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探讨cAMP/PKA-pCREB信号通路是否在康复训练促进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方面发挥作用。方法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ischemia-reperfusion model,MCAO),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n=24)、自然恢复+Rp-cAMP组(n=24)、康复训练组(n=18)和康复训练+Rp-cAMP组(n=18)。同时设立假手术组(n=12)。于侧脑室注射RpcAMP后立即进行MCAO模型的制备。训练组大鼠于术后48 h开始每天给予平衡木、转棒及滚筒训练。采用平衡木试验评定大鼠的运动功能。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缺血灶周围的脑组织内PK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CREB蛋白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pCREB进行定位检测。结果 (1)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揭示,自然恢复+Rp-cAMP组大鼠的运动功能低于自然恢复组,提示Rp-cAMP可抑制脑缺血大鼠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康复训练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明显高于自然恢复组,也高于康复训练+Rp-cAMP组,提示Rp-cAMP明显减弱康复训练促进脑缺血大鼠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2)于术后2 d、7 d、14 d、21 d检测缺血灶周围的脑组织PKA、pCREB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康复训练组明显高于自然恢复组,同时高于康复训练+Rp-cAMP组,提示康复训练促进脑缺血大鼠的PKA、pCREB蛋白的表达,且Rp-cAMP明显抑制了康复训练促进脑缺血大鼠的PKA、pCREB蛋白的表达。结论 cAMP/PKA-pCREB信号通路可能介导康复训练促进的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2.
亚低温减少沙土鼠脑缺血后延迟性神经元死亡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脑缺血后延迟性神经元死亡的影响及其与海马羟自由基产生以及纹状体多巴胺和ATP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0min,应用病理检查方法判断海马CAl锥体细胞死亡的数目。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亚低温缺血再灌注组。高效液相加电化学检测器方法测定海马羟自由基和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高效液相紫外检测器法测定纹状体ATP含量。结果:亚低温条件下沙土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影响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梗死体积以及行为学评分稳定性的因素。方法:采用昆明小鼠75只,体重为20-23 g,随机分为5组,比较在不同长度的线栓以及不同进栓深度的条件下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梗死体积以及行为学评分的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术中行脑血流监测,比较各组小鼠大脑中动脉脑血流下降的差异。结果:规格1组,模型成功率为40%,梗死体积为(16.7±9.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7.2±2.4,大脑中动脉(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6.9±4.2)%;规格2组,模型成功率为46.7%,梗死体积百分比为(19.2±11.6)%,NSS:8.8±2.5,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7.4±3.8)%;规格3组,模型成功率为33.3%,梗死体积百分比为(16.6±9.6)%,NSS:8.2±2.6,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8.3±3.4)%;规格4组,模型成功率为86.7%,梗死体积百分比为(23.4±2.2)%,NSS:13.9±1.3,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7.5±3.5)%。结论:1.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稳定性关键因素在于线栓能对后交通动脉(PComA)和大脑前动脉(ACA)起始段形成有效栓塞。2.小鼠大脑中动脉血流监测并不能作为评价小鼠脑缺血再管注模型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94.
本研究旨在建立辛芍组方中灯盏甲素的PK-PD结合模型。首先采用液质联用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所得血浆样本中灯盏甲素的药物浓度,获得药时曲线;同时采用试剂盒测定不同时间点所得血浆样本中的两种药效指标(SOD和LDH),获得时效曲线。然后用Win Non Lin软件采用房室模型的分析方法对灯盏甲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拟合,获得PK参数。在此基础之上,固定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对时效关系进行拟合,得到相关的PD参数,根据PD参数,建立辛芍组方中灯盏甲素的PK-PD结合模型。当以SOD为药效指标时,可得辛芍组方中灯盏甲素的PK-PD模型为E=20.67+(1.22×Ce)/(Ce+5.58);当以LDH为药效指标时,可得辛芍组方中代表成分灯盏甲素的PK-PD模型为E=214.17-(32.72×Ce)/(Ce+0.08)。结果表明,SOD和LDH的浓度与灯盏甲素的浓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辛芍组方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灯盏甲素可通过提高SOD、降低LDH发挥抗氧化作用来实现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5.
采用定量的方法动态观察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行为和运动能力,旨在为缺血性脑损伤行为评价提供敏感的指标。用直径0.2mm的尼龙线经颈内动脉可逆性插入到大脑前动脉,建立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术后1、2、4、8、24、48h观察神经症状。运动能力的评价采用握-引测验、网屏测验和转棒测验,在术后1、2、3、7、14d进行。主要结果如下:该模型的偏瘫很快消失,术后4h就难以用肉眼观察出运动的异常。而提尾悬空试验的阳性体征持续到术后3d,转棒的成绩在术后1周恢复正常。握-引和网屏测验未能显示出肌力的异常,应考虑设计更完善的方法以排除干扰因素。上述结果提示提尾悬空和转棒测验是评价脑缺血大鼠运动缺陷的简便、客观且较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96.
