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1篇
  免费   538篇
  国内免费   3106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271篇
  2022年   321篇
  2021年   309篇
  2020年   266篇
  2019年   268篇
  2018年   243篇
  2017年   277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336篇
  2014年   448篇
  2013年   395篇
  2012年   479篇
  2011年   436篇
  2010年   401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569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336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267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201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赵福年  张强  周广胜  王润元  陈斐  齐月  张凯  王鹤龄 《生态学报》2023,43(13):5581-5591
与缓慢发展的干旱过程不同,骤旱具有发生速度快,短期内可致害的特点。目前,关于作物骤旱致害的临界阈值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通过桶栽试验,模拟研究骤旱过程中小麦受旱致害的过程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发现,发生骤旱时土壤含水量下降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叶片水分和叶水势则呈先慢后快的指数变化趋势。叶片光合生理指标对土壤水分的下降存在明显的阈值响应,且不同生理指标的阈值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净光合速率与表征叶片光合能力的指标(最大羧化速率)对土壤有效含水量的响应阈值为0.4,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对土壤有效含水量的响应阈值分别为0.5和0.4。而小麦光合生理指标对叶片水分和叶水势的阈值响应并不明显。同时依据各生理指标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得出,骤旱发生时引起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快速降低的主导因子为非气孔因素,而并不是以往作物受旱研究中的气孔因素。本研究结果有望丰富干旱影响认知,并可为科学应对干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2.
两栖动物是我国受威胁程度最高的动物类群,加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和多样性监测,是开展两栖动物保护和濒危物种拯救行动的关键性基础工作。传统的两栖动物监测主要以形态学和声学为基础,耗时费力,且难以发现一些隐蔽性较强的稀有物种。基于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 eDNA)的调查方法以其快速、灵敏、高效、无创等独特优势,为两栖动物多样性监测及保护提供了新的工具。综述了eDNA在两栖动物多样性监测、外来入侵和珍稀濒危物种调查、物种丰度或生物量估测等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两栖动物eDNA产生、扩散、迁移和降解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探讨了eDNA应用于两栖动物监测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优化建议,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充分挖掘eDNA在两栖动物监测中的应用潜力,为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3.
25000年以来勃海湾西岸古环境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依据孢粉,微体古生物,放射性碳测年,因子分析等资料,表明25000a,BP以来渤海湾西岸的古植被,古地理环境演变既受气候冷暖变化的影响,又受海平面变化的制约,25000-23000a,BP为高 平面时期,古植被为森林草甸植被,23000-12000a,BP气候冷干,为低海平面时期,以草原植被为主,前期和后期为沼泽草甸植,被12000-5000a,BP气候温凉或温暖湿润为海平面上升时期,为阔叶林草甸或沼泽草佃植被,5000a,BP以来,气候迹凉变干,为海退时期,古植被由沼泽草甸演为盐生草甸。  相似文献   
74.
猪毛菜属(Salsola)是新疆干旱区分布最为丰富的被子植物属之一,是盐碱和荒漠区的先锋种和建群种,对西北干旱区植被恢复与建设具有巨大生态价值。基于新疆自然分布的33种猪毛菜属物种共741个分布数据,整合利用点格局法和物种分布模型法构建了物种丰富度(SR)、加权特有性指数(WE)和校正加权特有性指数(CWE)的分布格局。选取环境能量、水分可获得性、气候季节性、生境异质性、土壤条件和历史气候变化共6类19种生态因子,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了环境异质性对猪毛菜属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基于现实点位模型和物种分布模型构建的物种丰富度具有一致性,均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破碎化分布趋势,但物种分布模型的结果在空间上比点格局法更连续,物种丰富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准噶尔西部山地、天山西端和天山南脉南缘;(2)加权特有性指数和校正加权特有性指数的分布格局与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具有一定差异,其最大值集中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伊犁河谷和塔里木盆地西南缘;(3)GWR模型结果表明,海拔变幅、土壤酸碱度和最干月降水量是制约新疆分布的猪毛菜属丰富度和特有性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5.
