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对虾白斑病毒感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DNA杂交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大陆养殖的中国对虾从1993年开始至今连年爆发病 毒性流行病,俗称“白斑病”(WSBV),死亡率近100%,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进一步明确虾病暴发原因,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1993年至1998年收集的发病中国对虾组织进行观察,发现病原体为直径(125±76)nm、长约(345±16)nm大小的带包膜的非包涵体型杆状病毒。 经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技术获得了纯化的病毒核衣壳,大小为(80±13)nm×(380±24)nm。形态学特征与台湾地区发现的白斑杆状病毒(WSBV)相似。利用地高辛标记的WSBV DNA探针对病虾标本及纯化病毒DNA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均呈阳性反应,而与正常对虾组织无杂交反应。从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角度证明WSBV感染是造成中国大陆养殖对虾连年暴发流行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2.
核酶对对虾白斑病毒的一个可能的早晚期基因的体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的一个可能的早晚期基因(1197bp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并针对此基因的转录产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了二个锤头状核酶(RZ1和RZ2)。体外切不两个核酶均能在合适条件下,对靶基因进行完全的切割。这些研究表明,有可能利用核酶对对虾杆状病毒的复制和增殖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73.
以虹彩病毒(iridovirus)感染大黄鱼的脾组织、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hitespotsyndromebaculovirus,WSBV)感染中国对虾的肌肉组织为材料,采用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获得了可满足病毒PCR检测的高质量模板DNA,分别以针对虹彩病毒、WSBV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均能有效扩增出预期的条带。与常规DNA病毒模板制备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提取率高、无污染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水产动物病毒PCR检测试剂盒的商品化开发及生产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74.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与虾鳃细胞膜特异性结合关系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素养(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养殖对虾的一个主要病原,也是目前发现的基因组最大的动物病素养(基因组约290kDa,双链环状).  相似文献   
75.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一种无包含体、具囊膜、杆状的双链DNA病毒 ,其全基因组序列为 300kb左右 ,是目前已知的基因组最大的动物病毒之一1,2.该病毒的基因组结构非常特殊 ,与已知的病毒的基因组相差很远 ,拥有许多该病毒特有的基因 ,很可能为一种新的病毒科成员 ,其分类地位待于进一步研究。从已经登记到GenBank1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全序列知道 ,该病毒存在着至少两种不同的分离株 ,但基因组序列非常保守。本文报道该病毒的一个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以及三个不同的白斑综合症病毒分离株的同源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76.
白斑综合症病毒与对虾血淋巴细胞的体外结合实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从感染了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病虾头胸部分离了WSSV,利用地高辛对病毒蛋白进行了标记(DIG-WSSV),以体外培养的对虾血淋巴细胞为吸附基底,观察和分析了病毒与细胞间的结合现象及特性。以NBT/BCIP为酶反应显色底物观察到在细胞周围形成许多暗紫色颗粒,证实病毒与细胞间存在着稳定的结合。以OPD为酶反应显色底物分析了结合反应的特性:当DIG-WSSV维持恒定值时,随着血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结合显色增强,细胞数量达到1.2104cells/孔,492nm处的吸光值达到饱和;当血淋巴细胞数量维持恒定值时,随着DIG-WSSV蛋白含量的增加显色增强,且在DIG-WSSV的蛋白浓度达到4g/孔时,492nm处的吸光值达到饱和;未标记WSSV可竞争抑制血淋巴细胞与DIG-WSSV间的结合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得出:4℃下,随着结合时间的延长显色增强,但继续延长结合时间显色反而减弱;缓冲液的渗透压对结合结果影响甚微,而酸性条件利于病毒与细胞间的结合。37℃孵育对病毒结合活性影响不大,55℃和70℃孵育可显著影响病毒的结合活性;短时间超声波处理病毒可增加病毒结合能力,长时间超声波处理可破坏病毒结合能力;有机溶剂处理同样可破坏病毒结合能力,其中尤以氯仿/甲醇的处理更为激烈;不同的去垢剂对病毒结合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SDS和脱氧胆酸钠可以降低病毒的结合活性,而Triton X-100和NP-40可以提高病毒的结合活性。    相似文献   
77.
本实验以pCANTAB 5 E噬菌粒为载体,成功构建了较高容量的噬菌体展示随机十肽库,并将其应用于抗原模拟表位的淘选和鉴定.将一种特异识别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的单链抗体A1对十肽库和十五肽库分别进行淘选,结果得到一系列能与单链抗体A1特异性结合的阳性克隆.将这些阳性克隆所编码的多肽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的单链抗体A1的抗原WSSV388片段氨基酸序列做比对,发现多数阳性多肽序列都与WSSV388片段序列的C端一处K····R··R·QS的氨基酸片段相似,由此推论单链抗体A1的模拟抗原表位可能是由该不连续氨基酸片段所构成的构象表位,而非线性表位.研究结果表明,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抗原表位结构的有效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探讨WSSV的结构蛋白的构象及功能,以及相应单链抗体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78.
根据一些病毒的DNA多聚酶氨基酸序列中特有的保守序列VYGDTD设计的简并寡核苷酸 ,经地高辛标记后与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基因库克隆杂交 ,筛选出一段长度为 70 7bp的EcoRI基因片段 ,该片段在一个开放阅读框内。并含DNA多聚酶B家族特有的保守序列YGDTDS。经与基因库比较 ,其氨基酸序列与藻类DNA病毒科 (Phycodnaviridae)的几株藻类病毒的DNA多聚酶片段有部分相似 ,因此推测该核苷酸片段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DNA多聚酶基因的部分序列。  相似文献   
79.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危害对虾的主要病原,给全球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但至今仍未发现有效的防治方法。研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对于深入了解病毒的致病机理和宿主的免疫机制,从而寻找合适的抗病毒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该文主要介绍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以及WSSV病毒蛋白之间、病毒—宿主蛋白之间和宿主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为有效地防治WSSV及相关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报道了斑鱼狗(Ceryle rudis)、白斑军舰鸟(Fregata ariel ariel)、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 schach)、乌鸫(Turdus merula)4个北京鸟类的新分布记录.以上鸟类未记载于<北京鸟类志>、<北京脊椎动物检索表>和相关文献中,为近年来北京地区新发现的鸟类,在<中国鸟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