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8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该研究采取路线调查、样方套记录、野外标本采集鉴定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色季拉山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普查分析,为该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色季拉山共有野生药用植物104科350属647种,其中蕨类植物13科15属22种,裸子植物2科3属9种,被子植物89科332属616种。草本野生药用植物478种,占总种数的73.88%;木本植物169种,占总种数的26.12%;全草类、根与根茎类药用植物最多,分别占药用植物总种数的46.21%和30.14%。(2)含1~5种的单种科和寡种科为绝对多数,占色季拉山野生药用植物总科数的72.11%,但仅占药用植物总种数的22.57%;而含种数最多的7科,只占总科数的6.73%,却共含255种之多,占总种数的39.41%,对色季拉山药用植物资源的构建起主导作用。(3)含有1个种的属最多,占总属数的64.00%,色季拉山药用植物没有明显优势的大属,表明属的构成较为复杂多样。(4)清热是色季拉山药用植物的主要功效,共有260种清热药用植物,占药用植物总种数的40.19%。(5)民族药用植物83科249属360种,占色季拉山野生药用植物总种数的55.64%。其中,藏药植物在民族药用植物中所占比例最大,共有63科156属235种,占民族药用植物总种数65.28%。研究表明,色季拉山野生药用植物种类多样性较高,药用植物生活型、部位、药效、民族用药类型丰富,但部分珍稀濒危资源如云南红景天、天麻、西藏八角莲等个体数量极少,建议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加强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原生境的保护,并加强人工繁育研究,针对资源储量制定适度合理的采摘利用量,以期实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2.
汪书丽  罗建 《西北植物学报》2018,38(8):1534-1541
为了摸清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的种类和资源特征,为该区蕨类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通过查阅《西藏植物志》和标本,结合色季拉山多年植物调查名录,对该区野生蕨类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用途进行了描述。结果显示:(1)色季拉山共有蕨类植物资源29科、57属、196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分别占西藏蕨类植物总科、属、种的65.91%、45.24%、41.70%;优势科为鳞毛蕨科(3属/50种)、水龙骨科(9属/31种)、蹄盖蕨科(7属/22种)、中国蕨科(6属/14种),优势属为鳞毛蕨属(27种)、耳蕨属(19种)。(2)色季拉山蕨类植物的地理成分以热带类型的科和属占优势(分别占非世界分布科、属的80.00%、68.18%),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生态分布类型以陆生为主(118种,占60.20%),其次为附生(45种,占22.96%)。(3)色季拉山共有药用蕨类植物66种,且以清热药种类最多(30种);观赏蕨类植物共有71种(其中新增加23种);食用蕨类植物共有14种,且多以嫩叶或嫩茎或根状茎为食;少数蕨类还具有指示、工业原料、饲料和绿肥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在西藏蕨类植物区系中占很大比例,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3.
晏琪  徐武军  付玲  古新仁 《生物信息学》2018,25(12):116-120
采用文献考证法、田野调查法与逻辑演绎法,以元明清社会环境为视角,分析弋阳叠山书院园林变迁及其动力。自元代至清代,从变迁形式来看,书院园林选址从郊野山林迁入为城市高胜地,布局从单轴线前祀后学的建筑空间形态发展成双轴多进深多院落的园林空间形态,园林文化从以儒学文化为主转变为儒道释俗文化共存。从变迁动力来看,政治环境和经济支持是书院园林建设发展的基础,政体态度决定了书院园林存亡及其社会意义,经济支持在书院维系和官学化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力,文化环境受政治环境影响,包容的政治环境允许延续宋儒品格,严苛的政治环境禁锢自由文风,因此文化环境对书院园林的选址、空间布局与文化确立起到关键作用力。  相似文献   
154.
湖北省玉米地方品种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88份湖北省玉米地方品种的23个性状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前7个公因子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79.9%。因子分析表明,7个独立的公因子较真实地反映了所支配的23个性状及其相互关系。 Abstract:Factor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23 traits of 188 local varieties of Maize(Zea mays L.)in Hubei Provinc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ibutive rate of the first seven factors to total variation of population studied accounts for over 79.9%.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even independent factors may more truly reflecte the 23 trai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55.
