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48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41.
冯伟业   《广西植物》1981,(3):45-48
<正> 斯里兰卡橄榄(Elaeocarpus serratus L.)为杜英科植物。原产斯里兰卡,分布于孟加拉、马来亚一带,现亚热带地区已有栽培。六十年代初引入我国广东、云南、福建等省试种,我所于1964年从海南岛引种,生长良好。具有耐寒性强,适应性广,速生,早产,丰产及果实营养丰富等特点,是一种良好的热带果树及绿化树种。现将我们引种情况作如下报导。  相似文献   
42.
白云山林区四种乔木幼苗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白云山林区4种常见乔木马尾松、荷树、鸭脚木、华润楠的的幼苗的生长特点、生长速度及基与生态适应性的关系。研究表明,阳性树种比耐阴性树种的幼苗地上部分及叶的生物量比例较高,而根系生物量的比例较低;株高生长较快,而根长增长较慢;生长速度一般较快。整个生长过程均呈幂函数增长。  相似文献   
43.
王大锐 《化石》1991,(1):10-11
1985年8月间,加拿大地质学家T.波尔驾驶着直升机在加拿大最北部距北极点仅有几百公里的阿克塞尔·海伯格岛上进行地质调查时意外地看到,在光秃秃的土地上竖立着一些奇怪的东西。他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断定,那是一片距今45百万年的化石森林!这一发现立即引起加拿大古生物学界的关注,不少政府部门随即表示愿意出资支持进行更详细的考察。我刚到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地质系进修时,在系里的标本室里惊奇地发现了一些采自北极圈内并未完全石化的树木化石,经过了解,原来该系的古植物学专家J.F.巴森哥教授就是首批考察的带队人!参加  相似文献   
44.
中国野牡丹科金锦香属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介   《广西植物》1982,(4):181-188
<正> 本属是一个热带非洲、热带亚洲及热带澳洲的严格地旧世界热带分布式样的属,约100种,以喜马拉雅地区以南的印度次大陆为本属的分布中心,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属,其起源可能发生于冈瓦纳古陆;在亚洲的北界,已分布至尼泊尔、不丹、我国西藏东南、湖北南部、江苏长江口,直到日本的纪伊半岛。我国有12种,2变种,其中有3个特有种。种的分布以云南最多(10种),向东渐减,至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仅有1种。在这一区的发展,似  相似文献   
45.
齐之尧  叶楝  黎焕琦   《广西植物》1982,(1):37-39
<正> 土壤侵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引起的生态平衡失调,水、土、肥流失,生产力减低,从而威胁人民生产、生活的现象。它不仅会造成水土流失地区本身受害,而且会使江河中的流水暴涨暴落,流水中泥沙含量增加,淤塞水库、湖泊、旱涝成灾,影响灌溉、发电、通航,危害农业、工业、交通,甚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46.
47.
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对热带珊瑚岛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是夹竹桃科的一种亚灌木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在前期的试验性种植中,发现长春花对热带珊瑚岛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为了探讨长春花对热带珊瑚岛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性,该文以移植到热带珊瑚岛的长春花和生长于海南省文昌市苗圃的长春花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的形态解剖结构、生理学特征、营养元素含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与苗圃生长的长春花和其他耐胁迫的植物相比,移植到热带珊瑚岛上的长春花具有叶片厚、栅栏组织发达、比叶面积小等形态解剖特征,这些特征有利于其光能吸收、水分储存和对环境资源的利用。(2)长春花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性和抗胁迫能力。(3)长春花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较低,可以减少过多的光能进入叶绿体光合系统,防止过剩的光能对光合系统产生伤害。(4)热带珊瑚岛土壤养分含量低,但生长在岛上的长春花叶片的营养元素含量高,表现出很强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因此,长春花对干旱、贫瘠等恶劣生境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可以作为热带珊瑚岛植被恢复工具种。  相似文献   
48.
南亚热带人工林种植对赤红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南亚热带地区桉树、杉木、马尾松、米老排和红锥5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Elliott湿筛法和Le Bissonnais(LB)法研究了人工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5种人工林土壤经湿筛法处理后,水稳性团聚体(WR>0.25)均在62.2%以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介于1.58~3.71和0.57~2.02 mm,表现为杉木林最大,桉树林最小。各林分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PAD)介于4.6%~31.5%之间;采用转移矩阵法评价5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得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数(ASI)为杉木林>红锥林>米老排林>马尾松林>桉树林。在LB法3种处理下,快速湿润处理(FW)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最大,说明消散作用是研究区团粒崩解的主要机制;预湿润振荡处理(WS)的破坏程度最小;慢速湿润处理(SW)介于两者之间,MWD和GMD值变化一致,均表现为WS>SW>FW,且随土层的加深,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5种人工林土壤在LB法FW处理下团聚体GMD值与湿筛法ASI、MWD、GMD均达到显著正相关,表明湿筛法与LB法的FW处理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于表征南亚热带赤红壤地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综合MWD、GMD、PAD和ASI等团聚体稳定性指标,杉木人工林比其他4种人工林更有助于土壤团聚水平的提高,其土壤结构相对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49.
森林植被与土壤微生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以往多在天然草地和森林生态系统开展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关系的研究,但人工构建的多树种混交林生态系统中树种多样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以南亚热带人工块状造林后自然恢复形成的多树种混交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随树种丰富度(1-10种)变化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随树种丰富度增加,土壤真菌α多样性显著提高,但土壤细菌α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不同树种丰富度梯度间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均差异显著;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细菌α多样性主要受土壤pH和土壤铵态氮影响,而土壤pH和有效磷是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距离冗余分析(db-RDA)表明,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产生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为土壤pH、硝态氮和芳香碳组分,而土壤有机碳、硝态氮、细根生物量和氧烷基碳组分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子。本研究的结果说明了南亚热带人工林不同树种混交后形成多树种混交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树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和根系生物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有显著影响,为制定该区域人工林通过树种丰富度合理组配调控提升地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的经营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0.
石坚  王原  梁佳  杜娟  赵章武 《昆虫学报》2021,64(9):1080-1091
【目的】神经肽F(neuropeptide F, NPF)是无脊椎动物特有的一类神经肽,因其C末端是苯丙氨酸(F)而命名,参与昆虫的取食、生物节律、学习记忆等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本研究旨在明确NPF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害虫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一种基于工程菌高效合成靶向昆虫基因的dsRNA的方法经济有效地敲降npf,用低浓度(0.01%)和高浓度(0.02%)dsNPF和dsGFP(对照)分别饲喂亚洲玉米螟1龄初、3龄初和5龄初幼虫直至化蛹,检测5龄幼虫平均取食量、体重、体长、存活率和化蛹率,蛹羽化率和成虫产卵量,以及幼虫各龄期、蛹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结果】从亚洲玉米螟1, 3和5龄初幼虫开始饲喂0.01%和0.02% dsNPF时,与饲喂相应浓度dsGFP的对照相比,除个别点外,5龄幼虫的取食量、体重、体长、存活率和化蛹率,蛹羽化率和成虫单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幼虫各龄期、蛹发育历期均显著延长,成虫寿命显著缩短。且dsNPF处理幼虫的龄期越早对发育的影响越大。其中0.01% dsNPF处理的1龄幼虫和0.02% dsNPF处理的3龄幼虫有90%的个体在蛹期死亡,而0.02%dsNPF处理的1龄幼虫有90%的个体在幼虫期死亡。【结论】结果提示NPF对亚洲玉米螟的发育和取食具有调控作用,这为探索新型绿色的害虫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