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9篇 |
免费 | 647篇 |
国内免费 | 346篇 |
专业分类
274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67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58篇 |
2015年 | 69篇 |
2014年 | 112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201篇 |
2011年 | 170篇 |
2010年 | 115篇 |
2009年 | 110篇 |
2008年 | 135篇 |
2007年 | 116篇 |
2006年 | 102篇 |
2005年 | 83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58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76篇 |
2000年 | 91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49篇 |
1988年 | 42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穿透雨延滞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漠河生态站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外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进行定位观测,分析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穿透雨延滞效应.结果表明: 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同期降雨总量的76.5%、2.6%和20.9%.降雨发生后,穿透雨与林外雨在产生和终止时间上均存在一定延滞性;随降雨量级增大,穿透雨滞后时间表现出逐渐缩短的趋势,变动范围为(67.8±7.8)~(17.2±3.9) min(穿透雨)和(112.0±38.8)~(48.3±10.6) min(树干茎流);相同降雨量级下,穿透雨滞后时间随降雨强度增大而逐渐降低,且降雨强度>2 mm·h-1时延滞时间显著缩短,同时随雨前干燥期的增加而增长,而当雨前干燥期≥48 h时,降雨量则是影响滞后时间的主要因素;降雨终止时,降雨量>5.0 mm,穿透雨终止时间也存在延滞性,且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大,但与雨前干燥期关系不明显;树干茎流终止时间先于林外雨终止时间,且主要与降雨量级有关,降雨量级越小,终止时间越早. 相似文献
122.
123.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27):5405-5407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原《生物磁学》)杂志是一个以生命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7年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23-1544/R,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6273,邮发代号:14-12,旬刊,每月10、20、30日出版,200页/期,定价:30元/期。鉴于近年来本刊大量稿源已超出生物磁学范围,原有刊名《生物磁学》已经不能充分体现本刊特色,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本刊自2006年起更名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由于时效性是研究成果的生命,为促进生物医学、生命科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 相似文献
124.
种子雨组成及其动态变化是植物种群自然更新的一个关键阶段。2011年和2012年8-12月,在秦岭南坡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壳斗科的四种优势植物(板栗、锐齿栎、栓皮栎和小橡子)的种子雨组成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壳斗科四种植物的种子雨均起始于8月中上旬,至11月中下旬结束,种子掉落高峰集中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之间,其中板栗的各类型种子雨掉落高峰均要早于其它三种植物;(2)无论2011年还是2012年,锐齿栎、栓皮栎和小橡子的各种子雨类型在时间动态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而板栗的各种子雨类型在时间动态上则差异并不显著;(3)四种植物的种子雨动态在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2011年各类型种子雨掉落密度远远大于2012年(栓皮栎除外),推测2011年可能是种子产量的相对丰年。 相似文献
125.
黑麦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植物学彩色显微摄影系列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数分裂是在植物个体生长过程中,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增殖的基础上,当生殖器官出现的时候.在幼小花蕾中发生特殊的细胞分裂。由于这种细胞分裂是在性成熟时发生的,故又称成熟分裂。它包括两次连续的分裂,即减数第一次分裂(Ⅰ)和减数第二次分裂(Ⅱ),分裂的结果形成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的 相似文献
126.
对温敏核不育小麦百农不育系(Bainong sterility,BNS)的可育和不育花药结构进行对比观察。在减数分裂期、小孢子早期和小孢子晚期,可育花药与不育花药的结构相同。小孢子分裂形成二胞花粉后,可育花粉中随着大液泡的分解,细胞质内含物增加,其中出现一些颗粒状物质。不育花药中,小孢子也可分裂形成二胞花粉,但营养细胞的大液泡不分解,细胞质也不增加,最终花粉中的细胞质消失,花粉败育。该种温敏核不育小麦的花粉败育时间发生在二胞花粉早期,可能和其大液泡没有适时分解有关。花粉败育时间的确定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种雄性不育小麦的败育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7.
目前国内较早建立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二代种子园正陆续进入正常开花结实期。研究马尾松二代种子园花粉散布和自由授粉子代的父本组成, 可为生产上指导马尾松高世代种子园的规划设计和遗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利用筛选的11对SSR引物, 对马尾松二代无性系种子园内8个无性系单株的320个自由授粉子代和48个候选父本进行了扩增, 并采用最大似然法对子代进行父本分析。结果表明: 11个位点共检测到61个等位基因, 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2-11之间, 平均为5.55个。试验亲本和子代群体的总平均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及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28、0.433和0.387。在80%的可信度水平下可为232 (72.50%)个子代确定其父本。平均每个采种母树与19个父本产生子代。在自由授粉状态下, 马尾松二代种子园自交率为1.72%, 自交现象很弱, 其交配方式以异交为主。绝大多数亲本无性系的雄性繁殖适合度在1.00%-4.00%之间, 候选父本平均繁殖适合度为2.17%, 平均形成5个后代。马尾松有效花粉的散布距离和固定交配距离的父本繁殖适合度均符合正态分布, 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 其主要散布距离集中在0-100 m, 而检测到的最大散布距离为192 m。种子园花粉污染率较低, 仅为4.06%。总体看来, 树冠南面子代亲本交配距离较北面有增加的趋势, 但树冠南、北面子代父本组成数并未表现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8.
雨生红球藻是一种淡水浮游单细胞绿藻, 逆境条件下可积累大量的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 是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番茄红素β-环化酶(LycB)是催化番茄红素形成β-胡萝卜素的关键酶。文章以杜氏盐藻lycB基因为干扰序列, 构建了含卡那霉素与阿特拉津双抗性的RNAi载体p1301-BS-RNAi。将其电转化进雨生红球藻细胞, 经抗性筛选、基因组PCR及RT-PCR筛选, 获得了16个独立的干扰株系。选取生长良好的7个进行高光诱导, 发现其番茄红素含量增加了99.4%, β-胡萝卜素含量减少了48.4%, 即通过异源的lycB-RNAi基因沉默可抑制番茄红素向β-胡萝卜素的转化。对比分析发现, 番茄红素增加量仅是β-胡萝卜素减少量的5%, 表明因lycB-RNAi抑制而产生的番茄红素的95%又被其他通路转换成了其他代谢产物, 因此要实现雨生红球藻番茄红素含量的大幅增长, 需协同调控其他代谢通路。 相似文献
129.
为比较分析柱头裂片运动的野西瓜苗和不运动的木槿在花特征和繁育系统上的差异,对其花性状、花粉/胚珠比和不同授粉处理的座果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木槿与野西瓜苗在花冠大小、花瓣长及底宽、花萼长与宽、雄蕊长、最上轮雄蕊高度、雄蕊柱长及其底径、花柱长度和雌雄异位间均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P<0.01),但二者的最下轮雄蕊高度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木槿的花粉/胚珠比为874.90±20.79,繁育系统属兼性异交类型;野西瓜苗的花粉/胚珠比为24.72±0.68,繁育系统属专性自交类型。(3)木槿自然套袋的座果率为0%,人工自交为2.04%,人工杂交为35.85%;野西瓜苗自动自交和人工自交的座果率均为100%,人工杂交为95.30%。木槿与野西瓜苗在花性状、花粉/胚珠比及花部行为等方面形成了与其繁育系统(兼性异交vs.专性自交)相适应的花特征。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