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目的:探讨TGF-β1在不同类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72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的不同类型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的组织标本,对其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程度进行评定。结果:寻常型(普通型)、非特异性、脱屑性、急性等Ⅱ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并间质性肺疾病以及隐原性机化性肺炎患者肺组织中TGF-β1表达强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脱屑性ⅡP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炎并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肺组织中TGF-β1表达强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ⅡP患者;非特异性ⅡP、急性ⅡP、淋巴细胞性ⅡP以及隐原性机化性肺炎组患者肺组织中TGF-β1表达强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寻常型(普通型)ⅡP组;隐原性机化性肺炎、淋巴细胞性ⅡP组患者肺组织中TGF-β1表达强度评分分别为(0.93±0.34)分、(0.82±0.27)分,显著低于急性ⅡP组患者的(1.64±0.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表达过度可能是ⅡP患者的重要特征,在肺纤维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不同类型ⅡP中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患者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IPF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吡非尼酮,观察组给予吡非尼酮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 d的肺功能指标、血清肺纤维化指标、肿瘤坏死因子、转移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弥散量、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的透明质酸、层粘蛋白、Ⅲ型胶原、Ⅲ型前胶原、尿素氮、血清肿瘤坏死因子、转移生长因子β-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2%,对照组为30.00%,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吡非尼酮相比,吡非尼酮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可提高IPF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与其可改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3.
目的:采用一日法静息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及18 F-脱氧葡萄糖(FDG)双核素同时采集(DISA)心肌灌注代谢显像与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价糖尿病心肌病(DCM)患者心肌灌注、存活和心功能状况。方法:36例临床诊断为DCM患者,进行99mTc-MIBI和18F-FDG DISA灌注代谢显像及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结果:36例DISA显像中,26例为灌注/代谢不匹配型,提示心肌存活,10例为灌注代谢匹配型,提示心肌梗死,无存活心肌,心功能正常患者30例。结论:一日法DISA心肌灌注/代谢显像与门控法心肌灌注显像,可全面评价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灌注、存活及心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实验组:48例确诊断为ITP患儿,对照组:44例同期呼吸道感染患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小儿外周血进行巨细胞病毒IgM抗体(HCMV-IgM)、EB病毒感染IgM抗体(EB-IgM)检测。结果:48例ITP患儿中HCMV-IgM抗体阳性者20例,阳性率为41.67%,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EBV-IgM抗体阳性者14例,阳性率为29.1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原因之一,且通过临床观察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ITP患儿病情重,病程长,治疗时间长,转为慢性ITP的可能性大;2、EB病毒感染可能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原因之一,并且EB病毒感染引起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情也偏重。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研究黄芪注射液对缺血性心肌病大鼠心肌重塑、网腔钙结合蛋白(calumenin)及自噬影响。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12)、缺血性心肌病组(n=12)、黄芪注射液组(n=12),3组大鼠术前行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后,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而缺血性心肌病组和黄芪注射液组大鼠开胸结扎冠状动脉20 min后,解开结扎线行再灌注后关闭胸腔建立心肌缺血模型,黄芪注射液组术后每次注射黄芪注射液10 g/kg体重,每周注射1次,共注射4次。3组大鼠术后4周行心脏彩超检查后处死大鼠取心脏行HE染色、VG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细胞calumenin、LC3-I、LC3-II表达变化及LC3-I /LC3-II比值变化。结果: 与缺血性心肌病组比较,黄芪注射液组大鼠心脏彩超及心肌病理得到明显改善;同时,calumenin表达增加LC3-I /LC3-II比值表达降低(P<0.01)。结论: 黄芪注射液对缺血性心肌病大鼠心室重塑及心肌细胞自噬有明显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calumenin所介导的。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b1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作用并阐明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心肌病动物模型。