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刈割、施肥和浇水对垂穗披碱草补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植物的补偿生长特性受放牧强度和生境资源获得性的影响。通过为期2年的野外控制实验,研究了刈割高度(留茬1cm、3cm及不刈割)、施肥(施、不施)和浇水(浇、不浇)处理对垂穗披碱草(Elymus natans)补偿生长的影响,并结合对各处理分株密度、比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和相对生长率的变化研究,探讨了其补偿生长机制。结果表明:刈割后垂穗披碱草分株种群密度显著增加,补偿生长高度显著降低,比叶面积和相对生长率随刈割强度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不显著;施肥能显著增加垂穗披碱草的补偿生长高度、比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相对生长率;浇水处理以及刈割、浇水、施肥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可见,在刈割条件下,垂穗披碱草具有一定的密度补偿机制,但由于刈割抑制补偿性高生长,导致分株高度出现低补偿。因此,即使刈割后比叶面积和株高相对生长率显著增加,也不一定必然引起株高的超补偿;但施肥可显著提高垂穗披碱草的补偿能力,增加耐牧性,证实了改进后的限制资源模型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2.
本文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对Nielsen数NI^(n)(F;X,A)的估计与计算。  相似文献   
153.
张恒彬  吴娇娇  余春娅  赵鑫  江洪  李晓娜 《生态学报》2023,43(10):3882-3893
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反映叶绿体状态及光合作用效率,可用于探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响应机制。选择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区,研究了区内28个不同等级石漠化(无、潜在、轻度、中度、重度石漠化)样地中所采集的168份石生苔藓植物标本,探讨了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生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石生苔藓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受多种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其中石漠化等级、大气温度、郁闭度、坡向的影响较为显著。(2)相较于低等级石漠化和阴坡生境,中高等级石漠化和阳坡的石生苔藓SPAD值和除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和非调节性能量耗散(ФNO)之外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均降低,可能由于在石漠化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后期,石生苔藓植物的叶绿素含量降低,PSⅡ反应中心活性受到影响,PSⅡ电子传递受阻,植物体通过增加热耗散和启动非调节性机制进行自我保护。(3)3种优势石生苔藓植物中,穗枝赤齿藓(Erythrodontium julaceum)的SPAD值显著低于圆枝粗枝藓(Gollania tereticaulis)和密毛细羽藓(Cyrt...  相似文献   
154.
开展川西亚高山相似土壤母质背景下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探究,可加深次生林更新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认知。选取川西米亚罗林区20世纪60年代采伐后经自然更新恢复形成的3种天然次生林(槭-桦阔叶林,ABB;桦-槭-冷杉针阔混交林,BAA;岷江冷杉林,AFF),分析林下表层(0-20 c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3种林型土壤细菌Chao1和Shannon指数均极显著高于真菌,但仅真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差异显著,表现为BAA > ABB > AFF;(2)细菌群落优势门主要为变形杆菌门、酸杆菌门、疣微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相对丰度占比超过82%;真菌群落则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占比超过85%,AFF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最高而子囊菌门最低。(3) RDA分析显示,土壤pH和乔木物种多样性(Shannon指数)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土壤养分元素对细菌群落影响不显著,真菌群落主要受TN、TP含量显著影响。总体上,林型间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土壤酸碱度及其氮磷含量是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5.
水分胁迫下,盆栽冬小麦根干重和根长密度呈直线正相关。鉴于根长密度反映了土壤中根系最活跃的部分[5],是研究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最优参数之一[6],本文用之研究了它与地上部生物量、净同化速率、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气孔阻力和蒸腾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根长密度与净同化速率和地上部干重呈直线负相关,与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呈直线正相关;与气孔阻力呈直线负相关,与蒸腾速率呈直线正相关。为实验室进行冬小麦生长控制与生理特性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6.
