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4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47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自然界甘蓝茎点霉(Phoma lingam)的有性世代为斑点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maculans通常形成于甘蓝属植株的越冬残茎上。在实验室内其有性阶段不易培养或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形成假囊壳的百分率也很低。为了在实验室内能短期诱发大量L.maculans的假囊壳,本实验研究了该菌假囊壳生成的条件,创造了双层培养方法。自澳大利亚采集到有该菌假囊壳的芸苔(Brassica napus)残基,分离得到子囊孢子单孢后代数十株,同时用保存的已知交配型665(+)和666(-)为材料,研究了(+)(-)配对结合的环境条件。实验结果表明16℃的温度,近紫外光照射(黑光灯)和V_(?)麦杆琼脂培养基上可以产生少量的假囊壳。但是,若配合以双层培养,则在培养4周后可产生大量成熟的假囊壳。实验还确定了该菌在性细胞形成、交配、子囊形成和成熟等阶段对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双层培养对假囊壳的发育有重要作用。前期菌体营养生长与后期假囊壳的成熟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作者中国灵芝科的分类研究V的续篇。 在过去作者除已报道了中国灵芝科71种和1变型外,本文又报道了4个新种。它们是:吊罗山树舌Ganoderma diaoluoshanense Zhao et X.Q Zhang;三明树舌G.Sanmi-ngense Zhao et X.Q.Zhang;桂南灵芝 G.Guinanense Zhao et X.Qzhang;大瑶山假芝 Amauroderma dayaoshanense Zhao et X.Q.Zhang 以上所引证的标本都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及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本文记载了黑龙江嘉荫县乌云组所产植物化石,计有53种,隶属39属、28科。其中蕨 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38种(包括单子叶植物1种),10个种为新种。 乌云组植物化石的区系及植被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区系成分中,大多是亚热带至暖温 带分子,具少数温带成分,由此组成的群落有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共同组 成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指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大约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再从 植物化石叶子外貌特征来分析,其中全缘叶占40%; 叶的体积以中型的占大多数,大型和小型 的均少数; 脉序以具掌状脉的占多数。这些特征说明,沉积时期亦为温暖潮湿的气候。 晚白垩世在东亚出观的35属化石中,其中27属和北美共有,约占总属数的77%,这种区 系组成的相似程度,表明其区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第三 纪或向更晚发展的进程中而逐渐减弱。主要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使欧亚、北美在第三纪 初完全分离,此后这两块大陆隔离发展,植物区系的相同分子逐渐减少,以至现在生存植物中 的相同属仅占总数的4.1%,其中草本植物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晚白垩纪所产植物化石及同时代南方所产化石,大致可把晚白垩世的 植物区(带)划分为三个:(1)暖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主要代表植物是Metasequoia,Trochoden- droides,Platanus,Ampelopsis,Protophyllum,Pterospermites,Menispermites; (2)亚热带至热 带植物区,植物有Brachyphyllum,Cinnamomum,Nectandra和棕榈科植物; (3)亚热带或干 旱植物区,兼有南北过渡的植物或呈干旱性的植物。 乌云组植物大化石共有33属,和东亚,北美同时代植物群对比,出现不少相同属种,其中 15个属种出现在苏联晚白垩世的察加扬组及东锡霍特阿林,11个属种出现在日本晚白垩世 的Kuji地区,若与加拿大晚白垩世植物群比较,有11个相同属种; 与阿拉斯加晚白垩世植物 对比,则有12个相同属种; 若与乌云组同属一区的太平林场组比较,相同属种更多。再从孢粉 组合成分看,和本区松辽盆地明水组相同的属有15个,并具有少数晚白垩世代表性的花粉如 鹰粉、沃氏粉和山龙眼粉,表明乌云组的时代和明水组接近。同时在乌云组大化石中绝灭类型约占70%,证实该植物群的古老性。其时代属于马斯特里赫特期至达宁期而不是古新世。  相似文献   
14.
假丝酵母尿酸酶形成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出了一株产尿酸酶的产朊候丝酵母(Candida utilis)AS2.117。此菌株尿酸酶形成条件的研究表明:尿酸、黄嘌呤和鸟嘌呤对酶形成起诱导作用;玉米浆对菌株生长和酶形成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蔗糖、葡萄塘、D-甘露糖和果糖是酶形成的适合碳源;生物素对酶产生有促进作用;在含有玉米浆培养基中加入无机氮源对产酶无作用,添加有机氮略增加产酶量。尿酸酶形成最适培养基组成为(%):蔗糖;,玉米浆3,尿酸0.1,蛋白胨0.1,生物素0.05,KCI0.1,NaCl 0.1。最适pH为6.2。在250ml三角瓶中装30ml培养基为最适。在200r/min的旋转摇床上25℃振荡培养21h,在此条件下最终酶活力可达0.6u/ml。  相似文献   
15.
16.
17.
从热带假丝酵母(Candiada tropicalis)T25—14经过紫外线和亚硝酸的多次诱变,获得4株产十一烷l,11二羧酸(DC13)较多的突变株,其中最优的NP-159株以20%(V/V)正十三烷(nC13)为碳源摇瓶发酵4天,DC13达80g/L左右。在16L罐上,以30%(V/V)nC13发酵6天,DC13高达139g/L,回收残烃后,对nC13的转化率为80%以上。后处理收率为78.9%,DC13的纯度为95.3%。  相似文献   
18.
陆生草本,株高130—160厘米,全体无毛。假鳞茎圆柱形,粗壮,高25—40厘米,直径4—4.5厘米,多纵棱,榄绿色,常具10—11节,节间长0.2—11厘米。叶片6—7,纸质,阔椭圆形至狭椭圆形,长98—140厘米,宽13—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全缘,叶脉9—11条,在叶腹面下陷,在叶背面隆起;叶柄不明显。叶鞘6,阔卵状  相似文献   
19.
国产开唇兰属(兰科)新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种与西南齿唇兰A.elwesii(Charke ex Hook.f.)King et Pantl,相近,区别点在于  相似文献   
20.
多歧苏铁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有种。产云南东南部元江流域,个旧、蒙自、屏边与河口交界处,海拔200-1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