《生命科学研究》2016,(3):235-242
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在细胞中有重要调控作用。已有研究报道,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大量lncRNAs表达水平的改变,然而其具体作用机理未知。现从GEO数据库中下载基因芯片数据,分析损伤后脑组织中lncRNAs和mRNAs的表达改变。结果显示27条lncRNAs和408条mRNAs表达上调,9条lncRNAs和31条mRNAs表达下调。同时,基因本体论和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转录本在免疫和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调控等生物过程及相关通路显著富集。此外,基于lncRNAs目标预测程序和lncRNAs-mRNAs共调控网络,对序列数据和表达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差异表达lncRNAs参与调控细胞凋亡、免疫和炎症反应,并推测出linc RNA(chr1 9:5771 425-5848475_F)、lincRNA(chr1:1 37503023-1 37625604_R)和lincRNA(chr1 4:21 029450-21 049451_F)等lncRNAs潜在的靶基因和调控机制。这些发现提示lncRNAs广泛参与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为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机制和治疗方案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以及联合给予脑缺血和NMDA(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抑制剂MK801对大鼠海马CA1区Glu R6巯基亚硝基化以及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四动脉结扎法构建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给予SD大鼠腹腔注射NMDA受体特异性抑制剂MK801(3 mg/kg)。主要运用'生物素转化法'(Biotin-Switch method)、SDS-PAGE、免疫印迹、焦油紫染色等方法对Glu R6的巯基亚硝基化(S-亚硝基化)、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凋亡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显著促进Glu R6的巯基亚硝基化以及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凋亡,给予NMDA受体特异性抑制剂MK801能够显著抑制脑缺血/复灌诱导增加的Glu R6的S-亚硝基化以及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凋亡。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早期NMDA受体介导了Glu R6的巯基亚硝基化以及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凋亡,从而为临床治疗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MCA)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探讨梗死侧侧脑室旁深部髓质静脉(DMV)数量与脑血管反应性(CVR)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首次发生患侧MCA供血区卒中患者109例,并已完成TCD CO_2负荷实验和SWI等检查。根据SWI图像将DMV数量分为3级,5条为1级;5-10条为2级;10条为3级,分析DMV分级与CVR的关系。结果:根据排除标准共纳入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53例,DMV 1级、2级和3级分别有29、18、6例患者,MCA平均CVR为0.40±0.18。DMV 1级CVR为(0.45±0.22)、2级为(0.35±0.15)和3级为(0.20±0.11),3组患者间CVR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DMV 3级组较DMV 1级组、2级组显著降低(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DMV分级与CVR间存在明显的负性相关关系(P0.001)。结论:MCA供血区脑梗死患者DMV分级与患侧MCA CVR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七氟醚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8只体重260 g±1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及七氟醚组。假手术组大鼠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结扎,不进入颅内置入线栓。损伤组吸入100%纯氧60min之后对右颈内动脉采用尼龙线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闭模型(MCAO),七氟醚组吸入2.5%七氟醚(2.5%七氟醚及97.5%氧气)60 min后再行MCAO模型制备。3组大鼠缺血2 h后,进行再灌注24 h。观察三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脑组织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中位数为18分;损伤组评分中位数为7分;七氟醚组大鼠评分中位数为13分,三组大鼠的评分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5.784,P=0.000)。各组大鼠脑组织TNF-α和IL-1β蛋白总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201,P=0.00;F=26.879,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后,损伤组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高于七氟醚组及假手术组,七氟醚组高于假手术组,但远低于损伤组水平,P=0.000。结论:七氟醚对大鼠神经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影响大鼠脑组织TNF-α及IL-1β蛋白水平,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组织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0.
脑缺血时Ca^2+/CaM依赖性蛋白激酶Ⅱ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蒙古沙土鼠双侧劲动脉结扎造成脑缺血模型,研究了Ca^2+/CaM PKⅡ活性在脑缺血时的变化。实验结果如下:(1)缺血5、10、20和30分钟时,4000g大脑皮质匀浆上清Ca^2+/CaM PKⅡ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91%、65%、53%、和48%;经磷酸纤维素部分纯化的酶活性,10分钟缺血组也仅为对照组的62%。(2)动力学分析表明,增加Ca^2+浓度或CaM浓度,均不能逆转在脑缺血时该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