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研究眼镜蛇神经毒素 ( Cobra neurotoxin, N T) 的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方法 测 N T 对小鼠的 L D50 ; 对大鼠、狗的1 次性最小中毒剂量和最大安全剂量; 计算 N T 在小鼠、狗体内的24h 蓄积率。结果  N T 经静注、肌注、腹腔、皮下 4 种途径给药对小鼠的 L D50 分别是 (195±95) μg/kg、(156±85) μg/kg、(151±19) μg/kg、(184±85) μg/kg, 对小鼠的最小致死剂量为975μg/kg。 N T 对大鼠、狗的1 次性中毒剂量分别为54μg/kg 和34μg/kg。对小鼠、大鼠和狗的安全剂量分别为815μg/kg、42μg/kg和30μg/kg, 分别约为人临床用剂量 (70μg/50kg·d- 1 ) 的582、30 和21 倍。 N T 在小鼠、狗体内的24h蓄积率分别为 57% 和30% 以上。结论  N T 在使动物中毒的剂量下有广泛的安全范围; N T 在动物体内存在弱蓄积毒性。  相似文献   
22.
舟山眼镜蛇对光暗周期加热光源反应所导致的体温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 7条舟山眼镜蛇 (Najaatra)研究动物对光暗周期加热光源反应所导致的体温变化。设计两项实验 ,每项实验历时 9d。实验一光照期覆盖整个白天 ,实验二光照期覆盖整个晚上。眼镜蛇仅在加热光源开启期间进行体温调节 ,但光照期内任何阶段都未发现所有个体同时处于热活动状态。两项实验中热活动个体百分比的时间变化显著 ,实验二热活动个体百分比波动相对大于实验一。在加热光源开启期间 ,实验一热活动眼镜蛇的百分比总体上大于实验二。在两项实验中 ,热活动眼镜蛇体温的时间变化都不显著。实验一热活动眼镜蛇的体温高于实验二 ,而两项实验中不处于热活动状态的眼镜蛇的平均体温无显著差异。实验一热活动眼镜蛇 (31 1±0 8°C)选择的体温上限高于实验二眼镜蛇 (2 6 0± 0 9°C)。在两项实验的任何时间段内 ,眼镜蛇的体温都不低于环境温度。  相似文献   
23.
中华眼镜蛇咬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眼镜蛇(Naja naja atra,Chinese cobra)俗称吹风蛇、饭铲头,系前沟牙毒蛇,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致伤蛇种之一.蛇体长一般在0.6~1.5 m之间,其一次咬物排毒量约为79.1 mg,是5倍人体致死量[1];其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多肽类等多种毒性组分,约占干毒的85%,其中细胞毒素(或称心脏毒素)含量较多,约占干毒的50%,可引起咬伤部位疼痛、红肿、渗出、组织疏松水肿及水泡形成,甚至坏死.  相似文献   
24.
不同地区舟山种和孟加拉种眼镜蛇的神经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前的工作发现 ,眼镜蛇孟加拉种的神经毒分布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 ,但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该工作首先采集夏季的眼镜蛇种 ,进行分类学的鉴定 ,以排除因为种属分类、季节和年龄而导致的不确定因素对蛇毒成分产生影响。再从鉴定好的成年浙江舟山种和云南孟加拉种眼镜蛇蛇毒中分离获得短链神经毒素 ;同时采用RT PCR方法得到相应的基因。结果从浙江舟山种眼镜蛇蛇毒中分离到两个神经毒素 ;从云南孟加拉种蛇毒中得到三个神经毒素。这些神经毒素都是短链神经毒素。说明该两个蛇种与已经报道的台湾及浙江的舟山种眼镜蛇很相似 ,蛇毒中都以短链神经毒素为主。另外泰国孟加拉种眼镜蛇蛇毒中则以长链神经毒素为主。这种现象很难用种群发生的前后或者地理距离的长短来解释 ,而可能与地区间的气候、地理环境或者眼镜蛇的食物差别相关。实验统计表明在云南、浙江和台湾这些条件基本相似 ,而泰国就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5.
眼镜蛇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谭群英  郭天国  龚新国  龚雪嘉  郭德志  郭天昆  尹建生 《蛇志》2009,21(3):183-186,F0003
目的研究眼镜蛇的驯养繁殖技术。为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我国宝贵的眼镜蛇类资源。方法在室外模拟野生眼镜蛇的生境.在室内以散养、箱养相结合.配备科研人员及各种先进设施;在驯养过程中观察眼镜蛇的生物学特性。总结驯养管理技术、经验及疾病防治。结果解决了眼镜蛇人工驯养繁殖的技术难题.如眼镜蛇自动采食、无冬眠、蛇病的防治、异地杂交提高眼镜蛇的质量及产量等。结论本研究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大规模展开人工驯养繁殖眼镜蛇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
进一步纯化了前一工作中从广西省产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蛇毒分离的突触后毒素Ⅰ和Ⅱ。以超饱和剂量的毒素Ⅰ或Ⅱ先与从电鳐(Narcine maculata)电器官得到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保温10min 或 lh,再加入~(125)Ⅰ-标记α-银环蛇毒素或~(125)Ⅰ-标记眼镜蛇毒素,继续保温10min 或 lh,由测定与 AChR 结合的放射性强度得知,如以未经毒素Ⅰ或Ⅱ预饱和的放射性强度为100%,则经与其一预饱和者的约为30%,即毒素Ⅰ或Ⅱ只竞争地阻遏了α-银环蛇毒素或眼镜蛇毒素与 AChR 结合能力的2/3左右。文中讨论了存在两种类型 AChR 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7.
孙方人  何子安 《蛇志》1995,7(2):19-21
眼镜蛇蛇胆的薄层层析结果表明蛇胆中至少可见到8个显色斑点,其中的特征性成分是牛磺胆酸。层析结果的重现性和分辨率均高。  相似文献   
28.
方晓阳 《蛇志》1996,8(2):47-50
眼镜蛇的麻醉饲育研究方晓阳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研究室2300261前言眼镜蛇Najanaja(L,)又称膨颈蛇、蝙蝠蛇、五毒蛇、扁头风、琵琶蛇、吹风蛇、吹风鳖、饭铲头、饭匙头、万蛇。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浙江、江西、安徽、湖南、贵州。多生...  相似文献   
29.
本文采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比较了广东眼镜蛇蛇胆及牛、猪、兔、鸡胆中牛磺酸、甘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的成分与含量,并间接测定了牛磺胆酸与甘氨胆酸的含量和比值。结果表明广东眼镜蛇蛇胆中牛磺酸(6.667g/100g干重)与牛磺胆酸(27.47g/100g干重)的含量最高,而甘氨酸(0.598g/100g干重)与甘氨胆酸(3.70g/100g干重)的含量最低,其他氨基酸的含量甚微。实验结果为蛇胆的真伪鉴别及内在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准确、灵敏、微量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