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7篇
  免费   857篇
  国内免费   563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213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295篇
  2014年   576篇
  2013年   383篇
  2012年   458篇
  2011年   515篇
  2010年   401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518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73篇
  2005年   376篇
  2004年   312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协同凝集试验诊断葡萄扇叶病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2.
电子计算机在厌氧菌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鉴定厌氧菌的微量系统配以电子计算机诊断,提高了鉴定效果。经356株参考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的检测,87.6%的菌株可鉴定到种,97.4%菌株鉴定到属。种水平上诊断错误的占12.6%,属水平上诊断错误的仅占2.6%.没有菌株不能诊断。与国外已成商品的鉴定系统相比,无论是鉴定到种还是属,其水平都较高。  相似文献   
33.
心脏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每年死亡人口中有近1/3的人死于这一疾病。但是迄今为止,对心脏病尚缺少有效的无创性早期诊断手段,不少人往往由于心脏病未能早期发现和治疗而突然死亡。因此心脏病的无创性早期诊断技术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临床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我国卫生部历年来招标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34.
本文报道小剂量干扰素与胸腺肽联合对慢性乙肝20例抗病毒效应的追踪观察结果,并与同期同批同剂量单纯干扰素治疗13例慢性乙肝作对照,追踪时间均为治后半年—2年,从HBeAg、HBcAg、DNAP、HBV DNA阴转率来看,治疗组分别为58.8%、60%、60%及66.6%、对照组分别为50%、50%、100%及50%。再从HBV四项复制指标改变来看,则治疗组4例全阴转,7例仅一项阳性,总有效率达61.1%(11/18),而对照组仅为20%(2/10),P<0.01,认为干扰素与胸腺肽联合治疗优于对照组,并扼要讨论增强干扰素抗病毒效应的各种措施,认为干扰素与胸腺肽联合,不论从前已报道近期疗效和本文远期追踪来看均较安全而有效,二者合用起到增强抗病毒效应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5.
36.
巨细胞病毒(CMV)属疱疹病毒β亚科,分布广泛,在人及其他哺乳动物中感染非常普遍。在人类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率约为40—100%,但多数为隐性感染。新生儿中,平均有1%受感染,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国家,感染率更高(2—3%)。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先天性HCMV感染,都可造成婴儿不同程度的损害。免疫损害的病人可发生严重的或致死性的HCMV感染。目前,随着新的抗病毒药物的发现及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H{CM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就显得愈加重要。由于HCMV在人纤维母细胞中产生细胞病变(CPE)慢,病毒分离不符合临床早期诊断的要求,需要有新的、快速、敏感的方法取代。本文就HCMV感染的实验诊断及新近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7.
兔细小病毒肺炎(常称兔瘟)病原体为一种新RNA病毒,是1984年首次在我国发现的一种家兔烈性传染病。本病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流行面广,病程短,发病率(90—100%)和死亡率(90%以上)极高。病兔、死兔、隐性感染兔为主要传染源,成年兔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最高;育成兔死亡率稍低;哺乳期仔兔很少发病死亡。感染兔无性别差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春冬常见,主要经过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播。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许益民等(1986)认为,病毒感染兔后作用于靶细胞一血管内皮细胞,病毒毒素侵害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启动体内的凝血机制和继发性纤溶而导致弥散…  相似文献   
38.
岳善永 《蛇志》1990,2(1):28-30
本文报导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蝮蛇咬伤2766例,治愈2759例、死亡7例,转院9例,治愈率占99.75%。其中配合应用精制抗蝮蛇毒血清治疗1591例,发生血清过敏反应22例,推荐分段稀释滴注,能降低血清过敏反应,不宜用传统大量补液方法来排除蛇毒,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危重症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并发肾功能衰竭以血液透析(人工肾)为宜。  相似文献   
39.
<正>弓形体病是刚地弓形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它是一种广泛分布在细胞内的寄生虫,能感染各种哺乳类动物,其传播途径极为复杂。近几年国内人群感染率有上升趋势,弓形体抗体阳性率为2.4—28.5%,国外西欧、北美部分国家高达50%以上,还有报告50%AIDS病人患有弓形体病。弓形体病多为隐性感染,诊断主要以免疫学诊断方法为主,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的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一、弓形体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经典的染色法(DT)和免疫荧光法(IFA)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具有特异性强、快速、敏感等特点,但需要活虫体及荧光显微镜,故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故此国内外学者们相继建立了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强及价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0.
肺炎支原体     
<正>前言 一般认为,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ce,M·P)引起发病及产生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宿主,而与M·P的致病性程度无关。因此,在M·P感染的DNA诊断中,关键是采用对M·P有高度特异性的DNA探针,而不必对病原性因子进行DNA诊断。以前有关在感染初期起重要作用的细胞粘着蛋白(PI蛋白)等的DNA的特异性探针曾有过报导,但在菌种鉴定时,如果用核糖体RNA(rRNA)的互补DNA作为探针,则可在很短的碱基链上显示出高度的特异性,故甚有实用价值。本文对以M·P 16S rRNA互补的单链DNA作探针,通过RNk-DNA杂交检测M·P的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