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5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40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甘蔗伤流液中保绿活性物质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鸿源   《广西植物》1986,(3):230-234
通过化学与物理学方法,从甘蔗(Sugar-cane)伤流液中分离出五种活性因素,对离体叶片有不同程度的保绿效应。依其化学性质判断,应属嘌呤化合物,可能是细胞分裂素物质。  相似文献   
22.
23.
24.
0.5%NaCl抑制愈伤组织生长,处理后期(第21天和28天检测)24kD蛋白含量明显增加。1.0%,2.0%和3.0%NaCl处理的愈伤组织不生长,未检出24kD蛋白增加,但36~42kD蛋白大量增加,并且有随处理的盐浓度增高而增加的趋势。 在1.0%NaCl适应愈伤组织(简称S-1)中24kD蛋白含量明显增加,而36~42 kD蛋白含量下降到对照水平。~(35)S-Met体内标记表明,增加的24kD蛋白是新合成的。S-1回到无盐5代后,仍保持提高的耐盐性和24kD蛋白含量。24kD蛋白含量的增加不受甘露醇胁迫的诱导。初步离心分离的细胞亚组分表明,24kD蛋白主要位于胞质和细胞器膜。在烟草S-1细胞中也发现24kD蛋白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25.
郑濡永  陈桂清 《菌物学报》1991,10(Z1):45-58
由石家庄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皮肤科李成龙大夫提供的一株人体皮肤病菌经我们研究鉴定为毛霉目(Mucorales)毛霉科(Mucoraceae)根毛霉属(Rhizomucor)的一个种,并定名为多变根毛霉新种(Rhizomucor variabilis Zheng & G.-q.Chen sp. nov.)。据李大夫介绍,这株菌是从一名居住在江苏农村到该医院看病的女病人的手上病部分离的。这个病人没有一般真菌病病人所患有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等等。她也没有患有其他毛霉病,因此她的皮肤毛霉病是原发性的而不是继发性的。我们查阅文献结果,国内由根毛霉属真菌引致的毛霉病过去仅有过一次肺部感染的报道;国外则有过较多次数的由根毛霉引致的人体毛霉病,主要为肺部疾病并可引致继发性的皮肤病,尚未见有由根毛霉属引起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的报道。无论国内、外引起人体毛霉病的根毛霉均为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Lindt) Schipper,包括Mucor pusillus Lindt,Mucor parasiticus Lucet & Costanin等异名]一种。因此,本病例为我国第二例由根毛霉弓l起的人体毛霉病及第一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体皮肤毛霉病,同时又是全世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属除微小根毛霉以外的另外一个种引起的人体毛霉病,很可能还是全世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体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多变根毛霉与根毛霉属内所有过去已报道过的种都有显著差异。它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30℃,最低9℃,最高38℃;其他种均为高温真菌,它们的最高生长温度可达55℃或更高。形态方面,多变根毛霉也与属内其他已知种明显不同。它的菌落高达4-8 mm并呈鲜明的浅黄色;其他已知种菌落低矮,除奈尼塔尔根毛霉(Rhizomucor nainitalensis Joshi)外全部为深暗灰色,奈尼塔尔根毛霉菌落色泽虽然较浅,但为浅灰或灰黄色,与多变根毛霉的鲜明黄色不同。它的假根异常发达并可从菌体的各个部位如菌丝、匍匐丝、孢子枝、孢子囊、囊轴上长出;其他已知种的假根一般都不发达且从未见有从孢子枝、孢子囊、囊轴等处长出的描述。它的孢子枝的分枝常常长于主枝;其他已知种则分枝长度一般不超过主枝。它的囊轴形状多变:球形、近球形、扁球形、卵形、椭圆形、梨形等等,两边对称或不对称,溢缩或不绕缩,纵向深裂或不作纵向深裂;其他已知种的囊轴形状通常为倒卵形至梨形的规则形状。它的囊领明显;其他已知种的囊领均很不明显至缺如。它的孢囊孢子形状和大小变化都较大,卵形、椭圆形、矩圆形、近球形、近三角形或其他各种不规则形状,长度范围2.5-16.5 μm;其他已知种除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奈尼塔尔根毛霉外,它们的孢囊孢子形状仅限于卵形、椭圆形、近球形等较规则的形状,长度范围总是在3-6 μm范围内,奈尼塔尔根毛霉的孢囊孢子形状虽然多变,但其决度亦在3-6 μm的范围内。此外,多变根毛霉的孢子囊、囊轴、孢囊孢子等各种构造均较大;其他已知种则较小,其中肿梗根毛霉[Rhizomucor tauricus (Milko & Schkurenko) Schipper]虽亦较大,但除此之外与多变根毛霉迥异。多变根毛霉未见有接合孢子,将我们保存的全部微小根毛霉菌株与它分别配对时,或将我们的几对别的属的(+)(-)测试菌株与它分别配对时,均未见形成接合孢子或有任何反应。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植物愈伤组织无性变异系的诱导和选择,已成为植物细胞工程中十分活跃的领域,快中子、γ射线等电离辐射也已开始被用于愈伤组织抗性变异系的诱导。观察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在诱发植物愈伤组织变异中对细胞结构的影响,对于探讨辐射诱变的细胞学机理  相似文献   
27.
酪氨酸对人离体滋养层细胞孕酮与hCG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雪松  杨旭 《生理学报》1989,41(2):209-214
本文观察三种剂量(2×10~(-5)mol/L,2×10~(-4)mol/L和2×10~(-3)mol/L)的酪氮酸对离体培养的滋养层细胞孕酮及hCG分泌的影响,并对其抑制效应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剂量的酪氨酸均可抑制滋养层细胞孕酮分泌(P<0.01),但是,在孕酮分泌受酪氨酸抑制的同时,未见对hCG分泌发生影响(P>0.05),进一步观察了酪氨酸对滋养层细胞3β-羟甾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酪氨酸能显著抑制3β-羟甾脱氢酶活性,提示酪氨酸对滋养层细胞孕酮生成的抑制作用与抑制3β-羟甾脱氢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8.
人参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愈伤组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参原生质体培养未见报道成功。Harn(1974)曾用人参幼叶,幼根和上胚轴进行原生质体分离,但得到的数量很少,无法进行培养。本实验以人参培养细胞为材料,通过培养再生了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29.
本文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的体外脱囊过程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该虫表面粗糙,无其他生物学结构。孢子囊呈橄榄状,斯氏体明显。在脱囊介质作用下,孢子囊壁强度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和皱折。未观察到因斯氏体消失而直接留下的开口。子孢子香蕉状,表面有数个微孔呈不规则排列,顶器短突状,无其他表面结构。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