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2008年1月17日和10月19日笔者分别在遂川县草林镇和泉江镇的村庄电线、稻田边的草堆、村木顶部等多处发现黑伯劳Lanius fuscatus.  相似文献   
52.
江西特有植物区系、地理分布及生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江西特有植物的种类、区系成分、地理分布、生活型进行了研究,并绘制了江西特有植物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内共有124种特有植物分布,隶属于40科60属,以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蔷薇科Rosaceae、槭树科Aceraceae、山茶科The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禾本科Gramineae、木兰科Magnoliaceae等类群最为集中;区系组成上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并重,两种类型的区系成分所占比重为76.5%,构成江西特有植物区系的主体;特有植物省内分布不均衡,明显呈现出庐山、井冈山、南岭山地、武夷山四大分布中心;特有植物生活型分析显示,多年生草本植物、落叶乔木、落叶灌木3种类型为生活型谱的主体。  相似文献   
53.
为从生态化学计量内平衡角度解释常绿阔叶林不同层次植物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的生存响应差异性,该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毛竹扩张方向选取典型毛竹-常绿阔叶林界面,依次设置毛竹林、竹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样地,比较分析了毛竹扩张方向上样地内不同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植物叶片及土壤N、P含量及比例。结果表明:(1)从毛竹林到阔叶林,土壤N含量上升,P含量下降,N:P上升(P<0.05); 乔木层树种 [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及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叶片P含量下降,N:P上升(P<0.05); 除灌木层的红果山胡椒(Lindera erythrocarpa)外,各林分中的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N、P含量及比例变化较小。(2)土壤N:P与乔木层、草本层和灌木层植物叶片N:P分布呈显著正相关、负相关与不相关。(3)在各林分中,毛竹叶片N、P含量及比例较稳定。综上认为,毛竹通过改变土壤N、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扩张,引起植物体N、P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发生变化。灌木及草本植物受土壤异质性影响较小,但是乔木层植物N、P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却因此失衡,这可能是阔叶林乔木层树种存亡受威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4.
中国塔叶苔属及其新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叶苔属为1894年由F;stephani建立的单种属,即塔叶苔。以前该属在我国的分布仅见于台湾,福建,云南和四川,现见于江西省,为该属植物的新记录。塔叶苔的配子体和孢子体表明,它宜被作为大萼苔科内的一个亚科处理,在亲缘关系上与叉苔目较近。  相似文献   
55.
我国泥盆系鱼化石非常丰富,尤其是下、中泥盆统。但是,上泥盆统鱼化石发现尚少,而且主要是胴甲类化石,节甲类化石则很少发现。潘江(1962)在对斯行健已记述的一植物化石 Changyanophyton hopeiensis Sze重新进行观察时认为,该化石应属于盾皮鱼类,并将其归人瓣甲类 Macroptetalichthyidae(?),化石仅包括前腹侧片和胸棘。 Denison(1978)根据潘江的文章和插图则认为, Changyanophyton hupeiensis属于原始节甲类或者瓣甲类。王念忠等…  相似文献   
56.
江西长兴组顶部与大冶组底部牙形刺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江西信丰铁石口镇古南桃江剖面和修水清水岩乡东岭剖面长兴组最顶剖与大冶组(或铁石口组)最底部粘土层的牙形刺共1属6种和亚种,并把长兴组最顶部和大冶组最底部粘土层分别归属于Clarkina changxingensis yini-C.meishanensis zhangi和Clarkina meisha-nensis meishanensis带,它们分别可与浙江长兴煤山标准剖面长兴组最顶部和  相似文献   
57.
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昼间行为的红外相机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鸟类的行为是遗传而来,或是学习获得,多表现出对环境条件的适应。为了解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野生种群昼间行为和时间分配,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根据海拔、植被类型和人为活动干扰等因子,在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海拔444~2 133 m区间,选择了41个代表性的机位进行红外相机监测,每个机位监测时间不少于250 d。其中23个机位获得了视频资料,共记录到314只次(♂229只次,♀85只次)野生黄腹角雉的有效视频4 447 s。其昼间活动时间约11~13 h。地面行为可以分为6种,摄食、位移和休息3个刚性行为时间占总时长的97.08%,不同季节间摄食行为的平均耗费时间差异显著(P0.05),位移和休息行为的平均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性别间的摄食行为和整理行为的平均时间差异显著(P0.05)。繁殖期笼养黄腹角雉主要行为与野生种群相同,但野生种群的行为时间摄食行为位移行为休息行为,而笼养种群则是休息行为位移行为摄食行为,估计与笼养种群省去了搜寻食物时间和环境异质性小、不用担心被天敌捕食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提示:黄腹角雉的昼间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但机制尚不清楚;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保存较好、人为干扰小,栖息地内的食物在不同季节均能够满足黄腹角雉的生存需要。  相似文献   
58.
描述了江西晚白垩世南雄组产出的两颗大型兽脚类恐龙牙齿。这两颗牙齿的齿冠高度分别为91和76 mm左右。较小牙齿近似圆锥形,齿冠基部比率为0.72,与典型的暴龙类牙齿相似。较大牙齿横向侧扁,齿冠基部比率约为0.47,舌侧和唇侧表面近乎平坦,前后缘冠面基部发育明显的纵向褶皱,区别于已发现的暴龙科、鲨齿龙科和棘龙科成员的牙齿。江西大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发现对于全面了解华南地区南雄组多样化的脊椎动物群组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9.
描述了产自江西的兰科(Orchidaceae)虾脊兰属(Calanthe R. Br.)植物一新变型——异钩距虾脊兰 (Calanthe graciliflora f. jiangxiensis B. Li, L. J. Kong et B. Y. Yang),并绘制了线条图。该新变型与原变型钩距虾脊兰(C. graciliflora Hayata)的主要区别为距末端分裂为2个不等的短尖。  相似文献   
60.
爬行动物     
丽棘蜥←丽棘蜥为鬣蜥科棘蜥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越南、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云南、广东、福建、贵州、海南、广西、江西等地,主要生活于400~1200米山区,活动于路旁、溪边、灌丛下及林下落叶处,爬行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