高山植物叶绿体与线粒体位置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透射电镜对生长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达坂山(海拔3900m)的4种高山植物叶肉细胞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首次在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和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n)的叶肉细胞中发现了叶绿体“吞噬”线粒体的现象。在所研究的4种高山植物中,线粒体的数量均较多,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表现出不均一,且常分布在叶绿体附近,二者靠的很紧,常常可以观察到5~6个线粒体将叶绿体包围起来的现象。研究表明,高山植物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在位置上的这种变化是对逆境的一种适应,是青藏高原特殊生态条件长期胁迫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7.
于洋  曹敏  郑丽  盛才余 《植物生态学报》2007,31(6):1028-1036
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为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标志树种,被列为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对其开展种子及幼苗生态学研究可为珍稀濒危树种的保护及当地森林恢复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遮荫试验和野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光对绒毛番龙眼种子萌发及幼苗早期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遮荫试验30%(林窗中心光)、10%(林窗边缘光)和3.5%(林下光)3个光处理及森林3种生境(林窗中心、林窗边缘和林下)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差异无显著性差异,均达到95%以上,且平均萌发周期小于6 d。3个光处理下的幼苗生长、生物量分配模式及气体交换参数差异显著。30%光下绒毛番龙眼幼苗的根重比(RMR)和茎重比(SMR)最高,10%和3.5%光下幼苗的叶重比(LMR)最高,3.5%光下的叶面积比(LAR)显著高于30%光下。30%光下绒毛番龙眼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暗呼吸速率(Rd)和光饱和点(Isat)在3个光处理中均最大,光补偿点(Icomp)则无显著性差异。绒毛番龙眼幼苗具耐荫性,能够在低光环境下长期存活且能缓慢生长;同时具有适应林窗光环境生长的能力,如高的质量相对生长速率(RGRM)和高度相对生长速率(RGRH)。林窗的出现是绒毛番龙眼进行成功更新的必要条件,水分可能是限制其幼苗生境选择的另一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58.
蜓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计翔  杜卫国 《动物学研究》2000,21(5):349-354
报道了Yan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雌体大于雄体。雄性成体头长大于雌性成体,但头宽与雌性成体无显著差异。初生幼仔的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雄性幼体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幼体。设置SVL恒定时,雄性幼体和雄性成体的头长和头宽无显著差异,雌性幼体的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成体。初生幼仔具有相对较大的头部。产仔雌体的最小SVL为67.7mm,大于此SVL  相似文献   
159.
蝘蜓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计翔  杜卫国 《动物学研究》2000,21(5):349-354
报道了蜓 (Sphenomorphusindicus)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雌体大于雄体。雄性成体头长大于雌性成体 ,但头宽与雌性成体无显著差异。初生幼仔的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雄性幼体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幼体。设置SVL恒定时 ,雄性幼体和雄性成体的头长和头宽无显著差异 ,雌性幼体的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成体。初生幼仔具有相对较大的头部。产仔雌体的最小SVL为 6 7 7mm ,大于此SVL的雌体均年产单窝仔。平均窝仔数、窝仔重和幼仔重分别为 7 2 ( 3~ 11)、 3 34( 1 30~ 5 19)和 0 48( 0 36~ 0 5 8)g。用卵黄沉积卵巢卵和输卵管计数的窝仔数比用幼仔计数的窝仔数多约 1 0个后代。幼仔体重与雌体SVL无关。相对窝仔重与雌体SVL边缘性地呈正相关。窝仔数、窝仔重与雌体SVL呈正相关 ,幼仔体重与窝仔数呈负相关。窝仔数与雌体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160.
以N^+束和^60Coγ-ray为辐射源,以耐辐射异常微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和E.coli为材料,对两种辐射源作用于两种微生物膜所产生的辐射损伤效应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辐射源作用于两种微生物所导致的生物膜脂过氧化程度、所生成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表示生物膜透性的电解质渗透度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而提高;与D.radiodurans相比,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