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0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不同低氧时间大鼠颏舌肌肌纤维类型的变化。方法:建立低氧模型,血气分析证实模型成功建立。在低氧不同时间点分别取低氧组和正常组雄性SD大鼠颏舌肌进行HE染色,肌球蛋白ATP酶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肌纤维类型的变化。结果:血气分析结果证实低氧组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发生明显下降(P0.05)。低氧1周组、2周组、3周组、4周组较正常组氧分压下降至55.04±2.31 mm Hg,52.69±1.51 mm Hg,49.80±1.39 mm Hg,50.11±3.02 mm Hg(P0.05);血氧饱和度下降至77.51±1.81%,70.13±2.90%,74.20±1.95%,74.97±2.36%(P0.05)。HE染色和肌球蛋白ATP酶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低氧2、3、4周组Ⅱ型肌纤维所占比例较相应正常组依次升高:45.92±1.8%,57.44±2.1%,56.89±2.6%,在第三周时达到顶峰(P0.05)。RT-PCR结果也同样验证了这一规律。结论:随着低氧活动的进行,颏舌肌肌纤维类型发生有规律的转化,从而影响着肌肉的功能。  相似文献   
42.
目的: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36 h完全睡眠剥夺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9名健康被试参加36h睡眠剥夺试验,被试在36 h睡眠剥夺前后分别接受数字-符号联想测验,同时记录其事件相关电位,分析其在睡眠剥夺前后认知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1被试在睡眠剥夺前后的反应时相比[(748.16±193.27)与(775.79±205.48)ms],显著增加(t=3.86,P0.05),正确率相比[(74.56±0.11)与(67.12±0.07)],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被试在睡眠剥夺36 h后,P3、P4、C3和C4四点潜伏期没有显著性变化[P3:(296.44±16.61)与(300.22±16.16)ms,t=1.43,P=0.19;P4:(303.33±38.48)与(308.78±38.65)ms,t=2.35,P=0.05;C3:(309.56±34.09)与(308.44±28.49)ms,t=0.45,P=0.66;C4:(317.33±64.83)与(303.33±39.42)ms,t=1.31,P=0.23],四点波幅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3:(2.74±1.21)与(1.32±0.92)μv,t=2.54,P=0.04;P4:(2.34±1.27)与(0.94±0.49)μv,t=3.44,P=0.01;C3:(2.60±1.49)与(0.94±0.78)μv,t=2.65,P=0.03;C4:(2.60±0.81)与(1.11±1.03)μv,t=2.61,P=0.03]。结论:睡眠剥夺影响人的正常认知活动,损害了大脑对冲突信息的判断,睡眠对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原发性癫痫患者夜间睡眠呼吸障碍及相关事件的特点.方法:对90例原发性癫痫患者进行夜间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分析夜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睡眠各期SPO2值及相关腿动事件.结果:本组病人的PSG检测结果表现为SPO2监测显示有26.67%的患者合并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SAHS),合并SAHS组与不合并SAHS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方面进行比较P均<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病程、性别、发作形式、有无痫样放电、有无周期性腿动方面比较P值均>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O2仪显示癫痫患者夜间存在不同程度低氧事件,其中SPO2最低值均发生在REM期.肌电显示孤立性腿动指数增加人数为27例(占30%),周期性腿动指数增加人数为15人(占16.67%),其中因激醒事件及呼吸事件因素而导致腿动指数增加分别占一定比例,且腿动事件主要集中在NREM期.结论:原发性癫痫患者常伴有睡眠呼吸障碍及夜间低氧事件.  相似文献   
44.
科研快讯     
《科学-转化医学》:研究称透支睡眠很难补救美国一项最新研究为夜猫子敲响警钟:长期透支睡眠会引致睡眠债缠身,补眠难以帮你还清债务。这一研究结果刊载于1月13日美国期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相似文献   
45.
环境光对哺乳动物昼夜节律和大脑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昼夜循环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生理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光照条件能影响动物的视觉成像,并通过向大脑中的生物钟中心发送信号来调整生理和行为的节律。环境光向生物钟传递信号的系统包含了一个复杂的神经递质复合体-受体-第二信使系统。在夜间曝光能迅速启动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中大量相关的早期基因。此外,许多白天活动的物种,通常都是在光照条件下获得认知。本文综述了环境光对哺乳动物睡眠、生物节律、大脑认知能力和基因表达等生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已知苦苣苔科植物共有805种(含种下等级,下同),隶属于45个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至华南地区,其中特有种和狭域种十分丰富。由于苦苣苔科大部分种类仅适应于某些特化的微生境,因此极易因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致危。为更好地了解中国苦苣苔科已知物种的濒危风险,该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且结合最近发表的新分类群中关于濒危等级评估的相关内容,辅以近年来实地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对中国苦苣苔科已知物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重新评估。同时,依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苦苣苔专业委员会、广西植物研究所国家苦苣苔科种质资源库和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平台,首次创新了从新种发现和发表到濒危状况评估、即时启动保育和园艺新品种培育同步进行的物种保护新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有必要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对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因此,建议:(1)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紧迫性的认识;(2)针对濒危的尤其是被评估为极危(CR)和濒危(EN)的类群开展“抢救性”保护、迁地与就地保护和野外回归;(3)积极开展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以上结果和建议是将来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保...  相似文献   
47.
