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4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海南坡鹿雄鹿发情期的吼叫行为及其在繁殖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8年 3~ 5月期间 ,于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养鹿场内共记录到 7只半野生海南坡鹿(Cervuseldihainanus)雄鹿发情期 4 6次吼叫 ,但未见到雌鹿发出吼叫的现象。记录到的所有吼叫均由年龄大于4 5岁的雄鹿发出 ,其中 1只雄鹿的吼叫达 2 2次 ,占 4 7 8%。雄鹿的吼叫由连续的 3~ 13声组成 ,整个吼叫过程持续 9~ 2 3s ,吼叫频率为 [3 4 74± 6 90 ( 2 5 ) ]声 /min。雄鹿每次的吼叫声数及持续时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雄鹿的吼叫在白天和夜间均能听见 ,但主要发生于 8:0 0~ 9:5 9及 17:0 0~ 17:5 9两个时间段。吼叫是雄鹿繁殖活动的一个表现指标 ,它与雄鹿的蹭角、泥浴、争斗胜利、交配成功或追逐发情雌鹿等优势行为显著正相关。因此 ,我们认为吼叫是雄鹿发情行为中的一种优势炫耀行为 ,具有明显的繁殖意义。  相似文献   
62.
对海南省19个县市61所中学生物教师从师资,教学及教师对知识需求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抽样调查,针对海南省中学生物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教研型,应用型,综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以期为高师人才培养导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3.
记载海南维管束植物的多样性,表明蕨类植物区系已有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孑遗,又有白垩纪以来的现代蕨类,它们都存在着许多特有种;裸子植物则以泛热带成分及华夏成分为主;有花植物包括全球植物区系8个植物区的成分,而以热带成分及全球性分布成分最多。最后,文章分析了海南植物区系多样性的地史背景及自然条件的因素。  相似文献   
64.
65.
海南山蛭对土壤湿度和气温的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恩光 《生态学报》2001,21(3):458-461
在室内以土壤湿度梯度作为海南山蛭Haemadipsa hainana的栖息试验表明,海南山蛭栖息于含水量的15.1%-16.77%水分的土壤表面;野外调查表明,海南岛橡胶林内海南山蛭栖息于16.54%-17.66%含水量的土壤表面;热带雨林者栖息于19.92%-25.73%含水量的土壤,室内实验表明,海南山蛭爬向30-35℃温度范围,占试验蛭数79.15%,在8-9℃不活动,10℃能山蛭活动,随温度升高活动蛭数增加,而15℃试验蛭答部活动,活动蛭数与温度关系为Y-18.6Z-172.3,R-0.976,P=0.01。在橡胶林内8-9℃山蛭不活动;10℃开始有山蛭活动,且随温度升高活动蛭数增加,当17℃时所有山蛭活动,活动蛭数与温度关系Y=4.73X-3.97,R=0.93,P=0.1。首次使用土壤湿度梯度测定山蛭对土壤湿度的要求,这是一个新的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并讨论了海南山蛭对土壤湿度气温的适应。  相似文献   
66.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9):861
Aim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species diversity are fundamental issues in community ecology.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assess the species diversity patterns at the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in Jianfengling, Hainan Island, China.
Methods Based on the dataset from the 60 hm2 plot in the tropical montane rain forest in Jianfengling, Hainan Isl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species abundance, Shannon-Wiener, Simpson and Pielou’s evenness indices were analyzed at six spatial scales, including 5 m × 5 m, 10 m × 10 m, 20 m × 20 m, 40 m × 40 m, 100 m × 100 m, and 200 m × 200 m, respectively.Important findings
Results showed that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species abundance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were much more obviously changed with the spatial scales than Simpson and Pielou’s evenness indices. Change of variance of the species richness with the increase of spatial scales was unimodal, which had the maximum value at the 20 m × 20 m scale. Variance of the species abundance showed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crease of spatial scales.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even disappear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ampling scales, which may be correl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habitat heterogeneity. The effects of spatial scales on Shannon-Wiener, Simpson, and Pielou’s evenness indices may be also correlated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rare species in the plot.  相似文献   
67.