利用3个推广品种(莱州953、山农辐63、陕7859)分别与原产地不同的抗白粉病的6份粗山羊草[Aegilopstauschii(Coss.)Schmal.]杂交,得到63个无胚乳的种子,将56枚幼胚接种到N6+0.5mg/LIBA+0.2mg/LNAA的培养基上进行褓姆培养,得到37个植株。其中莱州953与粗山羊草的杂交结实率和成苗率较高,分别平均为8.58%和4.82%。粗山羊草对白粉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56.
白庆武  陈辉 《植物研究》1997,17(2):180-183
抗寒力极强的山葡萄与优良品种杂交,F1、F2和F3抗寒性仍较强,品质趋优。经高代综合杂交组合,选育出一批抗寒性强、经济性状好的新品种(品系)。  相似文献   
157.
藏东南色季拉山沟壑区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海拔3950—4350 m为研究区,采用30×50 m网格采样法,以地统计学半变异函数为工具,研究了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沟谷与坡面上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及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两个层次上空间变异性表现为全氮和铵态氮0—10 cm10—20 cm,而硝态氮表现为10—20 cm0—10cm;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氮含量表现为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但这种海拔梯度效应并未达显著水平(P0.05);沟谷区土壤氮含量高于坡面,这可能与植被残体在沟谷区的堆积分解促进氮循环有关;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依赖性,其中土壤全氮空间变异符合指数模型,块金值/基台值为50%;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空间变异分布均符合高斯模型,块金值/基台值分别为70.91%和37.45%;该区域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空间依赖性表现为:硝态氮全氮铵态氮,即土壤硝态氮更易受到空间结构因素的影响,而铵态氮含量空间变化则主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8.
扬子区后Llandovery世(志留纪)胞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坟头组时代争论长期不能统一的原因之一,在于各家对坟头组涵盖范围理解不一,坟头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侯家塘组的顶为底,以秀山动物群的最高层位为顶的坟头组概念,为狭义坟头组,以侯家塘组,茅山组之间岩层的总答和为坟头组的概念,为广义坟头组,本文建议使用狭义坟头组概念,以求定义统一。坟头组之上,茅山组之下还存在寨山组和新河庄组(新组)。宁镇山脉志留系存在倒序,脱顶,丢层等问题,建议将坟头组,寨山组的标准剖  相似文献   
159.
论陡山沱组的年代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三峡地区震旦系的三层式地层结构 (冰积层 ,陡山沱组特色的大型带刺疑源类组合层 ,埃迪卡拉生物化石层 )在世界其它地区是常见的。通过生物和化学地层对比我们认为陡山沱组及其化石组合层是在马雷诺恩 ( Marinoan)冰期之后、埃迪卡拉生物群分异之前沉积的。根据这一地层对比方案以及西伯利亚、纳米比亚和阿瓦龙半岛 ( Avalon Peninsula)新元古代地层的精确放射性同位素测年资料 ,陡山沱组的沉积年龄很可能在五亿五千万年至六亿年之间。这一估计要新于以前发表的铷锶法或钾氩法测定的陡山沱组黑色页岩或海绿石年龄。更精确地估算陡山沱组的沉积年龄还有待于在陡山沱组地层中发现火山灰以及对火山灰的精确年龄测定 ,但我们根据地层对比估算的陡山沱组年龄 ,为评估庙河和瓮安陡山沱组生物群的演化意义提供了必要的地层框架。  相似文献   
160.
贵州瓮安磷矿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上段产出大量球状化石。它们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八细胞体向中心汇聚的排列方式,单细胞及多细胞定形球体化石大小明显变化,数以亿计的极大丰度,常见化石保存皱缩的细胞壁而原生质已流失。诸多特征表明这些化石是藻类,主要是绿藻,而非动物胚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