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目的:观察和比较直切口与横S形切口治疗髌骨骨折对术后瘢痕形成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9月85例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采取手术直切口40例与采取手术横S形切口45例,比较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时的瘢痕形成比例和Bostman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及切口皮肤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横S形切口组的切口长度为127.79±5.55,明显长于直切口组的72.64±6.75(P0.05);横S形切口组的术后局部麻木发生率为24.4%,明显高于直切口组的7.5%(P0.05);术后随访12周时,横S形切口组的Bostman评分为20.63±5.73,明显低于直切口组的26.83±4.76(P0.05);随访24周时,两组的Bostman评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横S形切口组的瘢痕形成发生率为33.3%,明显高于直切口组的17.5%(P0.05)。结论:直切口用于治疗髌骨骨折的创伤明显小于横S形切口,术后瘢痕形成更少,关节功能恢复更快,但横S形切口的显露更好,在临床实际中应根据髌骨骨折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抉择手术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乳酸依沙吖啶联合子宫颈扩张单球囊对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由于社会因素或者医学因素自愿要求终止妊娠并无任何引产禁忌证的110例健康中期妊娠(孕周14~27周)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进行引产,即口服米非司酮150 mg,并在B超引导下经腹壁行羊膜腔内注射100 mg乳酸依沙吖啶;观察组采用乳酸依沙吖啶联合子宫颈扩张单球囊进行引产。比较两组孕妇的引产成功率、产程时间、宫缩发动时间、胎儿娩出时间、产后2 h出血量、住院时间、引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多次剖宫产患者的引产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孕妇的引产成功率为96.36%(53/55),明显高于对照组[83.64%(46/55)](P0.05),且观察组的产程时间、宫缩发动时间、产后2 h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多次剖宫产孕妇引产成功率为33.33%(2/6),观察组多次剖宫产孕妇引产成功率为100.00%(7/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发生宫颈裂伤1例,会阴裂伤1例,两组孕妇均未出现羊水栓塞、子宫破裂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乳酸依沙吖啶联合子宫颈扩张单球囊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口服米非司酮并在B超引导下经腹壁行羊膜腔内注射乳酸依沙吖啶,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CO_2点阵激光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创伤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3例创伤性瘢痕患者,年龄21-35岁,对照组(35例)给予CO_2点阵激光术治疗,术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护理,观察组(38例)采用CO_2点阵激光术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通过对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体征、疗效及3个月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CO_2点阵激光术联合湿润烧伤膏对创伤性瘢痕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VSS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间VSS评分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色素沉积和创面感染是主要的不良反应症状。结论:CO_2点阵激光技术联合润湿烧伤膏对于创伤性瘢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病例的诊断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2014年-2016年,我院CSP患者经UAE治疗后发生DVT的发病率为1.63%,患者平均年龄35.2岁。DVT临床症状出现于UAE术后3-6天,多表现为下肢的疼痛及酸胀,深静脉血栓均出现在介入穿刺处肢体。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深静脉血栓安全可靠。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有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DVT发生与穿刺处肢体制动,血管受压,血液回流障碍有关。手术前后应采取预防措施,低分子肝素钠抗凝对DVT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5.
摘要 目的:探讨高龄瘢痕子宫再妊娠孕产妇剖宫产术终止妊娠直接病因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400例高龄瘢痕子宫再妊娠孕妇。按照是否终止妊娠将400例孕妇分为终止妊娠组(200例)和未终止妊娠组(200例)。并对200例终止妊娠孕妇进行2年随访,按照2年内再妊娠情况分为再妊娠成功组(150例)和再次终止妊娠组(50例)。采用Spearma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200例终止妊娠孕妇中瘢痕妊娠60(30.00 %)例,死胎13(6.50 %)例,胎儿畸形25(12.50 %)例,子痫前期81(40.50 %)例,胎膜早破11(5.50%)例,妊娠意外事件10(5.00 %)例。高龄瘢痕子宫孕妇终止妊娠后再妊娠与教育水平、是否有固定职业、家庭月收入无关(P>0.05);与年龄、孕次、产次、剖宫产手术史、终止妊娠病因有关(P<0.05);200例终止妊娠孕妇预后再妊娠与年龄、孕次、产次、剖宫产手术史、终止妊娠病因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次、产次、剖宫产手术史、终止妊娠病因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瘢痕子宫孕妇终止妊娠的主要病因为瘢痕妊娠,死胎,胎儿畸形例,子痫前期,胎膜早破,妊娠意外事件。年龄、孕次、产次、剖宫产手术史、终止妊娠病因是影响高龄瘢痕子宫孕妇预后再妊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6.
