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直播条件下水稻6个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直播条件下,利用来源于"Lemont/特青"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6个穗部性状及其相互间遗传相关的分子基础进行了QTL分析,共检测到19个QTL,各性状QTL数为2~4个,单个QTL贡献率为4%~22%。共检测到3个染色体区段能同时影响多个穗部性状,其中第1染色体RM212-RM104和第2染色体RM263-RM221区段的QTL能同时影响单株产量、每穗颖花数、着粒密度和二次枝梗数中的3个或4个性状,且这2个区段的QTL对各性状的效应方向相同,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特青’,为各性状间表型正相关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解释。第11染色体RG1022附近的QTL对着粒密度的效应值为负,来自‘特青’的等位基因增加性状值,而对穗长的效应值为正,来自‘特青’的等位基因降低性状值,为这2个性状间表型负相关也提供了一定的遗传解释。此外,对水稻穗部性状QTL在多种环境和遗传背景下的稳定表达及其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2.
2006年6月30日,广西环江县兴环营林有限责任公司与生物碳基金托管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签订了一项碳减排量购买协议,标志着“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103.
干旱胁迫和复水对浙江楠光合与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珍贵树种斑块化混交造林的可行性, 以浙江楠为研究对象, 通过干旱胁迫和复水试验, 分析其光合生理特征、根系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响应。结果表明, 对照条件下浙江楠的光合生理最优, 重度干旱严重影响浙江楠的生理进程, 具体表现为光合能力、光适应特征、瞬间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显著下降, 其光合速率的下降是由气孔因素导致; 中度干旱条件下的浙江楠植株水分利用率最高, 重度干旱条件下的水分利用率与对照、中度干旱相比较, 分别下降了29.6%和46.4%; 中度干旱条件下根半径下降, 但SOD、POD和CAT未显著下降, CAT均值略有上升, 重度干旱条件下的3种保护酶均表现出显著下降, 抗氧化酶已不能有效清除掉活性氧物质。因此, 浙江楠具备一定的抗旱能力, 中度干旱并不影响浙江楠的正常生长, 在实际斑块化造林过程中, 可适度控制土壤含水量, 有利于在不同树种斑块化混交配置应用中提升浙江楠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104.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至关因素,而其中地下水资源短缺更甚。自1952年我国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大规模人工造林以来,大量研究资料显示人工林的蒸散量要普遍高于当地自然植被的蒸散量,这可能会打破当地的地下水平衡。而以往我国有关人工造林对地下水位影响的研究较欠缺,因此在基于两种假设条件下,运用7种蒸散发模型测算了人工造林活动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下水位影响。结果表明大规模的人工造林活动会降低地下水位高度,基于假设条件一,甘肃、宁夏和新疆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基于假设条件二,北京地下水位下降明显。提出我国在未来生态修复实践中要考虑对地下水供给的影响,确定合理造林规模并选择栽培乡土树种,真正提高地下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5.
异质养分环境下不同树种觅养行为与光照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光照和养分环境的析因组合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马尾松、木荷和马褂木对异质养分环境的生长适应性反应及觅养行为差异.结果表明:全光照下马尾松和木荷在异质养分环境中较同质养分环境具有较大的生长优势,其根系干物质量分别增加达99.5%和66.7%,而马褂木在同质养分环境中生长表现较好.遮阳处理显著改变了木荷根系的广布性、觅养精确性及养分吸收效率,降低了其在异质养分环境中的生长优势;遮阳对马尾松觅养行为的影响不如木荷显著,其在异质养分环境中的生长仍保持一定的优势,推测与马尾松在富养斑块中有明显的根系增生和较高的养分吸收效率有关;遮阳对马褂木的觅养精确性和反应敏感度的影响相对较小,未改变其对养分环境的生长反应式样.马尾松、木荷和马褂木不仅在根系觅养机制及觅养行为上具有显著遗传差异,而且受光照条件影响变化的模式也各不相同,因此人工造林时应实施不同的栽培技术措施来提高林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6.
