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4篇
  免费   712篇
  国内免费   3381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340篇
  2022年   346篇
  2021年   335篇
  2020年   291篇
  2019年   317篇
  2018年   283篇
  2017年   283篇
  2016年   326篇
  2015年   305篇
  2014年   425篇
  2013年   350篇
  2012年   407篇
  2011年   409篇
  2010年   389篇
  2009年   410篇
  2008年   661篇
  2007年   335篇
  2006年   353篇
  2005年   319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7年   4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张韦 《化石》2002,(4):30-31
1963及1965年,古生物学家杨钟键、张玉萍先后两次在粤北南雄发现首窝恐龙蛋及蜥脚类恐龙棒状牙齿。至今30余年 ,省内的90余个晚白垩世沉积红层盆地已在10个盆地中发掘出320余窝近4000枚恐龙蛋、恐龙骨骼亦见5科4个属种。分布于粤北南雄盆地 ;粤中珠江三角洲盆地(含三水 ,东莞 ,新会) ,惠州盆地 ;粤东北河源、兴宁、白渡盆地 ;粤西茂名 ,罗定盆地等十处(图1)。按恐龙骨骼、蛋窝、足印互存关系 ,有三种形式即有骨与蛋共存在南雄(还见足印)、河源 ;仅有蛋窝在珠江三角洲、茂名、白渡、惠州 ;仅有骨与牙齿在罗定…  相似文献   
992.
英格兰洞穴苔藓植物区系特征及其岩溶沉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作者1998-2000年采自英格兰7个岩溶洞穴452份苔藓植物标本研究,英格兰岩溶洞穴苔藓植物区系具有下列特征:(1)区系种类由20科41属65种(含变种亚种)组成;(2)区系地理成分含北温带分布(52.30%)、温带欧洲分布(15.38%)、欧洲-亚洲分布(1.54%)、欧洲-北美分布(12.31%)、旧世界温带分布(4.62%)、英国特有(1.54%)和世界广泛分布(12.31%)等7种成分;(3)生活型含高丛集型(9.22%)、矮丛集型(20%)、交织型(61.54%)、扇型(4.08%)和平铺型(4.08%)5种类型。14种洞穴苔藓植物参与了洞穴洞口钙华沉积,沉积形态包括钟乳石、洞壁钙华、洞底泉华和洞底滴水钙华4种类型。  相似文献   
993.
大豆属Soja亚属种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对大豆属Soja亚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亚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在种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4.
豌豆根瘤脂质体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善华  张红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6):1396-1400,T004
豌豆根瘤中有大量的脂质体,广泛分布于非侵染细胞和侵染细胞内,它既可以存在细胞质中,也可位于液泡里面。有时单个存在,有时又多个聚集在一起。非侵染细胞与侵染细胞相比,前者中的脂质体明显多于后者。这些脂质体近似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无膜,电子密度较高,内部无固定的结构,常有一些细胞器位于它的附近。讨论了脂质体的细胞发育及细胞种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5.
景观边界研究概况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常禹  布仁仓  胡远满 《生态学杂志》2002,21(5):49-53,F004
景观边界指在特定时空尺度下 ,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景观[6 9] 。过去 ,生态学家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景观边界两侧的同质区域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过程 ,忽视生态系统间的异质区域 ,它们在地图上往往被忽视或缩成一条线。但是 ,景观边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空间实体 ,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景观边界包含有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度上的均质景观和异质景观 ,因而它具有等级结构[13] ,同时景观边界都有长度和宽度 ,在此范围内 ,相邻景观单元的小斑块交叉出现 ,因此景观边界是相邻景观单元相互转化的发生区。从景观的演替过程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996.