增殖性瘢痕组织中胶原蛋白的合成显著增加从而导致胶原的过度沉积。利用核酶特异地抑制前胶原基因的表达可减少胶原蛋白的合成,为瘢痕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研究用核酶抑制前胶原基因表达的可能及效果,设计并构建了针对α1(I)型及α1(Ⅲ)型前胶原基因的二个单价核酶串联的二联核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体外切割活性 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二联核酶的切割效果明显,均能有效地切割底物,为进一步研究核酶的前胶原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以及利用核酶防治瘢痕产生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7.
98.
郑秋琼  赵莉莉 《蛇志》2014,(1):56-58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镇痛在瘢痕子宫引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自愿要求硬膜外麻醉无痛引产的瘢痕子宫孕妇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住院常规引产的瘢痕子宫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引产的产痛情况、宫缩情况、总产程、产后出血及软产道损伤情况,以及观察组镇痛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减轻(P0.01),产程明显缩短(P0.05),产后出血量无明显的差异(P0.05),软产道损伤有明显差异(P0.05)。镇痛前后生命征变化不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用于瘢痕子宫中孕引产镇痛效果好,可缩短产程,不增加出血量,对孕妇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9.
微小RNA是一类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内源性转录后调控分子,其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迁移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皮肤创伤修复涉及复杂的细胞与分子的相互作用网络。近年来研究表明micro RNAs在皮肤创伤修复中发挥调控作用,引人关注。miR-21作为重要的癌基因是目前研究的最多的miRNAs分子之一,其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miR-21参与了细胞增殖与迁移、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等重要修复相关事件的调控。因此,阐明miR-21分子在正常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厘清miR-21表达失调在修复不足和修复过度中的功能,将深化我们对于皮肤创伤愈合基本理论的认识,并为促进创面愈合与防治修复不足和过度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就miR-21分子在正常皮肤创伤修复、慢性难愈性创面和增生性瘢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望。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免疫因素在增生性瘢痕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研究免疫抑制剂咪喹莫特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辅助性T淋巴(Th)细胞亚群Th1、Th2细胞相关趋化因子CXCL10、CXCL12、CCL2、CCL3、CCL5、CCL7、CCL13表达的影响,探讨咪喹莫特抑制兔耳瘢痕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雌雄不限。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每只兔耳腹侧做四个直径为1 cm的圆形创面,每个相距1.5 cm,双侧对称,右耳为咪喹莫特组涂抹5%咪喹莫特软膏,左耳为空白对照组涂抹等量凡士林软膏,待术后14天上皮化均完全后开始涂抹,一日一次,持续一个月。分别于术后第21、28、35、42、49、56、63天同一时间空气栓塞法随机处死2只兔子,收集所有瘢痕标本。另外处死2只健康兔并采集兔耳正常皮肤组织。所有标本行HE染色及Masson三色法染色,观察形态学差异;测量并计算瘢痕增生指数(Scar elevation index,SEI);行Real-time PCR检测CXCL10、CXCL12、CCL2、CCL3、CCL5、CCL7、CCL13的表达。结果:HE及Masson染色可见咪喹莫特组胶原沉积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SEI显示空白对照组于术后第28天增生程度达到高峰,其增生程度明显高于咪喹莫特组(P0.05);Real-time PCR结果可见咪喹莫特组Th2细胞相关趋化因子CCL2、CCL3、CCL5、CCL7及CCL13表达在各时间点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Th1细胞相关趋化因子CXCL10、CXCL12的表达在各时间点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咪喹莫特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相关趋化因子的表达来发挥抑制兔耳瘢痕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