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02篇
  免费   986篇
  国内免费   6665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524篇
  2022年   560篇
  2021年   584篇
  2020年   593篇
  2019年   627篇
  2018年   472篇
  2017年   451篇
  2016年   526篇
  2015年   594篇
  2014年   851篇
  2013年   762篇
  2012年   948篇
  2011年   920篇
  2010年   771篇
  2009年   670篇
  2008年   946篇
  2007年   715篇
  2006年   642篇
  2005年   663篇
  2004年   595篇
  2003年   563篇
  2002年   516篇
  2001年   400篇
  2000年   386篇
  1999年   336篇
  1998年   267篇
  1997年   247篇
  1996年   275篇
  1995年   210篇
  1994年   166篇
  1993年   159篇
  1992年   149篇
  1991年   142篇
  1990年   134篇
  1989年   120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3篇
  1958年   6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41.
沙棘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植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是分布于我国境内的一个亚种,是沙棘属中的原始类群。沙棘的分布区大体呈西南—东北走向,从西藏东北部起,经黄土高原,直至大兴安岭西南角。本文通过对分布区与各生态因子等量线相似性比较,并结合野外考察,探讨了沙棘对各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最适值以及限制因子。研究发现,沙棘灌丛不仅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分布区,而且受大的气候带的控制,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其分布与我国的三大地理气候区分异规律相一致,正处在我国三大植被区的过渡地带。因而,沙棘的分布可以作为我国三大植被区分界的一个标志,这打破了以往认为灌丛没有明显水平地带性规律的概念。另外,本文还就沙棘分布区与建立人工沙棘园及我国种植制度区划和植树造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2.
毛乌素沙地油蒿和牛心朴子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43.
44.
榆中贝母(Fritillaria yuzhongensis)生长于马啣山的高山地带,全生育期约100 d左右,是一种生育期较短的类短命植物。在果实成熟时,种子的胚发育不全,具有后熟作用的特点,包括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热两个阶段;因此,需要一定时期的低温处理,才能完成后熟过程,以解除休眠,促使种子发芽。本试验表明:榆中贝母完成形态后熟过程的最佳温度是7℃左右,经过100d以上的低温处理才能使原胚发育成熟,继续在7℃低温下处理70d以上,才能完成生理后熟过程。榆中贝母种子休眠时间长,需要经过170d以上的低温处理,种子才能萌发。本试验结果为榆中贝母种子的萌发提出了适宜的温度范围和低温处理时间,为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和缩短栽培年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
人工流产物中HCG的分离与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生物活性类似于促黄体生成激素的促性腺糖蛋白激素,临床上需要量较大。目前主要是从孕妇尿中提取,但尿中HCG的含量比较低,为了扩大HCG的来源,我们进行了从人工流产物中分离与纯化HCG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器材 95%乙醇;3mol/L HCl;1/15mol/L醋酸缓冲液pH5.1;0.005mol/L磷酸缓冲液pH7.0;DE-52(Whatman进口分装);HCG标准品(购自北京生物制品检定所);抗HCG单抗酶标盒(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所提供);HSC-20RB高速离心机(图门);DG3022A型酶标光度计(南京)。 1.2 HCG效价测定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  相似文献   
46.
湘中、湘东地区早籼稻耐土壤潜育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低产稻田是潜育性稻田,约有一亿亩。挖掘其“潜在生产力”,种植耐潜育性土壤逆境胁迫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则是简便、经济而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几个早籼稻品种(组合)对潜育性稻田的生态适应性进行了较系统的观测,并初步提出了耐潜育性的几个鉴定指标,诸如根系生长量和幼穗分化期根系氧化力;分蘖早期茎蘖增长速率;分蘖后期单株干物质产量;乳熟期剑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GDI和光合强度等。上述鉴定指标,综合应用于水稻品种生态适应性和耐潜育性育种研究,有助于提高水稻抗逆性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47.
邬建国 《生态学杂志》1992,3(3):286-288
日益加剧的人类干扰和景观破碎化已危及全球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重要也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指导这一实践的理论和原则极为需要。本文试图综述与自然保护科学有关的几个学科在理论和实际研究(尤其是模型)方面的近期成果以及发展趋势,从而提出自然保护模型的发展方向。文中涉猎基于不同方法论、不同组织水平的模型,并对数学模型在自然保护科学中的作用和实用性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48.
根分泌物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吴辉  郑师章 《生态学杂志》1992,11(6):42-47,F004
根分泌物是个古老而年轻的研究领域。早在18,19世纪,人们(Plenk,1795;Decandolle,1830)就观察到根分泌物对邻近植株的促生和抑制作用,1904年Hilter提出“根际”的概念,标志着人们对根分泌物及其生态效应的进一步认识。此后人们对根分泌物研究逐步展开。Lyon和Willson(1920)发现,生长于无菌水培液中的植物能释放有机物,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研究领域一  相似文献   
49.
不同利用方式下稻田效益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评价是多目标系统优化和决策的基础。和任何其他农业生态系统一样,稻田生态系统具有多目标、多功能的特点,单项指标难以反映系统的优劣。目前,川东南地区稻田开发利用方式多种多样,但效益评价主要是采用简单的比较分析或粗放的定性描述,尚未形成系统的  相似文献   
50.
影响根瘤菌竞争结瘤的生态学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武 《生态学杂志》1992,11(4):50-54
根瘤菌的发现并确证其共生固氮作用已逾100年,根瘤菌剂的制备和应用也已超过半个世纪,实践效果有目共睹。如美国对豌豆根瘤菌、三叶草根瘤菌和大豆根瘤菌的应用以及澳大利亚对三叶草根瘤菌的应用都取得显著成绩。我国在豆科作物和豆科绿肥上应用根瘤菌接种措施已有30余年历史,采用筛选的优良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