我们研究发现,南海拥有丰富的鲸类资源,搁浅情形也较常见,但相关救助体系还未建立,亟需社会各界形成合力。萌丫的故事2019年6月6日傍晚,一头约3米长的雌性短肢领航鲸出现在海南三亚崖州湾水域并最终搁浅。附近村民发现后立刻报警,并协力将其送回大海。不幸的是,第二天下午这头领航鲸再次搁浅,而且奄奄一息。  相似文献   
68.
河岸带是河流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带, 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河流的冲刷与地势的作用使得河岸带往往形成弯道, 弯道内外两侧水流速度、泥沙性质与植物繁殖体聚集程度不同, 影响到植物生长与种群动态, 可能导致河岸带弯道凸岸、凹岸两侧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以中国特有、狭域分布的海南杜鹃(Rhododendron hainanense)为例, 揭示溪流弯道对其两侧海南杜鹃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海南岛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各设置2个河岸弯道样带, 用方差/平均值法对弯道凸岸、凹岸两侧海南杜鹃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动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 (1)海南杜鹃弯道凸岸的种群结构呈增长型, 凹岸基本呈衰退型; (2)凸岸一侧上下游的海南杜鹃种群基本呈增长型, 凹岸一侧上下游的海南杜鹃则出现断龄现象; (3)距离弯顶位置或河岸越远, 各龄级海南杜鹃种群个体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 (4)在2m×2m尺度下, 弯道凸岸及其下游的海南杜鹃主要呈聚集分布, 上游近似随机分布, 凹岸及其上下游则均呈随机分布。海南杜鹃分布的山区河岸带水流较快、坡度较大, 可能是导致弯道凹岸个体较少、种群结构呈衰退型的主要原因。因此, 河岸弯道内外两侧可能存在个体生长与群体差异, 在开展河岸带植物种群动态与物种保育研究中需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69.
为了解光照对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光照环境下海南龙血树幼苗形态、生理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变化,并分析了其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幼苗的形态、生理和生物量分配指标在不同光照强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各指标的可塑性指数为0.08~0.86,其中根茎叶及总生物量的可塑性指数普遍较高(0.67~0.86),表明海南龙血树幼苗有较好的光照适应性,其策略主要是通过调整根茎叶生物量的分配来适应光照的变化。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海南龙血树幼苗的比叶面积、叶根比呈现显著增大趋势,表明幼苗可通过增加单株叶面积比例,扩大光合作用面积,有效调节自身生物量配置。37.3%自然光照(L2)是海南龙血树幼苗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现存海南龙血树生境改变,生境缺少林荫以致光照强度过大,不利于幼苗根系生长,难以度过干旱季节,可能是海南龙血树自然更新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0.
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对椰子织蛾的寄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是寄生椰子织蛾蛹期的本土天敌。研究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对椰子织蛾的功能反应,能为该蜂室内扩繁和室外控害利用提供基础。【方法】在室内观察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寄生行为基础上,研究了营养(10%蜂蜜)、寄主蛹(初、中、晚)期对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镜下观察1头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可寄生多头椰子织蛾蛹,寄生量随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当寄主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增长率随寄主密度的增大逐渐减缓,属于HollingⅡ功能反应。在无营养条件下,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对椰子织蛾初、中、晚期蛹的理论最大寄生量分别为1.5、1.4、1.2头·d~(-1);在10%蜂蜜饲喂条件下,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对椰子织蛾初、中、晚期蛹的理论最大寄生量分别为1.8、1.7、1.3头·d~(-1)。【结论】HollingⅡ型拟合结果表明,椰子织蛾初期蛹是周氏啮小蜂(海南种群)寄生的最佳时期,补充营养能够提高椰子织蛾的寄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