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97篇
  免费   534篇
  国内免费   4430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307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298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310篇
  2015年   404篇
  2014年   772篇
  2013年   658篇
  2012年   1090篇
  2011年   1017篇
  2010年   921篇
  2009年   903篇
  2008年   1100篇
  2007年   953篇
  2006年   810篇
  2005年   890篇
  2004年   815篇
  2003年   849篇
  2002年   910篇
  2001年   684篇
  2000年   663篇
  1999年   564篇
  1998年   510篇
  1997年   553篇
  1996年   489篇
  1995年   588篇
  1994年   530篇
  1993年   450篇
  1992年   410篇
  1991年   365篇
  1990年   337篇
  1989年   322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76篇
  1986年   65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195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稻虱跗(虫扇)的个体发生研究:生活史和寄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秀慧  贝亚维 《昆虫学报》1990,33(2):174-181
稻虱跗蝙Elenchinus japonicus Esaki et Hashimoto属(捻翅目)跗蝙科,在稻田寄生于白背稻虱、褐稻虱和灰稻虱.稻虱跗蝙在母体血腔中发育、孵化产生三爪蚴,三爪蚴通过生殖沟、生殖孔、育道和育道开口离开母体.三爪蚴离开母体在稻株上活动.一旦靠近寄主,用足抓住寄主,爬在它们身上.它通过节间膜进入寄主,变成蛆状蚴,开始取食.幼虫在寄主体内继续发育,达到足够大小,它们羽化成虫.雌成虫留在寄主体内,仅露出“帽子”(即头胸部),雄虫离开寄主,自由飞翔、雄成虫寿命很短(<12小时),它们积极寻找雌虫,进行交配,发现交配位置在育道口,支配时间约1—2秒钟.雄成虫体长1.33mm;展翅约2.25mm;雌成虫体长1.6—2.6mm,宽0.88—1.35mm;头胸部长0.2mm;育道口宽0.15mm,卵在雌成虫体内形成,而卵母细胞在雌幼虫体内发育.卵长75μm×宽40μm.第1期幼虫(三爪蚴):体长0.2mm;尾须为体长1/3.第Ⅱ期幼虫(蛆伏蚴)足和附肢都退化;第Ⅱ期幼虫分成4个龄期,具口和消化道,蛹属围蛹.卵历期7—8天,而三爪蚴历期仅1天.蛆状蚴(2—5龄)历期10—11天,蛹历期约3—4天,雌成虫历期7—8天.在实验室,每世代历期约20—23天.稻虱跗蝙的寄生作用较低,由于三爪蚴找不到稻虱很快死亡.在浙江1983—1986年调查,稻虱跗蝙对白背稻虱成、若虫寄生率5—7%,灰稻虱的寄生率为2%,褐稻虱为1%.有时白背稻虱的寄生率可达20—40%.  相似文献   
42.
荔枝蝽象卵寄生蜂——平腹小蜂体外培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嘉琪  李丽英 《昆虫学报》1990,33(2):166-173
本文报道用人造寄主卵繁殖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成功的结果.筛选出最佳卵壳材料为32—36μm的聚丙烯膜,培养基为柞蚕蛹血淋巴44.4%、10%麦乳精33.3%、鸡蛋黄11.1%、尼氏盐11.1%.体外连代培养平腹小蜂的结果表明,除蛹化率(72—83%)外,各代间在寄生率(40—44%)、孵化率(94—96%)、羽化率(91—96%)、展翅率(97—99%)方面无明显的差别,且人造卵育出的各代蜂在身体大小、寿命及繁殖力方面均与柞蚕卵育出蜂基本相似或优于柞蚕卵育出蜂.筛选出的人工培养基的氨基酸种类与蓖麻蚕卵和柞蚕卵相同,但量上差异比较明显.本文还报道了平腹小蜂在人造寄主卵上的产卵过程.  相似文献   
43.
44.
姜胜巧 《昆虫学报》1990,33(4):455-456
宽缘萤叶甲Pseudosepharia Laboissi(?)re是萤叶甲亚科中的单模属,目前全世界仅知产于四川的Pseudosepharia dilatipennis(Fairmaire)一种。本属鞘翅强烈膨阔,侧缘近圆形,翅端平截,缘折甚宽;前足基节窝开放;后足胫节端部有一较长的刺,第1跗节颇长,长于其余三节之和。 作者在整理标本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种,是借南开大学的标本。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5.
<正> 对昆虫摩擦发声器装置的研究虽始于两个多世纪前,但只是在本世纪才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先进研究方法和设备的不断涌现,特别是由于电子显微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发现并细致地研究了越来越多的昆虫摩擦发声器装置,并开始逐渐认识到它们的分类学价值。本  相似文献   
46.
陆温  张永强 《昆虫知识》1990,27(3):134-138
玉米铁甲虫Dactylispa setifera(chapuis)卵的调查技术,近年来一直沿用全株检查的简单随机抽样估计法,以一定玉米株的卵密度估计百株或全田卵量。为了达到抽样技术的“准确、迅速、简便、价廉”标准,就需对其生物学特性、作物生长期以及抽样理论进行综合研究。本文就虫卵的立体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卵密度调查的二阶抽样技术,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7.
金针虫常见属的鉴别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履鸿  张丽坤 《昆虫知识》1990,27(4):233-235,248
<正> 我国对叩甲科(Elateridae)的分类工作不多,对其幼虫金针虫的鉴别研究更少。对出现的成虫的鉴别及其数量估计虽可大致反映为害种的情况,但与当地为害的幼虫种类未必总能准确对号。例如某地沟金针虫为害严重,但采到该成虫的机会和数量不一定很多;诱虫灯  相似文献   
48.
湖北省蟹类地理分布的分析结果,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划线以31°N上下为过渡区,中部以汉水为界,113°E以东则逐步转向黄淮平原区,因此该省不仅是南北的转折,也是东西的交接地带。文中报道了两个新亚种:Sinopotamon denticulatum styxum S.depressum obliquum。  相似文献   
49.
龟鳖类锥虫两新种(动体目:锥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鳖类锥虫的研究,国内外均比较少。本文记述了在中华鳖和乌龟血液中发现的两新种,鳖锥虫和龟锥虫。这是国内首次对龟鳖类锥虫研究的报道。  相似文献   
50.
本文记述中国新纪录正鳃金龟属Malaisius Arrow(1941)及4个新种——云南松正鳃金龟Malaisius pinae,介正鳃金龟M.intermedius,背黑正鳃金龟M.melanodiscus及闽正鳃金龟M.fujianensls。结合4新种之特征,重新描述了本属属征,指出正鳃金龟属与歪鳃金龟属Cyphochilus Waterheuse近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