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39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 毫秒
691.
原生生物在草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微生物群落稳定和土壤肥力维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揭示亚高山草甸退化过程中土壤原生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格局及环境驱动机制,本文利用18S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五台山不同退化阶段(未退化(nondegraded, ND)、轻度(lightly degraded, LD)、中度(moderately degraded, MD)和重度退化(heavily degraded,HD))亚高山草甸土壤原生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丝足门、褐藻门、纤毛门、叶足亚门、锥足亚门、绿藻门和顶复门是亚高山草甸土壤原生生物的优势门(相对丰度>1%)。纤毛门、叶足亚门、绿藻门、Choanoflagellida和Perkinsea的相对丰度在4种不同退化程度草甸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LEfSe分析显示未退化草甸中主要富集了Perkinsea类群,轻度退化草甸中富集了盾纤目类群,中度退化草甸中富集了变形虫纲和卵菌纲类群,中度退化草甸中主要富集了绿藻纲和硅藻纲类群等光合自养原生生物。随着亚高山草甸退化加剧,土壤原生生物群落α多样性呈下...  相似文献   
692.
马背上的人     
我家在兴安盟,到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上拍摄已经将近10年了。作为一个蒙古族的摄影师,这十年来我亲眼见证了草原传统的消失和文化的改变,没有想到的是,草原退化、沙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只能用我的镜头进行抢救性地记录,记录下传统,也记录下环境的变化。我感到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法分割。  相似文献   
693.
刘小艳  周晓兵  张静  陶冶 《植物研究》2020,40(4):530-542
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是第三纪孑遗珍惜野生果树,是世界栽培苹果的祖先。为了解野苹果树的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对准噶尔西部山地20个野苹果样地开展群落学调查,并采集野苹果当年生枝条,系统分析了枝条氮(N)、磷(P)和钾(K)的化学计量特征、环境梯度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6年野苹果枝条N、P、K含量及N:P(分别为7.03、1.24、5.96 mg·g-1及5.71)高于2017年(分别为5.49、1.08、4.46 mg·g-1及5.13)。P的变异性最小(CV为21.0%和23.3%),N的变异性最强(CV为37.5%和34.9%)。枝条N、P、K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N:P、N:K受N主控,P:K多受K主控。方差分析表明,枝条养分化学计量在不同年份、地区、海拔、放牧强度、病虫害、枯枝率及结果量间均有差异。在样方水平上,经纬度、坡位、放牧强度及土壤N含量是枝条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个体水平上,病虫害程度和结果量是关键影响因素。在进行野苹果原位复壮时,应考虑适度放牧、提高土壤N含量并进行病虫害治理。  相似文献   
694.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下称《公约》)的重点保护对象。自1998年珊瑚礁出现大规模白化现象以来, 珊瑚礁养护议题一直受到《公约》缔约方大会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珊瑚礁养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履约措施, 结合海南、广西、广东三省的珊瑚礁资源变化状况, 评价我国在履约方面的表现并识别存在的主要差距。研究发现, 总体上我国积极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珊瑚礁的养护和管理, 活珊瑚覆盖度和种类数量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但仍存在相关立法分散、综合性治理方案缺乏、气候变化适应不足、跨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海洋保护区管理有效性不足、资金缺乏且当地社区参与度低、珊瑚礁监测标准和规范简单且不统一、监测数据不足以进行有效评估、国际合作程度低、公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建议我国结合履约要求, 与《公约》的目标和精神基本保持一致, 并考虑正在讨论的《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 进一步完善珊瑚礁养护立法、行动计划和气候变化适应方案, 加强综合管理和协调机制建设, 提升海洋保护区的管理实效性, 改进珊瑚礁监测和数据采集, 提升国际合作, 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度, 从而不断提升履约能力, 构建更加完善的珊瑚礁养护体系。  相似文献   
695.
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与组成部分,具有不受生态退化问题影响、且生态系统服务能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类福祉的意义。但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和决策者对生态安全概念内涵的理解有所差异,生态安全评价关注点和方法体系也不统一且存在局限,不利于相关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科学开展。鉴于此,通过梳理生态安全概念内涵及其发展脉络,提出以生态系统之整体系统特征为核心基础、并紧密联系人类福祉的生态安全,明确其具有生态系统物质基础层面与人类社会发展层面两方面的涵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生态安全评价的案例研究。相关评价研究中普遍使用“压力-状态-响应”或者类似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维度的指标体系及赋权加和的综合方法,这样的基于不同要素的评价,没能突出关系到生态安全的关键系统性特征,没有反映生态安全的动态性,同时也偏离了不同维度特征的实际意义。因此,本文阐述了以体现生态安全核心内涵的生态退化问题与生态系统服务为关注对象、构建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指标体系、选择恰当的指标综合方法以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的策略。根据此评价方法提出一些具体的研究展望,包括合理构建与发展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及综合方法,深入探讨生态系统与...  相似文献   
696.
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暖、冻土融化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壤质量下降,明确青藏高原土壤质量年代际变化状况,是科学认识该地区土壤资源的基础,是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关键。本研究选取1980s和2020s青藏高原南部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等8项指标,通过计算土壤质量指数(SQI)对山地针叶林地带(西藏自然地理分区Ⅱ区)和山地灌丛草原地带(Ⅳ区)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采用变差分解(VPA)明确造成土壤质量时空分布异质性的原因。结果表明:近40年各自然带土壤质量均呈下降趋势,Ⅱ区SQI从0.505下降至0.484,Ⅳ区SQI从0.458下降至0.425。土壤养分和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异质性,在不同时期,Ⅱ区土壤养分状况及质量均优于Ⅳ区。VPA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和植被差异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土壤质量时间变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和植被的不同可以较好地解释SQI的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69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