宋丹鸿  张雪妮  杨继粉  田景烨 《生态学报》2023,43(18):7403-7411
研究不同功能群植物性状差异及其与土壤环境关系对于充分掌握植物的环境适应策略至关重要。以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区,利用荒漠植物的植物高度、叶片碳、氮、磷、硫、钾、钙、钠、镁含量等9个性状,将高、低土壤水盐环境下的植物划分为5个功能群,分析不同功能群的植物组成、性状差异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水盐环境下,其植物功能群组成不同;其中白刺、胡杨和罗布麻在两个土壤水盐环境下的功能群中均存在。(2)植物的功能性状在不同土壤水盐环境下也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高土壤水盐环境下3个功能群的植物高度、叶片碳、氮、磷和钙含量显著高于低土壤水盐环境功能群(P<0.05);低土壤水盐环境下2个功能群的植物叶片硫、钠和镁含量高于高土壤水盐环境功能群。(3)土壤含水量(SVWC)、电导率(EC)、pH以及土壤磷含量对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影响较大。在高土壤水盐环境下,EC、pH与植物高度,叶片钾、钙含量正相关,与叶片硫含量负相关;在低土壤水盐环境下,SVWC、EC与植物高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有助于理解荒漠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对策,为保护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
为探究大陈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于2020年9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分别对大陈岛海域的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共鉴定浮游动物90种,包括浮游幼体15类,其中夏季种类数最多(68种),冬季最少(20种),常见的优势种有: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等12种(Y>0.02)。浮游动物的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3.40±214.73)个/m3、(411.93±561.76) mg/m3,二者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平均丰度为春季(380.17±296.14)个/m3>夏季(135.30±112.59)个/m3>秋季(67.88±90.52)个/m3>冬季(25.30±19.11)个/m3;平均生物量为夏季(895.01±802.54) mg/m3>春季(623.39±358.73) mg/m3>秋季(91.08±82.36) mg/m3>冬季(45.96±84.95) mg/m3。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年平均值分别为1.71±0.96和0.53±0.20,均表现出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的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为夏季类群、秋季类群、冬季类群和春季类群4组类群。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海水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大陈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重要环境因素。此外,夏季大陈岛海域水母类浮游动物暴发的现象值得关注。研究结果将为大陈岛海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可参考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77.
植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功能的稳定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以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探究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草地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特征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草地群落结构特征(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与植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纬度分布格局,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均表现出自东南向西北沿森林草原带—森林带—草原带—草原荒漠带逐渐递减趋势。森林草原带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显著高于森林带、草原带和草原荒漠带;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衡量群落稳定性的指标,其稳定性大小表现为森林草原带>森林带>草原带>草原荒漠带。降雨量是影响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改变土壤含水量影响群落稳定性。研究结果揭示了草地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及驱动机制,为维持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群落稳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区域差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和示范实践为我国各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区域差异化研究希望通过探究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特征、潜力以及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为我国各地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实践提供的支持。构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生态文明指数五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0、2015和2019年我国面板数据,刻画31个省份(统计数据尚未包含我国港澳台)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期、初期、快速发展期和当前各时段时空变化,提出区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加速度概念描述各省份建设能力差异,基于各省份生态文明五维度预期目标和历史发展速度探究各省份的发展潜势差异,并初步探究各省份生态文明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各省份的生态文明指数反映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时间序列变化上,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和过程存在较大差异性,尽管增长速度都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各省份生态文明水平差距仍然持续拉大;在空间上,明显呈现出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好于北部地区的特征,通过分析31个省份所属的六个地区的生态文明等级,发现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生态文明等级领先于其他地区,且在各阶段进步最大,而...  相似文献   
79.
为查明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水分梯度下胡杨种内竞争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规律,在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断面选取3条样带,每条样带内依照水分梯度布设3个样方,采用Hegyi单木竞争模型与点格局等分析方法,探究了水分梯度下胡杨林种内竞争及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的最适竞争范围为10m; 2)胡杨竞争指数与胸径服从幂函数关系(P<0.001),胡杨竞争指数随对象木胸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对象木胸径达到20cm以上时,其竞争指数逐渐稳定,且维持在较低水平;3)随水分梯度的降低,胡杨林分竞争指数呈下降趋势;4)在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空间格局主要为聚集分布,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胡杨逐渐趋向于随机分布;5)随水分梯度的降低,胡杨空间格局由聚集分布逐渐转变为随机分布。水分是决定极端干旱区荒漠植被空间分布与结构的主要因子;在胡杨林分管理中,应充分考虑胡杨的种内竞争、空间格局及其与水分梯度之间关系,为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
在“血液循环途径”一节的教学中,围绕体循环与肺循环过程构建模型,关注对模型的评价与改进,在逐步完善模型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及迁移创新等学科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等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