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4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47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调查了位于太行山中低山区的河北省阜平县胭脂河主流河谷,对河谷内农田斑块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斑块了作河流源头外贯穿整个河谷,从上游向下游,人为活动的增加使农田的比重不断增加,导致自然景观减少,环境异质性降低,农田斑块破碎化和蔼减小,胭脂河河谷总面积为2297.09hm^2,构成河谷景观主体的农田有117个斑块,面积为1027.78hm^2,占河谷面积的44.74%,农田基本紧靠河岸分布,处在水分条件优越但易受洪水威胁的土地带上,农田在河流两侧是非对称分布,其中左岸农田面积587.58hm^2,占57.17%,斑块的宽度呈增加的态势,但变化比较大,基本上以狭长的特征出现。  相似文献   
132.
都江堰地区三种壳斗科植物的种子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于2000年9月~12月,在都江堰地区对原生林和次生林中3种优势壳斗科(Fagaceae)植物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基于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测定的种子虫蛀率、种子存活率、脊椎动物捕食率和种子发霉率的估计方法.结果表明①种子雨持续时间较长,3种壳斗科植物种子雨的高峰期在原生林和次生林中略有差异;②3种壳斗科植物的种子产量很低,种子雨散落的平均密度不大.在原生林,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抱树(Q serrata)和栲树(Castanopsis fargesu)种子下落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 3±3.85个/n2,6.5±17.43个/m2和1.9±5.21个/m2;而在次生林则分别为2.4±3 47个/m2,6.5±13.55个/m2和0 3±1.35个/m2;③土壤种子库中,栓皮栎在原生林中没有存留完好的种子,而在次生林的落叶层中存留有少量完好的种子(0 15±0.37个/m2); 树在原生林和次生林中都存留有少量完好的种子(分别为0.20±0.70个/m2和0.10±0.31个/m2)和少量萌发种子(分别为0.50±1.82个/m2和0.20±0 89个/m2);但在土壤中未发现有栲树的种子.绝大部分的种子存留在落叶层,而存留在0~2 cm和2~10 cm土层中的种子极少;④定量测定了发霉、虫蛀和脊椎动物捕食对2种壳斗科植物种子命运的影响,发现脊椎动物捕食是影响种子库的主要因子;虫蛀率虽增加种子的发霉率,但同时也减少脊椎动物捕食率;种子较大的栓皮栎种子的存活率低于种子较小的树种子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3.
1997年5月-1998年11月用近两年时间对漳州地区仓储物害虫和益虫开展调查。共采集标本1140份,经鉴定有仓储物害虫71种(隶属6目31科)益虫11种(隶属7目9科)。  相似文献   
134.
鄂西北地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过渡的重要地区, 亦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 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在鄂西北地区六期遥感数据基础上,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空间统计的方法, 研究了该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 对不同用地类型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 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格局的驱动因素和相关性, 计算了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1)1990—2015年鄂西北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较小, 土地综合动态度为0.06%, 土地类型斑块破碎化程度增加, 斑块形状趋于复杂。(2)研究区间鄂西北生态服务价值处于上升趋势,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具有相关性, 其中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性, 与蔓延度指数呈负相关性。(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是生态系统价值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局部空间相关性主要集中南部区域。研究结果为鄂西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5.