河口盐沼植物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袁兴中  陆健健  刘红 《生态学报》2002,22(3):326-333
通过对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海三棱燕草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取样调查,研究了不同盐沼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分析了盐沼植物群落特征与底栖动物群落的关系。研究发现。(1)沿着河口盐沼海拔梯度,从低位盐沼到高位盐沼,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2)盐沼植被与底栖动物群落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植株高度,地下部分生物量与底栖动物密度,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度的相关性最显著。(3)盐沼植被影响底栖动物群落,是由于植物的地下部分和地下部分结构导致盐沼生境结构复杂,增加了沉积物表层环境的结构异质性,使生境多样化,给底栖动物提供大量生活空间,(4)不同盐沼带海三陵蔗草群落的差异,提供了盐沼表层地貌的变化,这种变化及植物结构的复杂化,在这一些动物提供拓殖地的同时,也为底栖动物躲避捕食者提供了避护所;(5)盐沼植被可以改变口潮滩生境中的沉积环境,并通过消浪、缓流及调节有机质的输入动态和沉积作用而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997.
芦芽山生态旅游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程占红  张金屯 《生态学报》2002,22(2):278-284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植被景观不仅仅是其重要的风景,而且更是协调其生态平衡的杠杆所在。通过取样调查,采用一系列植被景观特征指标,分析了芦山旅游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芦牙山旅游植被景观特征的评价几乎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相对于自然地理因子而言,人文地理因子(即旅游活动)对植被景观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此外,阴生种比值作为植被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在本研究区域具有一定的非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8.
不同肥力水平农田生态系统SPAC水分状态及能量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思春  王玉  吕家珑  张一平  陈建文 《生态学报》2002,22(12):2104-2110
通过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系 (SPAC)水分、温度等昼夜观测 ,确定温度是影响 SPAC水分能量的重要因素 ,土壤水势呈现温度正效应 ,植物、大气水势呈现温度负效应。温度与土壤 -植物间水势差 (ψS- P)和植物 -大气间水势差 (ψP- A)呈正相关。农田生态系统 SPAC水分热力学函数研究得出 ,不论高、低肥区 ,冬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 ,水分的相对偏摩尔自由能 (ΔG)均为土壤 >植物 >大气 ;水分相对偏摩尔熵 (ΔS)、焓 (ΔH)均为大气 >植物 >土壤 ;冬小麦在拔节期和扬花期 ,土壤水 ΔG皆为高肥区 <低肥区 ;植物水分 ΔG拔节期为高肥区 >低肥区 ,扬花期相反为高肥区 <低肥区 ;两个生育期大气水分 ΔG均为高肥区 >低肥区。在拔节期土壤 -植物间水分的 ΔG差值 (ΔGS- P=ΔGS-ΔGP)、植物 -大气间水分ΔG差值 (ΔGP- A=ΔGP-ΔGA)均为高肥区 <低肥区 ,扬花期ΔGS- P为高肥区 >低肥区 ,而ΔGP- A为高肥区 <低肥区。  相似文献   
999.
十种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学特征及致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62,自引:11,他引:51  
张文辉  祖元刚  刘国彬 《生态学报》2002,22(9):1512-1520
从保护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对10个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生境条件、种群数量动态、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系、种群的生命表、生殖力表、有性生殖、无性繁殖等种群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述了濒危植物以光合、蒸腾、呼吸为主的生理生态学规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的Leslie矩阵、刻画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模型、刻画种群生长和数量增长的Logistic方程和多元回归模型所反映出的生态学特征。分析了濒危植物种群动态、发展趋势以及在内外因素作用下的生态学特征和过程。针对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存在的问题,从生态学角度对我国未来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瘠薄红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特征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李忠佩  林心雄 《生态学报》2002,22(8):1224-1230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观测,研究了瘠薄红壤条件下主要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和过程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瘠薄红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较慢,不同有机物质的腐殖化系数在0.28-0.64之间,平均为0.45,此值约比一般红壤高34%;这与瘠薄红壤粘粒含量较高,酸度较大,原土有机质含量低有关,但在红壤地区导致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差异的土壤性质诸因素中,土壤酸度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原土有机碳含量,瘠薄红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在第1年比一般红壤中慢,第2年反而分解较快,其后这种差异逐渐缩小,瘠薄红壤条件下每100kg有机物质每年所能形成的土壤有机质量约在30kg左右,因此,适当施用有机肥可以较快地增加瘠薄红壤的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