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淹水胁迫对I-69/55杨蒸腾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I-69/55杨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淹水胁迫试验,对照和淹水下分别测定其叶片的蒸腾速率(Tr)和净光合速率(Pn),结果表明,在胁迫条件下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都有所下降,但在测定的时间期限内净光合速率基本不变,而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则随淹水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对照条件下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双峰曲线和季节变化,夏季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最高;水分利用率的的季节变化明显,秋季最高  相似文献   
62.
论述了广泛省汕头潮阳市田心镇华林管理区沙质海岸风蚀地试验示范林的造林存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降水量过于集中,常年风大和冬连春旱等4个极为不利因素。试验采用黄泥客土和深埋造林可缓解这些不利因素,从而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是沙质海岸风蚀地造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3.
多功能树种滇皂荚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滇皂荚(Gleditsia delavayi Franch.)为豆科落叶乔木,树姿雄伟,寿命长.云南产昆明、嵩明、大姚、禄丰、宾川、漾濞、梁河、腾冲、会泽、永胜、维西、贡山、文山、砚山、蒙自、建水、屏边、景东等地,生于1000~2 500m山坡疏林或路边村旁,贵州也有零星分布.滇皂荚是皂荚属中唯一能食用外胚乳的种,俗称皂角仁、皂角米.滇皂荚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价值,又是优良的杀虫剂和日用化工原料,有广阔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64.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造林模式下的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江宝  陈印平  王贵霞  任加云 《生态学报》2015,35(14):4633-4641
为了探讨不同造林模式对土壤碳氮影响的生态效应,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白蜡+棉花(FC)、香花槐+棉花(RC)、竹柳+棉花(SC)、白蜡林(F)、竹柳林(S)等5种造林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各造林模式土壤的碳氮形态及分布特征,为重度退化刺槐林的经营改造和造林模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的可溶性总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裸地,农林间作高于纯林,其中SC模式含量最高,其次为FC和RC模式,而F和S纯林模式较低;5种造林模式不同土层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0—20 cm高于20—40 cm。(2)农林间作模式0—40 cm土层的可溶性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平均含量均高于纯林模式,其中SC模式的含量最高。FC、SC和S纯林模式0—20 cm土层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分别为其1.4、1.5和2.7倍;而RC模式20—40 cm土层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高于0—20 cm土层。(3)5种造林模式中,除F纯林土壤硝态氮低于裸地外,其他造林模式下的土壤各种氮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裸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全氮和铵态氮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表明农林间作模式可显著提高重度退化刺槐林皆伐后土壤中有效态碳、氮含量,其中SC模式改良效果较好,而纯林模式较差。  相似文献   
65.
杉木是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浙江省等地,这些地区气候温暖多雨、土壤肥沃,十分适宜杉树的生长。本文主要结合杉树种植实践,分别从杉树的育苗、栽培、施肥、造林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研究,来对杉树的种植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6.
随着生态型社会理念的提出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持续深入,我国人工造林工程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虽然近年来我国在人工造林更新工作上的成绩斐然,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造林工程的正常进行。本文将针对人工造林更新中的措施和需要注意的一些相关事项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7.
本文针对班克松引种栽培、结实后的苗木繁育和野外造林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通过低温催芽后,10±1g/m2播种量、0.5cm覆土厚度、湿润的床面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存活率;叶面喷施磷钾肥对苗木后期生长和提高木质化程度具有促进作用。S1-1型的班克松苗木造林其缓苗时间、须根发育、地径、平均高生长、成活率和保存率等指标均优于S2-0型。改造后班克松种子千粒重达到3.65g,比改造前增加0.3g。  相似文献   
68.
为探究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选择四川省丹棱县4和8年生不同密度(1200、1600和2000株·hm-2)巨桉人工林为对象,研究林下植物多样性和根际土壤酚类化感物质。结果表明: 共发现植物45种,隶属于33科44属;随林龄增加和林分密度降低,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种类增加且重要值分布更为均匀;各林分植物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4年生林地灌木Shann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在1600株·hm-2下显著升高,4年生林地除Margalef指数外其余草本多样性指数及8年生林地草本Pielou指数随林分密度降低均显著升高;灌木Shannon指数及Margalef指数在1200株·hm-2下8年生林地显著高于4年生林地。根际土壤中鉴定出5种酚类化感物质,4年生林地根际土壤中水杨酸浓度在1600株·hm-2下显著降低,5,7-二羟基黄酮浓度随林分密度降低而显著降低;水杨酸浓度在8年生林地根际土壤中随林分密度降低显著升高;水杨酸浓度在2000株·hm-2下4年生林地显著高于8年生林地,在1600株·hm-2下相反;5,7-二羟基黄酮浓度在1200株·hm-2下8年生林地显著高于4年生林地。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pH、容重、有机质、全磷、全氮及化感物质是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适度延长轮伐期、调节林分密度以改善林内微环境、缓冲巨桉的化感作用,可促进林下植被发育。  相似文献   
69.
核心通识课“微生物的世界”网课直播工具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晓峰 《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004-1010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本学期目前只能上网课。开学前作者测试了"微助教"、QQ群"分享屏幕"、QQ"群课堂"和"腾讯课堂"等四种直播授课工具,分析了每种直播工具的特点和利弊。本学期作者讲授核心通识课"微生物的世界",选课人数超过100人,根据本课程特点,最终选择"腾讯课堂"作为直播工具,并结合"微助教"平台授课,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网课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0.
一种拟南芥无菌直播水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拟南芥的水培方法多是开放的体系(郁晓敏等2004;赵淑清和郭剑波2000),培养时间长时容易滋生菌类和青苔,影响植株正常生长。Ezaki等(2000)采用尼龙筛网和海绵缝在一起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