间断低氧对大鼠下丘脑超微结构及前增食欲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睡眠中间断低氧对大鼠下丘脑前增食欲素及受体水平的影响以及下丘脑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大鼠分成对照组、间断低氧组和持续低氧组,分别给予吸入空气,持续低氧和间断低氧气体,并在实验开始后1d、3d、1w和4w应用RT-PCR方法测定大鼠下丘脑前增食欲素及受体水平,分析其间的变化关系,电镜观察下丘脑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和持续低氧组比较,间断低氧4w后大鼠下丘脑前增食欲素mRNA水平明显降低,受体水平升高,但在持续低氧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低氧后1d、3d、7d后大鼠下丘脑前增食欲素mRNA降低,受体水平升高,在4w后,持续低氧组则接近正常。急性持续低氧大鼠超微结构变化更严重,而慢性间断低氧变化更持久。结论慢性间断低氧可以引起下丘脑前增食欲素下降及受体水平升高,急性持续低氧也可引起上述变化,而慢性持续低氧未引起增食欲素改变;慢性间断低氧大鼠下丘脑超微结构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变化。  相似文献   
48.
科尔沁沙地处于蒙古、华北与兴安植物区系交汇处,是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属于典型农牧交错区,亦是东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建国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城镇化扩张、草原开垦及过度放牧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该区生态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为此,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数据,采用综合评估的方法,对近30年该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过程及修复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0、2010、2015、2020年该区生态环境指数分别为75.19、70.20、73.51、74.27和74.7,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退化期(1990—2000年)、恢复期(2000—2010年)和稳定期(2010—2020年)。2000年后,多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即科尔沁沙地生态环保工程的保护成效显著。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水资源短缺是该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生态保护和地下水资源利用工程的实施仍需加强。研究可为科尔沁沙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9.
利用光谱反射率测量的光化学植被指数(PRI)估算植被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效率(LUE),能够更好地为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估算及尺度扩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本研究以中国通量网(ChinaFLUX)千烟洲通量观测站为研究区域,2013年9月和12月在通量塔上测量了中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的植被反射光谱,并获取了通量塔上同步观测的气象数据和涡度相关通量数据,对两者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PRI-LUE相关关系(R2=0.20,P<0.001)优于NDVI LUE.在整个观测期内,土壤水分含量(SWC)与PRI组合的二元回归模型能够提高LUE的估算精度(日间观测R2=0.29,P<0.001;正午观测R2=0.30,P<0.01),而在秋季,饱和水汽压差(VPD)与PRI组合的二元回归模型能较好地估算正午LUE(R2=0.448, P<0.001),表明环境因子SWC和VPD是影响PRI-LUE关系的重要因素,不同季节的二元回归模型所选择的最佳环境变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光能截获、竞争与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充分供水和水分亏缺两种水分处理以及施氮(亩施纯氮7.5 kg)和不施氮两种氮肥处理。结果表明,在生育中后期,同一氮肥处理条件下,充分供水处理间作作物的光能截获率显著高于水分亏缺处理;相同水分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大豆的光能截获率略高于不施氮处理,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施氮处理间作玉米的光能截获率则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从播后第64天到成熟,同一氮肥处理条件下,充分供水提高了间作玉米的光能竞争比,但却降低了间作大豆的光能竞争比。从播后第73天到成熟,相同水分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玉米的光能竞争比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而大豆的光能竞争比在两个氮肥处理间则没有显著差异。充分供水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LUE)为3.87 g/MJ,略高于不施氮处理(3.81 g/MJ);水分亏缺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玉米的LUE(3.86 g/MJ)比不施氮处理(3.72 g/MJ)高3.6%。充分供水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大豆的LUE(1.62 g/MJ)比不施氮处理(1.57 g/MJ)高3.2%;水分亏缺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大豆的LUE为1.55 g/MJ,与不施氮处理(1.54 g/MJ)基本相同,表明与氮肥处理相比,水分状况对大豆LUE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