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9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1527篇
  3562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01.
为了解次生林中潜在洞巢资源(包括各种啄木鸟的啄洞和人工巢箱)的多寡对次级洞巢鸟集团及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 我们在吉林省吉林市大岗林场选择洞巢密度不同的样地, 对其次级洞巢鸟及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洞巢资源密度我们将9块样地分为3组, 即巢箱区(啄洞密度最低, 悬挂人工巢箱使其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大幅提高)、低密度区(啄洞密度较低, 无巢箱)和高密度区(啄洞密度较高, 无巢箱), 调查了3组样地内鸟类的组成和密度、潜在洞巢资源的利用情况等。3组样地中均调查到4种初级洞巢鸟, 其种类组成略有不同; 4种次级洞巢鸟在3组样地广泛分布, 分别为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大山雀(Parus major)、沼泽山雀(P. palustris)和普通鳾(Sitta europaea)。巢箱区和高密度区的次级洞巢鸟总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巢箱区同高密度区一样, 大山雀和白眉姬鹟的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 这是由于大山雀和白眉姬鹟是人工巢箱的主要利用鸟种, 而沼泽山雀和普通鳾的密度在三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初级洞巢鸟总密度与啄洞密度、次级洞巢鸟总密度与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潜在洞巢资源丰富的样地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潜在洞巢资源贫乏样地中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 人为增加洞巢资源可以改变鸟类群落组成并显著提高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三组样地中鸟类群落的均匀性、丰富度指数和种间相遇率没有显著差异, 群落相似性指数也相近。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相似。次级洞巢鸟密度的增加短时期内未对群落内其他主要鸟种的密度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初级洞巢鸟的密度决定了啄洞的丰富程度, 而洞巢资源的差异会对次级洞巢鸟集团的分布模式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整个繁殖鸟类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2.
絮凝基因的克隆和在工业啤酒酵母菌株中表达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The partial genomic library of Saccharomyce cerevisiae FL189 possessing strong flocculation ability was constructed using Yeast-E.coli shuttle plasmid YCp50 as vector.Recombinant plasmid containing flocculation gene was obtained by screening the growth of transformants on the selective medium and measurement flocculation,designated as pCF1.pCF1 was introduced into industrial yeast strain PJ208-5-15.Six transformants PJ208-5-15-1(pCF1)~PJ208-5-15-6(pCF1)possessing strong flocculation ability were obtained.Th…  相似文献   
103.
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合成和降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玉米赤霉烯酮及其6个衍生物的分子结构,以及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合成途径。阐述了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合成的基因序列群以及基因簇的表达方式。论述了玉米赤霉烯酮钝化和降解过程, 探讨了玉米赤霉烯酮水解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并为今后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工程降解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4.
通过对2010—2015 年获批的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DM/PK)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分析,总结我国DM/PK 研究取得的 进展,展望其重要研究方向,为DM/PK 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本文对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sp.的生物学与生理学特性进行了报道。研究发现:中华羊茅内生真菌能在10-30℃生长,5℃和35℃几乎不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是25℃;适宜的pH是7-9;不同的碳、氮源利用能力不同,利用能力最好的分别是甘露醇和酵母浸液;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与产孢特性存在差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水琼脂(WA)和海水营养琼脂(SNA)培养基上生长最慢,但WA和SNA产孢最多。  相似文献   
106.
用液/液扩散法, 从分别含Cr和Mn的无氨培养基中生长的固氮菌(Azotobacter vinelandii Lipmann)突变种UW3中纯化出的CrFe蛋白和MnFe蛋白, 在合适的结晶条件下生长出深棕色大单晶(最大晶体的尺寸分别为0.20 mm×0.20 mm×0.07 mm 和 0.18 mm×0.18 mm×0.05 mm).PEG、MgCl2和NaCl 的浓度对这两种蛋白的出晶时间、晶核数目、晶体大小和形状都有明显影响.结果表明,用此结晶法有利于CrFe蛋白和MnFe蛋白生长出可供X-射线衍射分析的大单晶.  相似文献   
107.
木聚糖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木聚糖酶(EC3.2.1.8)是降解木聚糖最关键的水解酶。木聚糖酶由功能或非功能结构或和连接区组成。木聚糖酶通过酸碱和亲核催化来水解β-1,4,糖苷键。由于木糖酶的工业价值,人们人不同生物筛选了大量木聚糖酶基因。  相似文献   
108.
以苦瓜枯萎病菌为靶标菌,通过对峙培养试验和发酵滤液抑菌试验对分离自苦瓜根际土壤的放线菌进行筛选。候选菌株0250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根据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与同源性相近的菌株进行平均核苷酸一致性分析,被鉴定为Streptomyces rhizosphaericus,并评估了该菌株在温室和田间对苦瓜的促生长和防治枯萎病效果。结果表明: 链霉菌菌株0250对苦瓜枯萎病菌的平板抑制率为69.2%,对1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平板抑制率达64.3%~85.6%;该菌株的菌悬液处理能促进盆栽和田间苦瓜植株根、茎生长发育,提升产量,对苦瓜枯萎病的防病效果分别为66.9%和61.5%。预先用菌株0250菌悬液处理土壤再接种病原菌,对土壤尖镰孢菌数量抑制率达62.1%,显著提高了苦瓜幼苗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以及根系活力。总之,菌株0250是一株对苦瓜枯萎病具有巨大生防潜力的放线菌资源。  相似文献   
109.
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绿色高效安全生产及设施农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寻找新型的传统化肥替代品、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及保护生态环境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生物刺激剂是具有调控植物生长作用的成分和(或)微生物的统称,用于农业生产,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与群落微生物,能促进作物的代谢与生长,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提升作物抗逆能力及提高作物产量与产品品质。微藻体内具有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的天然活性物质,是制备新型生物刺激剂的理想来源。微藻用于环境治理的同时,可获得足量的微藻生物质来制备生物刺激剂,从而达到治理环境、降低成本及提质增效的目的。就微藻源生物刺激剂的定义及功能、微藻全细胞和天然活性物质生物刺激剂的制备、应用效果及对植物和土壤的作用原理进行综述,以期为微藻源强效生物刺激剂的规模化制备及农业生产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生产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0.
根周转是地下生态过程的主要驱动力, 根属性指征了物种生态策略, 根寿命与属性是理解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和群落多样性的关键。目前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根周转等生态过程的直接观测资料缺乏。该研究对中亚热带江西樟树试验林场6个树种吸收细根动态进行了2年观测, 获取了2.8万张微根管照片, 分析了吸收细根寿命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根形态属性的关系。结果显示: 1)亚热带6个树种间吸收细根寿命变异为4.6倍, 变异系数可达73%。中值寿命排序为: 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426天) >复羽叶栾树( Koelreuteria bipinnata)(155天) >竹柏( Nageia nagi)(145天) >樟( Cinnamomum camphora)(126天) >东京樱花( Cerasus yedoensis)(93天) >深山含笑( Michelia maudiae)(92天); 2)树木吸收细根寿命年际、季节变异较大, 可能是适应伏秋旱、雨热不同期、年际变化大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结果; 3)吸收细根寿命与直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比根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表明根的构建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寿命。这些结果为预测亚热带地下生态过程、揭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碳氮循环、物种共存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