将小鼠分为3组:WT组,DM组,DM+Rb1组。超声心动图分析小鼠心功能;Western blot分析PGC-1α、cleaved caspase-3、bcl-2等蛋白表达;MitoSOX染色分析线粒体ROS含量;透射电镜分析线粒体数目。结果:与WT组相比,DM组小鼠心功能显著下降(LVEF,P<0.01),PGC-1α表达下调(P<0.01),线粒体数目减少(P<0.01);而Rb1处理后,显著改善了DM小鼠心功能(LVEF,P<0.01),恢复了PGC-1α表达(P<0.05),增加了线粒体数目(P<0.05)。同时,Rb1处理后,减少了糖尿病小鼠心肌线粒体ROS产生(P<0.01),恢复了bcl-2蛋白表达(P<0.01),降低了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P<0.01),从而减少了高糖引起的细胞凋亡(P<0.05)。而siPGC-1α处理后,阻断了Rb1的上述作用。结论:人参皂苷Rb1通过上调PGC-1α改善糖尿病小鼠心功能,缓解糖尿病心肌病。其机制可能与人参皂苷Rb1降低心肌线粒体ROS产生并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7.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特发性矮小(ISS)患儿的治疗效果,并建立rhGH治疗后生长速率(GV)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 ISS并应用rhGH治疗1年的130例患儿的疗效,以治疗12个月后的GV为因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ISS患儿疗效的预测模型。结果:rhGH治疗6个月、12个月的身高、身高标准差分值(HtSDS)均逐渐升高(P<0.05),治疗12个月的身高增长(△Ht)、GV 低于治疗 6个月(P<0.05)。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的GV 均与初始治疗时的生活年龄(CA)、骨龄(BA)、身高、体重及垂体高度呈负相关(P<0.05)。将治疗12个月GV 作为因变量,治疗前初始身高(X1)、治疗6个月GV(X2)被纳入方程建立预测模型:Y=7.631-0.035X1+0.567X2,R2=0.791,并通过内外部验证。结论:rhGH治疗对ISS患儿的身高增长具有良好效果,前6个月的效果更好。rhGH治疗后ISS患儿的GV与治疗前CA、BA、身高、体重及垂体高度呈负相关。治疗前的身高、治疗6个月的GV能够较好地预测治疗12个月的GV。  相似文献   
78.
糖尿病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被激活,升高的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通过细胞表面的AT1受体,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胶原代谢改变,引起心脏结构重塑,导致心肌间质及血管周围纤维化,胶原含量增多和排列紊乱,造成心室肌僵硬而影响舒张功能,出现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的临床症状.本文从RAS的主要成分Ang Ⅱ、Ang-(1-7)、Ac-SDKP和血管紧张素受体(ATR)与内皮素、活性氧、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因子-κB、信号转导系统以及细胞凋亡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RAS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究黄芪注射液对缺血性心肌病大鼠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36只雄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12只)、缺血性心肌病组(12只)及黄芪注射液组(12只);缺血性心肌病组和黄芪注射液组的大鼠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建立缺血心肌病大鼠模型;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后,黄芪注射液组术后注射黄芪注射液(每周一次,剂量:10 g/kg体重),共注射4次,其他两组腹腔均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4周后给予3组大鼠麻醉后行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后,处死大鼠取心肌标本行电镜检查,观察其心肌病理超微结构的变化,检测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Ca2+浓度和心肌细胞线粒体融合蛋白mitofusin 1(Mfn1)及凋亡因子C/EBP 同源蛋白(chop)表达,以及黄芪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细胞ATP敏感钾通道电流的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缺血性心肌病组中大鼠出现心律失常现象;心室扩大,EF值降低;心肌排列紊乱,线粒体空泡化严重;线粒体Ca2+浓度增加(P<0.01);Mfn1表达减低(P<0.05),chop表达增加(P<0.01); 与缺血性心肌病组比较,黄芪注射液组中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心脏彩超及心肌病理明显改善并存在大量线粒体融合,心肌线粒体Ca2+浓度和chop表达明显减少(P<0.01),而Mfn1表达明显增加(P<0.01),心肌细胞ATP敏感钾电流明显增加(P<0.01),该作用可被ATP敏感钾通道特异性阻断剂格列本脲阻断。结论: 黄芪注射液明显减少缺血性心肌病大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继而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大鼠心脏功能、减轻心肌病理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心肌细胞ATP敏感钾通道所介导。  相似文献   
80.
糖尿病心肌病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茂山  牟艳玲 《生命科学》2014,(10):1084-1089
糖尿病心肌病是一种独立、特异的心肌病,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和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高血糖引起的心血管并发症涉及心肌病变和血管病变、心肌细胞结构的改变、信号通路和炎症因子的改变等,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肌肥厚、心脏肥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综述了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中研究较多的几条信号通路,探究各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对心脏的保护(损伤)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