结合广东番禺红树林造林的现状,对影响红树林幼苗成活率和生长状况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并据此提出提高造林保存率的措施等。影响红树林造林成活及生长的因素为:①水深:潮水越深,红树幼苗成活率越低,生长越差;②风浪:海面风浪越大,红树幼苗受干扰越大,成活和生长越差;③人为活动干扰会严重影响红树幼苗的成活和生长;④造林地的杂草会影响某些红树植物幼苗的光照条件;⑤海滩垃圾废物会挂断和压倒大量红树幼苗;⑥海滩石油污染会阻止红树胚轴的萌发;⑦幼苗种植时越粗壮,种植得越精细,则种植后生长越好。并提出提高造林成效的措施:①加强维护和管理:包括护理受损伤的红树幼苗,清除塑料袋等垃圾物,制止在红树幼苗区的捕捞活动,造林前清除杂草和固定某些红树植物幼苗;②补植受破坏的红树幼苗和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107.
盐胁迫对4树种叶片中K^+和Na^+的影响及其耐盐能力的评价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通过盆栽试验,对我国南方银杏(Ginkgo biloba L.)、侧柏[Patycladus orentalis(L.)Franco]、火炬松(Pinus taeda L.)和剌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4造林树种苗木叶片中K^ 、N^ 浓度浓度和N^ /K^ 比进行测定,盐处理水平为0.0%(CK)、0.1%、0.3%和0.5%。随着盐浓度的提高,各树种叶片中Na^ 浓度和N^ /K^ 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K^ 浓度变化较小;随着盐胁迫时间的推移,各树种叶片中Na^ 、K^ 浓度和Na^ /K^ 比都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方差分析和多层比较表明,侧柏、火炬松和剌槐叶片中Na^ 、K^ 浓度和N^ /K^ 比在4组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树种中剌槐和侧柏的耐盐能力最强,银杏次之,火炬松最弱。  相似文献   
108.
为探讨不同树种对滨海沙地干旱贫瘠环境的适应策略,以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木麻黄、湿地松、厚荚相思和尾巨桉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树种叶片功能性状及养分重吸收特征.结果表明:阔叶树种(厚荚相思和尾巨桉)的叶面积、比叶面积显著高于针叶树种(木麻黄和湿地松),而针叶树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最高.成熟叶和凋落叶的N、P含量表现为阔叶树高于针叶树,成熟叶高于凋落叶,但凋落叶N∶P较高.针叶树种的N、P养分重吸收效率大于阔叶树种,P重吸收效率明显高于N,木麻黄、湿地松、厚荚相思和尾巨桉的N、P吸收效率分别为64.2%、63.1%、47.0%、16.8%和92.5%、81.6%、80.3%、18.0%.比叶面积与叶片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以及N、P养分重吸收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叶干物质含量与叶厚度及N、P养分重吸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就叶片功能的权衡关系而言,木麻黄和湿地松属于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具有较高的养分重吸收效率,而厚荚相思和尾巨桉属于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养分的重吸收效率较低.不同滨海沙地造林树种通过叶片功能性状及养分重吸收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对滨海沙地特殊生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9.
经济飞速发展,生态环境更显重要,创造绿色的生态环境是维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植树造林绿化后的林业工作如何展开也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就此本文对核桃造林后林业技术工作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0.
黄土丘陵区三种典型土壤地类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世雄  陈莉  高旺盛 《生态学杂志》2005,24(12):1537-1542,1552
中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由于长期水土流失的侵蚀切割作用,表层土壤流失殆尽,黄绵土母质、红胶泥土以及土壤与岩石过渡类型--风化岩沫土等土壤类型依次裸露了出来,形成了3种典型的土壤地类,增加了造林的难度.由于红胶泥与风化岩沫土土壤瘠薄,当地林业部门认为这两种土壤地类不能造林,因此,传统造林只在黄棉土进行.为此,提出了"适土适树,因土制宜"的造林原则和"穴衬膜栽植技术",以扩大适宜造林的土壤类型.穴衬膜栽植技术是指树木栽植时,在挖好的栽树坑底部和四周衬贴一层防渗薄膜(厚度为0.0007 mm可降解塑料薄膜),树木栽好覆土浇水后,再在地表面覆膜,防止栽树浇水(施肥)的渗漏和蒸发,使树根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含水量较高、四周封闭的潮湿土壤之中,从而达到提高成活率和促进林木前期生长的目的.1997~2001年,我们在黄土丘陵区陕西省延安市下砭沟小流域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法进行了5年试验,结果表明,穴衬膜栽植技术促进浅层根系的生长发育,保水作用可持续4个月以上,对各种树木成活率和生长量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在黄土丘陵地区这3种土壤地类采用穴衬膜栽植技术可达到良好的造林效果,特别是红胶泥和风化岩沫土地类主要位于沟谷两岸,地下水供给较为充裕,是浅根性植物生长发育的良好土壤类型,科学混交可获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