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63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卢训令  赵海鹏  孙金标  杨光 《生态学报》2019,39(9):3133-3143
农业景观中的鸟类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形成与维持具有重要作用。黄淮平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景观区之一,为探讨区域内农业景观中鸟类多样性特征和不同生境间的差异,在研究区农业景观不同生境中布设样点,调查繁殖期鸟类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1)共记录到32科、49属、66种的10044只个体,但优势科属明显;(2)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表现出在沟渠、湖泊生境中较高,农田和村庄生境中相对较低,但物种多度呈现出村庄生境中最高,其次是沟渠和农田生境,湖泊生境中最低;(3)在区系分布上,各生境中均以广布种为主,生态类群上,鸣禽在各生境中均占绝对优势,涉禽和游禽主要分布在沟渠和湖泊生境中,从居留型来看,留鸟是各生境中的主导类群,候鸟、旅鸟和迷鸟比例很低;(4)鸟类群落异质性分析显示,各生境间的相似性总体上较高,表明区域内农业景观中鸟类组成具有较高的重叠性。研究显示农业景观中湖泊和沟渠的存在能有效的提高区域鸟类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而沟渠的存在能有效的提高鸟类个体多度,农田和村庄有助于特定类群多度的增加,因此在未来的区域持续农业景观的构建中一方面要重视自然、半自然非农生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不同生物类群对景观异质性响应和对生境特征需求的差异。  相似文献   
62.
我国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国  鲍丙飞 《生态学报》2019,39(24):9295-9303
农业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已成为共识,受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采用2004—2015年我国农业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5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各子系统可持续能力之间协调度处于不稳定变动态势,且其协调度值较低。(2)从协调度分布来看,协调度处于"比较协调"和"协调"的省(市、自治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其余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农业各子系统可持续能力之间的协调度处于"不协调"。(3)从空间自相关性来看,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各子系统可持续能力之间协调度呈正的全局自相关性且相关程度逐渐增大,而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农业各子系统可持续能力之间协调度的局部自相关性不显著,且其农业各子系统可持续能力之间协调度空间极化不明显,处于较低水平均衡状态。从时空维度、空间相关性方面分析农业各子系统可持续能力之间协调度,为提高我国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3.
曲霉属真菌活性代谢产物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霉属(Aspergillus)真菌是一类分布广泛的丝状真菌,种类繁多,代谢产物丰富,应用广泛,在农业、医药、生物能源、化妆品、食品发酵等行业均有应用。对近年来曲霉属真菌活性代谢产物在抗菌、抗氧化、抗病毒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合实验室研究成果,对近年来曲霉属真菌代谢产物在秸秆腐熟菌剂、溶磷生物菌剂、拮抗植物寄生线虫等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应用曲霉属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丛枝菌根真菌应用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保冬  于萌  郝志鹏  谢伟  张莘 《生态学杂志》2019,30(3):1035-1046
丛枝菌根(AM)共生体系能够改善植物营养状况,增强植物对各种逆境胁迫的耐受性,其在农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应用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在AM真菌(AMF)应用技术和田间试验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本文在介绍AMF种质资源库、商业化菌剂生产及相关专利申报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实例从菌剂生产、接种技术、接种效应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了AMF应用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包括国内外近年来菌根技术在农业、园艺、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提出尚待系统深入研究的 AMF应用领域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旨在为菌根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办刊宗旨《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全面为科教兴农服务,具有权威性、导向性、代表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于1999年6月创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66.
本文通过对郑州青台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91例个体、1913枚牙齿罹患龋齿的统计与分析可知,青台人群患龋率为71.43%,龋齿率为13.38%。其中,龋齿率女性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孕期生理变化、食物选择及性别分工等有关。上颌龋齿率高于下颌,臼齿及咬合面为龋齿易患齿类及部位。通过对比可知青台人群显示出较高的龋齿罹患率,暗示该人群饮食中应包含较多的碳水化合物类食物,这可能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中游发达的旱作农业有关。此外,龋齿率在黄河及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农业人群中的区域性差异可能与龋病病因的复杂性和各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人群生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67.
