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4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42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5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回顾分析硬脊膜内外多发性的神经鞘膜瘤的手术治疗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我院2001-2011年间脊柱病区收治的椎管内肿瘤患者中,共发现7例硬脊膜内外多发性的神经鞘膜瘤.肿瘤发生部位:胸段3例,腰段2例,2例为胸段肿瘤位于硬膜内,腰段肿瘤位于硬膜外呈哑铃型向椎管外生长.临床表现为隐袭性、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僵硬和不灵活,行走不稳等症状.治疗方法:全部手术肿瘤摘除,5例一期行硬膜内外同时摘除肿瘤,2例不同节段的肿瘤采取分期手术.结果:全部病例经1-9年随访,肿瘤未见复发.病理报告:均为神经鞘膜瘤.结论:临床上硬脊膜内外多发性的神经鞘膜瘤较少见,容易漏诊漏治.术前应注意详细查体,仔细阅片,术中注意切除硬膜外的肿瘤后,观察硬膜有无异常表现,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20例宫颈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4组,即炎症组、CINl组、CIN2组和CIN3组,各组进行人乳头瘤病毒检出率及病毒载量的比较。结果:炎症组、CINl、CIN2和CIN34组人乳头瘤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67.2%、80%、87.3%和91.4%且4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01)。炎症组HPV感染的阳性率与CIN组比较显著降低(P〈0.005),宫颈癌前病变各组HPV感染呈阳性的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前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感染高危型HPV病毒载量呈正相关,随着感染高危型HPV病毒载量越高,宫颈癌前病变的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06年6月-2011年11月年收治的8例SPTP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治疗的情况,其中小儿2例,成人6例.结果:有7例女性病人,1例男性病人,有腹痛或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进行CT检查.肿瘤位于胰腺头部1例,胰腺颈部2例,位于胰体尾5例.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行胰腺颈部节段性切除术,4例行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1例行胰体尾切除术(保留脾脏),手术顺利,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4-56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较罕见的肿瘤,多发于年青女性.CT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手术切除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并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初次全身化疗对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眼表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化疗的恶性实体肿瘤的患者60例,年龄在50-75岁之间,在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1周分别进行眼表评估.检查内容包括:干眼相关症状问卷调查,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羊齿状结晶、结膜丽丝胺绿染色、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1)问卷调查提示全身化疗后,患者眼部出现视力波动、干涩、眼部不适等症状是最常见的;2)患者全身化疗后,眼表出现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基础泪液分泌量减少,结膜杯状细胞减少,角膜荧光素染色与结膜丽丝胺绿染色评分增加,泪液羊齿状结晶评级下降(P<0.05).结论:全身化疗可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眼表产生影响,能导致干眼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在化疗的同时要关注患者眼表的健康,及时予以干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5.
浅议瘤背石磺酶解多肽开发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海洋活性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肽类化合物在人体降血压、抗氧化、抗肿瘤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阐述近些年来贝类酶解多肽研发的基础上,论述了瘤背石磺酶解多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宫颈病变组织干扰素-r(IFN-r)、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收集我 院2013 年1 月到2015 年1 月妇科门诊行宫颈活检患者150 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宫颈癌33 例、CINⅠ期 26 例、CINⅡ期28 例、CINⅢ期23 例)110 例,对照组(慢性宫颈炎患者)40 例。提取两组患者宫颈组织标本,检测观察组 HPV-DNA、HPV 分型,及两组IFN-r、IL-10 蛋白及mRNA 表达,分析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组织IFN-r、IL-10 表达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HPV-DNA阳性87 例(79.1%),其中HPV16 型47 例(42.7%)、HPV18 型20 例(18.2%)感染率最高;且HPV16、18 感 染率在CINⅠ期、CINⅡ期、CINⅢ期以及宫颈癌组中的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PV16、 18 与宫颈病变程度均呈现正相关关系(r=0.896,0.786;均P<0.05)。IFN-r、IL-10 表达水平在CINⅠ期、CINⅡ期、CINⅢ期、宫颈 癌、对照组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显示,IFN-r与宫颈病变程度呈现负相关关系(r=-0. 567,P<0.05),IL-10 呈现正相关关系(r=0.678,P<0.05)。且HPV16、HPV18 感染率与IFN-r表达呈现负相关关系(rHPV16/18=-0. 678,-0.675,均P<0.05),与IL-10 呈现正相关关系(rHPV16/18=0.582,0.778,均P<0.05)。