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51.
对三种泉溪大型藻类(脆弱刚毛藻, 弧形串珠藻和普生轮藻)藻体上附生藻类的种类、分布及环境因子与寄主本身对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004 年7 月至2005 年4 月在山西省辛安泉泉域采集三种大型藻类植物(每个季节采集一次)。研究结果表明, 三种大型藻类藻体上的附生藻类种类数不同, 普生轮藻上的附生藻类有49 种, 脆弱刚毛藻上37 种, 弧形串珠藻上6 种, 其中硅藻门种类数最多。这说明寄主本身结构的复杂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附生藻类的种类数及多样性。就季节变化而言, 三种大型藻类藻体上的附生藻类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季节性,大致趋势为: 春季>秋季>夏季>冬季, 同时, 灰关联分析结果也表明, 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对附生藻类也有影响, 最关键的影响因子是流速、水深和电导。这说明影响大型藻类植物藻体上附生藻类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不仅有寄主本身, 同时流速、水深和电导这三种环境因子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2.
嘉陵江四川段藻类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揭示嘉陵江四川段藻类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现状,分别于枯水期(1月)和丰水期(9月)沿江段至上而下分析了12个样点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Shannon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结果表明: 嘉陵江四川段共采集到藻类植物8门42科95属171种(包括变种),其中硅藻、绿藻和蓝藻为各样点的优势类群.整个江段枯水期藻类植物的平均细胞密度为14.71×104 ind·L-1,金溪和红岩子样点的密度最高,分别为28.33×104和25.40×104 ind·L-1;群落中以硅藻的物种数量最为丰富.丰水期藻类植物的平均细胞密度为10.78×104 ind·L-1,以青居样点的密度最低,仅3.31×104ind·L-1,绿藻和蓝藻物种数量有所增加.整个江段12个样点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平均d、平均H′和平均E分别为2.35、1.60、0.31和2.57、2.09和0.39.嘉陵江四川段的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细胞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时空分布格局差异显著.水质整体为中污染型,其中金溪和沙溪样点为寡污型或β中污型,水质较好;苍溪、红岩子、新政和青居样点水质较差,属α中-污型.  相似文献   
153.
目的获得纯化的诺如病毒(NV)衣壳蛋白VP1,免疫动物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提取粪便样品中诺如病毒RNA,逆转录得到cDNA文库,通过PCR扩增获取VP1基因序列,构建到大肠埃希菌原核表达系统中诱导表达重组VP1蛋白。使用镍柱亲和层析法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考马斯亮蓝法(BSA)对重组蛋白的纯度与浓度进行分析,以重组的VP1蛋白为抗原,免疫雄性SPF级SD大鼠获得多抗血清,用ELISA测定抗体效价、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特异性。结果成功地构建出重组表达载体VP1-pET28a,并将其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稳定地表达诱导重组蛋白。ELISA测其多抗血清的平均效价为1∶200 000,Western blot检测抗体在原核和真核特异性很高。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诺如病毒衣壳蛋白VP1,为进一步研究诺如病毒的诊断和疫苗开发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4.
张洁  杨娟 《生态科学》2017,36(1):55-63
三峡水库建成后, 库区内长江流速减缓、自净化能力降低, 影响了藻类演替及水域水质。研究三峡库区重庆至三斗坪地区汛期浮游藻类及水质特征, 依据水体生物、化学特征评价污染状况、划分水质类别, 并根据当地情况提出保护水质的建议。调查期间, 共鉴定藻类6 门49 属, 以蓝藻、硅藻和绿藻为主, 其中蓝藻占主要优势; 多样性指数普遍在1-2 之间。库区水环境中酸碱度(pH)、溶解氧(DO)、营养盐均适宜藻类生长, 已具备了藻类爆发式生长的条件。由生物评价法和多种水质评价方法分析表明: 汛期库区水体属富营养化水平, 呈中度污染, 水质主要受控于总磷(TP)、溶解性总固体(TDS)、透明度、pH, 且总磷影响最为严重。生物和化学水质评价方法均反映出库区水体自上游至下游水质污染程度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5.
三峡水库神农溪2014年春季浮游藻类演替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研究三峡水库神农溪库湾春季水华期间浮游藻类演替及其成因分析。【方法】2014年3–5月在神农溪库湾布置了6个断面(SN01–SN06),在神农溪汇入长江干流河口附近水域设置1个断面CJBD,对浮游藻类、相关环境因子及水动力因子进行了同步监测,据此分析了水体层化结构及水动力特性。【结果】神农溪在监测时段内共检测到浮游藻类6门38种(属);库湾浮游藻类生物量时间上差异显著(ANOVA,P<0.05)。春季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演替规律,3月份暴发大面积的硅藻水华(藻密度>100×105 cells/L),小环藻(Cyclotella spp.)为优势藻种;4月在SN02–SN06暴发以小球藻(Chlorella spp.)为主要优势种、衣藻(Chlamydomonas spp.)为次优势种的绿藻水华(藻密度>100×105 cells/L),5月份受水位大幅消落影响,浮游藻类生物量降低且无明显优势藻种。【结论】在具备充足的营养盐的水体中,水体层化结构与水动力特性对浮游藻类演替影响重大。三峡水库水位处于快速消落阶段时,流速成为抑制神农溪库湾藻类生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6.
