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健康是女人的幸福之源,身为女性,我们应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一名女性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健康?首先要观察月经是否规律、月经量是否正常、有无痛经、阴道分泌物是否异常、有无异常出血和腹痛等,同时,定期的妇科检查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 ,观察元胡止痛胶囊的含药血清对痛经模型动物的影响。方法缩宫素诱发大鼠痛经模型和前列腺素E诱发小鼠痛经模型法,对大鼠离体子宫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元胡止痛胶囊的含药血清能减少缩宫素所致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和前列腺素E1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并能拮抗缩宫素对大鼠离体子宫的收缩作用。结论元胡止痛胶囊的含药血清对痛经模型动物有镇痛作用,并对大鼠离体子宫收缩有解痉作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周期疗法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D)患者性激素、疼痛因子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市中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PD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和研究组(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针刺周期疗法),各为61例。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中文版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疼痛因子[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P物质(SP)]和性激素[雌二醇(E2)、孕酮(P)]。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44%(57/61),高于对照组的75.41%(46/61)(P<0.05)。治疗3个疗程后研究组中医证候总分、中文版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3个疗程后后IL-1β、IL-6、TNF-α均下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3个疗程后研究组SP、PGF2α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GE2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3个疗程后研究组E2低于对照组同期,P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针刺周期疗法可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PD患者性激素、疼痛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NGF蛋白及前列腺F2α受体(PTGFR)与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36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将痛经程度分为11例轻度组、14例中度组、11例重度组。同期选择36例月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NGF蛋白和血浆PTGFR水平,分析二者和痛经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单独和联合检测时诊断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子宫腺肌病痛经组血清NGF蛋白和血浆PTGF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痛经组血清NGF蛋白及血浆PTGFR水平均显著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P0.05)。血清NGF蛋白和血浆PTGFR水平和子宫腺肌病痛经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12,0.884(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GF蛋白联合血浆PTGFR蛋白检测诊断子宫腺肌病痛经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血清NFG蛋白及血浆PTGFR水平单独检测(P0.05)。结论:NGF蛋白和PTGFR可能参与了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发生和发展,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子宫腺肌病痛经。血清NGF蛋白水平及血浆PTGFR蛋白水平和子宫腺肌病痛经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前列腺素F2α受体(PTGFR)、β-内啡肽(β-EP)水平和与痛经强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80例无痛经、月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NGF、PTGFR、β-EP水平,及观察组不同痛经强度患者血清NGF、PTGFR、β-EP水平,进一步分析血清NGF、PTGFR、β-EP水平和痛经强度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孕次、月经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期天数明显长于对照组[(7.16±0.68)d vs.(5.92±0.60)d](P0.05);观察组血清NGF、PTGFR明显高于对照组,β-EP明显低于对照组[(78.24±9.50)ng/L vs.(51.32±5.18)ng/L,(370.69±47.81)ng/mL vs.(95.59±10.42)ng/mL,(130.87±21.26)ng/L vs.(206.63±31.84)ng/L](P0.05);观察组患者随着痛经强度的增加,血清NGF、PTGFR水平逐渐升高,β-EP水平逐渐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NGF、PTGFR水平和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β-EP和VA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血清NGF和PTGFR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NGF、PTGFR水平和β-EP分别呈负相关(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NGF、PTGFR的表达明显升高,而β-EP明显降低,和痛经强度之间具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补佳乐联合缩宫素建立小鼠原发性痛经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小鼠原发性痛经模型。方法不同剂量补佳乐给近交系BALB/c小鼠连续灌胃,末次给药后腹腔注射缩宫素,诱发扭体反应,记录扭体潜伏期和扭体次数,筛选最佳条件。结果补佳乐最佳剂量为0.5 mg/kg;催产素最佳剂量为每只2 U;补佳乐灌胃后1 h为观察扭体反应的最佳时间,用药周期第3天时扭体次数开始增多;从第4天开始维持在高水平。结论补佳乐联合缩宫素可以成功建立小鼠原发性痛经模型。  相似文献   
17.
胡艳 《生命世界》2007,(3):22-23
“女人如花,月经是花期的标志,也是健康的晴雨表”。然而,每月如期而至的月经让很多女性头疼不已,因为经期前后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舒服,特别是痛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每年中考、高考前,都有不少女同学会遇上这样的麻烦。她们为了避免在考试时来月经影响考试,特地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气滞痛经汤联合散结镇痛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共收治的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针对于不同组别患者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对照组应用散结镇痛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应用气滞痛经汤联合散结镇痛胶囊口服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盆腔血流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和阻抗指数(resistive index,RI)、治疗前后的疼痛持续时间、痛经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左侧PI、右侧PI、左侧RI和右侧RI指标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左侧PI、右侧PI、左侧RI和右侧RI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疼痛持续时间、痛经评分和VA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三项疼痛指标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10.0 %)略高于对照组(5.0 %),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应用气滞痛经汤联合散结镇痛胶囊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双侧子宫脉血流动力学变化,降低患者的痛经程度,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随身灸配合生姜红糖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我院门急诊诊断明确的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随身灸疗法配合生姜红糖水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身灸配合生姜红糖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 PDM)是指育龄女性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的痉挛性月经期疼痛,具有急性、慢性疼痛双重特点。PDM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社会经济的损失,PDM普遍没有得到根治,患者日后常罹患其它慢性疼痛。PDM的临床治疗现状、流行病学上PDM与慢性疼痛的共病,以及PDM患者表现出的异常生理和心理特征都表明PDM不仅与子宫周围的炎症有关,也可能与患者中枢系统疼痛加工调节功能异常相关。因此,探究PDM的脑神经机制是理解疾病病理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脑科学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为探寻干预PDM的靶点带来新的启发。本文立足于PDM脑神经机制研究进展,系统归纳了来自神经影像与动物模型研究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