结论:IFN-r表达随着宫颈病变加重或者 HPV16、HPV18 感染率升高逐渐降低,IL-10 则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CD44v17对宫颈癌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将CD44v17si RNA、CD44v17、生理盐水转染至传代后的人宫颈癌细胞。检测细胞转染后存活率;检测细胞凋亡率。在裸鼠左肩背部注入人宫颈癌细胞悬液,随机分为CD44v17组、CD44v17si RNA组、对照组。在CD44v17组、CD44v17si RNA组裸鼠瘤体内分别注入CD44v17病毒颗粒、CD44v17si RNA病毒颗粒。检测瘤体的质量与体积。选取疑有宫颈病变患者阴道镜下活检组织80例,正常宫颈组织1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级组织l5例、CIN II级15例、CIN III级组织15例和宫颈癌组织20例。检测CD44v17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CD44v17si RNA转染的宫颈癌细胞凋亡率(19.20±2.14%)高于CD44v17转染的宫颈癌细胞凋亡率(6.13±1.08%)(P0.05)。CD44v17组裸鼠瘤体质量(15.9±3.4)g高于对照组裸鼠瘤体质量(11.8±2.7)g(P0.05)。CD44v17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按正常宫颈、CINⅠ级、CINⅡ级、CINⅢ级、宫颈癌发展过程呈递增趋势(P0.05)。结论:CD44v17能抑制宫颈癌细胞凋亡,促进宫颈癌细胞的生长、增殖。通过降低CD44v17表达量可能是遏制CIN向宫颈癌发展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108.
姜南  刘卫  李岩  解志红 《微生物学报》2016,56(8):1256-1265
[Objective] Azorhizobium caulinodans ORS571 can fix nitrogen not only as a free-living organism and an associative-symbiotic bacterium by colonizing the root surface of non-leguminous plants, but also as a symbiotic bacterium by interacting with leguminous plant Sesbania rostrata.Due to its ability to grow and fix nitrogen under three conditions, A.caulinodans uses sophisticated chemotaxis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s to transform environmental cues into corresponding behavioral responses.Chemotaxis appears crucial for the growth of A.caulinodansin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lant.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hemotactic pathway of A.caulinodans.Thus, our study aimed to compare the chemotaxis-like genes of A.caulinodans with those of well-studied species.[Methods] NCBI protein BLAST was used for searching sequence similarity with default parameter values against the genomes of A.caulinodans.HMMER3, based on Pfam database, was used for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methyl-accepting chemotaxis protein (MCP).[Results] There was a major chemotaxis cluster in A.caulinodans and the CheR methylated MCPs independently of pentapeptide motif.There were 43 MCP homologs containing diverse signal-sensing architectures in A.caulinodans.In addition,cytoplasmic domains of these MCPs were all composed of 38 heptad repeats.[Conclusion] Despite the extremely high homology presented between the chemotactic system of A.caulinodans and those of well-studied species, A.caulinodans shows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se chemotactic pathways by comparative genomics enable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A.caulinodansresponds to changes in environment via exquisite signal transductions in chemotaxis system.  相似文献   
109.
不同波长诱虫灯对红树林主要害虫的诱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红树林几种主要害虫的最佳诱集波长,本文利用18种波长的太阳能自动诱虫灯在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虫害高发期进行野外诱集实验,分析了不同波长对3种主要红树林害虫的诱集作用。结果显示,灯诱昆虫共81种,优势种为海榄雌瘤斑螟Acrobasis sp.、八点广翅蜡蝉Ricania speculum(Walker)和毛颚小卷蛾Lasiognatha mormopa(Meyrick)。18种波长的诱虫灯中,368 nm(Y)对海榄雌瘤斑螟的诱集作用最强,日均诱集量为4.55头,340 nm波长对毛颚小卷蛾的诱集效果最好,日均诱集量达到5.45头,400 nm波长对八点广翅蜡蝉的诱集效果最佳,日均诱集量为2.64头。18种不同波长的诱虫灯对红树林3种主要害虫均有一定的诱集作用,对两种鳞翅目昆虫诱集作用较强的诱虫灯波长均集中在UV-A波段。  相似文献   
110.
花粉培养又称为游离小孢子培养,指将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花粉从花药中游离出来成为分散或游离状态,通过培养使花粉粒脱分化,进而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花粉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单倍体植株,进而得到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植株,最终获得纯合系物种。本文对花粉培养形成植株的物种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概述了国内外花粉培养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影响花粉培养形成胚的因素以及提高花粉胚产量的措施,并对花粉培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