肢骨的形态结构可以反映人类进化、古代人群的生存适应性活动和生存环境等重要信息。基于“骨骼功能适应”和“杠杆原理”,有学者对不同生计方式的古代人群下肢股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国内外尚未有关于农业人群和游牧人群股骨之间差异性研究的报道。本文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人群,即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戍边农业人群和内蒙古林西井沟子游牧人群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股骨骨干中部横断面生物力学分析发现,农业人群股骨粗壮度与游牧人群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前者的平均粗壮度较大,后者女性组下肢骨的活动强度明显较小,这可能与游牧人群经常从事骑马活动而下肢骨活动强度相对较少有关。农业人群股骨指数的变异范围均大于游牧人群,这可能与前者男性的士兵身份有关;同时,也提示土城子男性组股骨所反映的行为活动信息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纯农业人群下肢骨行为模式,而是一种农业和士兵行为的混合模式。在性别分工上,井沟子组的男女性均从事骑马活动,两侧股骨受力较为一致,在两侧不对称性程度和骨干横断面形状上的男女差异不大;男性股骨的粗壮度要明显大于女性,这与井沟子组男性还从事一定的狩猎行为有关。与游牧人群女性较为纤细的股骨不同,土城子组女性作为典型的农业人群代表,其下肢骨整体的活动强度较大,几乎与同组的男性和井沟子组男性相当,组内的性别差异相对较小;骨干横断面形状的显著性差异说明,土城子组内部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活动方式存在明显的性别分工。本文研究结果说明农业人群女性的下肢骨活动强度较大,在行为活动方式上,戍边农业人群具有更为明显的性别分工。  相似文献   
68.
李小强 《人类学学报》2022,41(6):1097-1108
农业是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约1万年以前,农业在西亚、中美洲和东亚地区几乎同时独立出现。西亚的两河流域被认为是小麦、大麦、燕麦等作物的起源中心;中美洲则是玉米、马铃薯和花生等农作物的诞生地;中国拥有两套独立的原始农业系统,分别是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和黄河中游地区的粟-黍旱作农业,孕育了中华农耕文明。西亚的小麦农业、东亚的稻作和粟-黍农业逐步传播到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促进了早期农业全球化。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和众多贸易路线的出现加快了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农作物的传播和融合,加速了农业全球化进程。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改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人类定居,导致人群结构的重大变革,出现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等,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及储存,推动了人口的增长。农业起源和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范围,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生态和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69.
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农业生物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从野生动物植物驯化开始 ,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延续了 1万多年 ,到 19世纪中叶 ,有了达尔文进化论、孟德尔遗传学和李必希矿质营养学说等先进的生物学和农业化学理论 ;有了良种、化肥、农药 ,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拖拉机和电力 ,才有了近代农业。 2 0世纪中叶 ,发现了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和 DNA重组成功 ,诞生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 ,掀起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也迎来了现代农业的新时代。农业生物技术使农业从内涵到外延上 ,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它赋予动植物品种 ,即农业加工的原材料以全新的内涵 ,使…  相似文献   
70.
农业新技术在植物营养与施肥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蓝福生   《广西植物》1998,18(3):285-290
作为农业学科中从事植物、土壤、肥料、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一门学科,植物营养与施肥对农业生产发展及农业生产率提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曾主导了农业的第一次技术革命。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使植物营养与施肥的研究和测试手段得到更新,在植物营养分子遗传、根际微生态、生物肥料、专用肥和控释肥、计算机控制的施肥模式和精确施肥技术等方面将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成为推动农业产生飞跃性发展的主导因素,这就意味着又一次农业新技术革命。必须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及其掌握和应用植物营养与施肥高新技术成果的能力,加强政府组织和管理,增加投入,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和推广应用的中介体系,才能加快我国植物营养与施肥高新技术的研究及成果开发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