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620篇
  187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341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二维土壤蒸发过程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邦杰  陈镜明 《生态学报》1990,10(4):291-298
  相似文献   
993.
月夜菌Omphalotus japonicus子实体个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力古尔  宋超  李玉 《菌物学报》2010,29(1):132-137
<正>个体发育研究可以作为系统分类的依据,对确定不同类型真菌的亲缘关系及探讨高等真菌内部可能的进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世纪初,国外就有人开展了高等真菌的个体发育研究,如  相似文献   
994.
极端干旱条件下燕麦垄沟覆盖系统水生态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极端气候条件下沟垄沟覆盖系统水文过程和水生产力变化问题开展两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以裸燕麦坝莜3号品种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甘肃定西进行,以充分灌溉为对照组,设置平地无种植、垄沟无覆膜种植、垄沟覆膜种植、裸地4个处理(此4个处理均无灌溉),测定生育期降雨、气温、0—140 cm土壤剖面水分变化、作物生长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阶段性极端干旱和全生育期极端干旱两个类型,均导致所有处理组中土壤剖面60—100 cm的"土壤干层"现象,垄沟覆膜处理对"土壤干层"现象具有显著的缓解效应。与对照组相比,垄沟覆膜处理显著促进了收获期土壤剖面贮水量的回升,其贮水量分别提高了41.2 mm(2010年)和22.4 mm(2011年),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和水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7、0.4 kg·hm-2·mm-1(2010年)和6.5、9.8 kg·hm-2·mm-1(2011年)。另外,垄沟覆膜处理组的地上生物量比对照组降低了30.5%(2010年)和67.42%(2011年),但收获指数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3.4%(2010年)和55.6%(2011年)。研究表明,垄沟覆膜处理促进了降水向土壤水和作物水的转化效率,显著地缓解了作物水分供需矛盾,是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重要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995.
三江平原流域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以流域为研究单元,利用历史图件和遥感数据资料及GIS技术,系统分析了该区典型流域50年来湿地景观的破碎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区湿地景观破碎化在斑块个体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变化极大.景观斑块个体变化主要表现为最大斑块、平均斑块面积不断缩小,斑块密度不断增大,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不断增大,景观内部生境面积破碎化指数不断上升;空间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湿地景观由初始基质景观逐渐变为河岸带景观;同时,随着农田面积逐渐扩大,隔离湿地斑体数量不断上升,隔离度不断增大;景观空间分布模式由“大陆-岛屿模式”向“卫星型模式”转变,最后变化为“完全隔离型模式”.导致该区湿地景观破碎化的主导因素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6.
模拟青霉素分批补料发酵过程的细胞自动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青霉素产生菌的生长机理和青霉素分批补料发酵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在Paull等建立的形态学结构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模拟青霉素分批补料发酵过程的细胞自动机模型。模型采用三维细胞自动机作为菌体生长空间,采用Moore型邻域作为细胞邻域,其演化规则根据青霉素分批补料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机理和简化动力学结构模型设计。模型中的每一个细胞既可代表单个产黄青霉菌体细胞,又可代表特定数量的这种菌体细胞,它具有不同的状态。对模型进行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模型不但能一致地复现形态学结构动力学模型所描述的青霉素分批补料发酵过程的演化特性,而且较形态学结构动力学模型更加直观地刻画了青霉素分批补料发酵过程的演化行为。最后,对所建模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7.
青皮塘产卵场广东鲂繁殖群体的水声学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5月利用Simrad EY60型分束回声探测仪对青皮塘广东鲂产卵场的繁殖群体进行定点横向探测及航行垂直探测.在人工标定及同步渔获物统计的基础上,对广东鲂的回声信号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广东鲂在青皮塘产卵场有明显的聚集、逗留行为,其游动速度(均值0.24 m·s-1)低于其他鱼类(均值0.49 m·s-1);广东鲂繁殖个体目标强度的范围为-33.8~-52.3 dB,均值为-42.2 dB;4月27日-5月1日,广东鲂在青皮塘的聚群过程约经历了4 d;初步估算5月1日青皮塘产卵场广东鲂繁殖群体数量为9.8×104ind,资源量约48 t.实验证明,采用定点探测的方式对广东鲂繁殖群体研究是行之有效的,采集到的广东鲂回声信号特征明显,容易判别.  相似文献   
998.
兴奋收缩耦联是肌细胞兴奋期间由动作电位触发肌质网释放钙离子,从而导致收缩的过程。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是通过“钙致钙释放(Ca^2+-induced Ca^2+ release)的机制完成的。兴奋期间,细胞膜电位的去极化导致电压依赖性的L.型钙通道(LCC)开放,细胞外钙离子通过LCC流入细胞,激活了肌质网膜上称为ryanodine受体(RyR)的钙释放通道,后者从肌质网钙库中释放钙离子,使细胞质游离钙浓度迅速上升。细胞质钙浓度的升高一方面启动细胞收缩,另一方面激活了肌质网钙泵和细胞膜钠钙交换,二者分别将钙离子运回肌质网或细胞外,使细胞质钙浓度很快回落,从而完成了一次“钙瞬变(Ca^2+ transient)”。钙瞬变在每个心动周期发生一次,是直接控制细胞收缩的细胞内信号。  相似文献   
999.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鹏  陈卫平  王美娥 《生态学报》2016,36(5):1192-1203
生态风险评价对科学管理与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弥补传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不足和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将生态系统服务引入生态风险评价中进行发展和完善,成为了当前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系统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指出生态系统服务在问题形成阶段中可明确保护对象和属性,在风险分析阶段可联系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作用,在风险表征阶段及后续阶段能可提供清晰明确的评价结果,加强风险交流和管理,能有效地改进生态系统传统生态风险评价。在实践上,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风险评价可从3个不同层面开展:一是针对外界压力对某类特定功能或者系统中某些服务功能的影响,构建基于某种特定服务的实体属性评价方法;二是针对外界压力作用下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变化下对功能影响,构建基于复杂生态系统作用的评价方法,实现对生态风险的模拟评价;三是评价社会生态系统下外界驱动对人类福祉的影响时,可将DPSIR(Driv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理论模型运用到生态风险管理中,也可基于景观生态系统服务与压力源的空间作用关系,实现社会生态系统风险评价与管理。作为生态风险表征手段,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损失与不利服务进行表征,也可选取热力学等指标作为评估量纲。从理论、评价方法、风险管理等方面对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生态风险评价给予展望。  相似文献   
1000.
近20年来中国植被活动在增强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为阐明近20年来中国植被覆盖变化的整体状况,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活动的指标, 使用第3代NOAA-AVHRR/NDVI时间序列数据, 研究了1982~1999年间中国地区NDVI的变化. 为消除地表非植被因素的影响, 参考国际惯例, 定义年NDVI≥0.1的地区为有植被覆盖地区(简称植被地区), NDVI < 0.1的地区为植被稀少地区. 结果表明, 18年来,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NDVI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 表明我国的植被活动在增强. 与80年代初相比, 90年代末植被地区的面积增加3.5%, 植被稀少地区的面积下降了18.1%. 全国平均年NDVI增加了7.4%. 生长季节的延长和生长加速是我国NDVI增加的主要原因, 而温度上升和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以及农业活动的加强可能是其主要的驱动因子. 我国NDVI变化趋势显示了较大的空间异质性: 东部沿海地区呈下降趋势或变化不明显; 农业产区和西部地区增加显著. 这种空间异质性是由于城市化过程、农业生产活动、区域气候特征以及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