五种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采用移栽沉水植物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营养盐含量和浮游藻类生物量。本研究在夏季藻类密度较高的富营养化水体中移栽5种长江中下游流域常见沉水植物,比较不同沉水植物去除营养盐和控制藻类总量的能力。研究结果:5种沉水植物对水体总氮含量去除率的大小顺序为:竹叶眼子菜>黑藻>苦草>微齿眼子菜>菹草,对总磷去除率大小顺序为:竹叶眼子菜>黑藻>微齿眼子菜>苦草>菹草;竹叶眼子菜控制水体中藻类总量的效果最佳,苦草、微齿眼子菜及菹草次之,黑藻对水体总磷和浮游植物的去除效果均极显著(p≤0.01),而对总氮含量的作用影响不明显(p=0.209)。综合营养盐吸收作用和藻类控制效果来看,竹叶眼子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生长状态良好并达到较为稳定的净化作用,是夏季治理浅型富营养化静水水体的理想物种之一。  相似文献   
157.
信号淋巴激活分子(SLAM)为犬瘟热病毒(CDV) 感染其宿主动物识别的细胞受体。本试验应用RT -PCR 从狐狸、貉和水貂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克隆到其相应SLAM 基因。基因测序比较发现,狐狸、貉与同科的犬SLAM 基因编码区长度均为1 029 bp,核苷酸同源性高于98.6% ;而水貂SLAM 基因编码区长度为1 020 bp,与以上三种动物遗传关系较远(核苷酸同源性< 83.7%),但与海豹SLAM 基因遗传关系较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1.4% )。基于不同动物SLAM 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犬、狐狸、貉、水貂和海豹在进化树上构成了以CDV 为感染宿主的遗传分支。氨基酸序列比较显示,该5 种动物SLAM 分子上均存在一个长度为26 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且在空间结构上影响宿主--病毒特异性的8 个关键氨基酸均完全保守。通过构建表达该狐狸、貉、水貂SLAM 基因的三种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CRFK 细胞后,应用CDV 强毒感染试验证实,CDV 均能在三种转染细胞上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而未转染CRFK 细胞对照无CPE 产生,由此证实作为CDV细胞受体的狐、貉和水貂的SLAM,体外表达后能明显增强犬瘟热强毒株对非敏感细胞的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158.
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是太湖"水华"的主要藻种,基于室内纯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组成色素的吸收系数,通过四阶微分、标准化系数等方法对太湖水体浮游植物中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进行识别,并确定其组成比例。结果表明,纯藻组成色素的吸收系数应用于其在太湖水体浮游植物中比例的确定和识别中,能够全面考虑辅助色素的识别作用,较好地避免非色素物质吸收信号的干扰,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太湖水体浮游色素中铜绿微囊藻比例最高,斜生栅藻次之,由夏季向冬季过度中,铜绿微囊藻比例不断减小,斜生栅藻的比例逐渐升高,但铜绿微囊藻比例仍略高于斜生栅藻;铜绿微囊藻的区域分布差异性较小,但时间差异性相对较大,而斜生栅藻恰恰相反,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而时间分布差异性较小。    相似文献   
159.
姚洁  刘正文 《生态科学》2010,29(2):147-151
鱼类通过牧食和营养盐排泄可以对水体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杂食性鱼类由于可摄食不同生境中的食物,可使生境之间的耦合作用发生变化。罗非鱼是我国南方很多水体的优势种,食物包括敞水生境的浮游植物和基质表层生境的附着藻类等。为了解罗非鱼对浮游植物和附着藻类的影响,实验在室外模拟条件下,分别设置罗非鱼组和无鱼对照组的两组处理,分析了罗非鱼对附着藻类及浮游植物生物量(叶绿素a)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罗非鱼显著地降低了附着藻类生物量,罗非鱼组中的附着藻类叶绿素a的平均值为0.15 mg·cm-2,显著低于对照组中的1.26mg·cm-2;(2)罗非鱼显著地增加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罗非鱼组中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平均值为31.99μg·L-1,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14.99μg·L-1。研究结果显示,杂食性的罗非鱼可以促进系统的附着藻类向浮游植物转化。从控制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角度看,湖泊等水体的管理应该对罗非鱼密度加以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真核细胞表达小鼠淋巴细胞抗原CTLA-4胞外段肽,研究表达肽段与抗原呈递细胞B7分子结合后减轻小鼠淋巴细胞刺激后的增殖抑制,从而启动T淋巴细胞进一步增殖。方法: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获得总RNA,通过逆转录PCR扩增出CTLA-4全长基因,克隆并测序。依据胞外段序列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序列,合成引物扩增胞外片段,两者经内切核酸酶处理、连接构建重组表达pcDNA3.1载体,重组质粒经测序验证后,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入小鼠肝癌细胞Hepa1-6,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细胞株。结果:获得小鼠CTLA-4胞外段真核表达载体和小鼠肝癌细胞Hepa1-6稳定表达转染细胞株,制备了CTLA-4胞外肽段,经His标签抗体和小鼠CTLA-4抗体Western blot检测表达蛋白带均呈阳性。结论:获得CTLA-4胞外段肽,为进一步研究该肽的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