段出现氮素盈余,孕穗至成熟阶段出现氮素亏缺;全生育期氮素表观盈余量两品种平均以5∶5处理最低,7∶3处理最高。两品种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回收率和产量均随基肥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均以5∶5处理最高。因此,在小麦生产中应适当减少基施氮肥用量,在小麦拔节孕穗期适当增加追肥比例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并降低土壤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