为科学准确的评价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需水状况, 对生态环境需水评价概念进行概括, 以“自然—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为研究角度, 建立1目标、4准则, 29指标的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需水评价体系, 将熵值理论引入层次分析法结合计算指标权重以消除主观经验对结果的影响, 以半干旱地区民勤县为例, 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地区2006—2015年的生态环境需水及其子系统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 ①对半干旱地区生态需水评价指数影响最大的是“水资源”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 缺水量、年平均水资源量、生态用水量占比、地均水资源量及人均水资源量为影响力最大指标。②近十年民勤县的生态环境需水处于“较差”转向“一般”的阶段, 与各子系统的协调度逐年变好, 说明该地生态治理取得了成效。该方法可应用于类似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需水评价, 为半干旱地区制定水资源调控战略及生态需水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6.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资料和ArcGIS, 利用2000—2016年云南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DVI与气温及降水之间的响应关系, 分析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类型对当地植被生态系统长势的潜在影响, 进行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2000—2016年NDVI整体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 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和东部的部分地区, 植被覆盖度减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城市密集地区和滇西北。NDVI和气温整体上呈正相关关系, 尤其以东北和东部地区较为明显, 负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滇西北高海拔地区; NDVI和降水的相关性小于气温。基于NDVI的植被生态系统表现为适应和中度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类型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89.16%, 主要分布于南部、东北部和东部地区; 表现为不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类型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中部城市密集地区、滇西北部分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表现为适应和中度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类型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9.29%, 主要分布于东部、东北部和南部部分区域, 不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和中部零星地区。  相似文献   
137.
铲齿象一新种在甘肃省党河地区下中新统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记述了甘肃省党河地区的铲齿象化石一新种———党河铲齿象 (Platybelodondangheen sis)。其主要特征是 :下颌联合和下门齿构成宽短的铲形 ;下门齿薄 ,由单层稀少的齿柱组成 ;具较大的p3 ,p4前窄后宽 ,前齿带和跟座较小 ,m1构造简单 ,齿冠较低 ,第一齿脊无前斜脊 ,前齿带和后跟座较小。它是欧亚大陆目前所知时代最早 (早中新世 )、构造最原始的一种铲齿象。  相似文献   
138.
始鼠化石在甘肃省党河地区上渐新统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正>始鼠科(Eomyidae)是一类已绝灭的小型的鼠类,在古近纪和新近纪时广布全北区,以北美(中始新世—晚中新世)和欧洲(早渐新世—晚上新世)发现的化石较丰富。过去在亚洲发现的始鼠化石极少。亚洲的第一个始鼠化石是1982年才发现的(郑绍华等,1982)。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亚洲陆续发现了一些始鼠化石,表明从中始新世到上新世时在亚洲已有始鼠生存过(Wang and Emry,1990;Qiu,1994,1996;Tomidaand Setoguchi,1994;Emry et  相似文献   
139.
罗布麻在陕西关中引种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全国10个省区的罗布麻地区类型164份,并对它们在陕西关中地区的适应性进行了10年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甘肃,青海等内陆大气干旱区的类型在陕西关中大都不适应,表现为保苗力差,萌发新苗少,不耐病,发育迟缓,光合能力弱,早凋枯等性状,易受自然淘汰。如引入新疆白麻62份,10年后仅存1份,引入新疆红麻30份,仅存4份;甘肃白麻10份,仅存1份;引入甘肃红麻10份,仅存2份;引入青海白麻4份,全部死亡消失。而陕西及陕西以东较湿润地区如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吉林,辽宁等地红麻都能适应陕西关中的环境条件,没有发生自然消失的现象。其中若干类型如山东红麻鲁18,江苏红麻苏4等较陕西本地和更健壮。罗布麻引入新地区适应与否和两地的气候条件有关,大气湿度最为关键。韧皮纤维的品质更受其制约。罗布麻在陕西生长的麻株纤维品质差,不能供纺织用。但陕西及陕西以东地区的红麻生长旺盛,繁殖力强,枝多,叶多,是优良的叶用类型。另外,1990-1999年曾将新疆白麻新39种植在陕西杨陵,该地块排水良好,通风透光,新39病害极轻微,10年仍然存活。分析两地生长环境差异及白麻表现的差异,进一步可说明田间湿度以及由湿度诱发的病害是关系白麻引种成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0.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张元明  曹同  潘伯荣 《生态学报》2002,22(7):1129-1134
苔藓植物一般生活在阴湿的地方,但也有不少种类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也有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影响苔藓植物分布的环境因子包括降水,pH值,CaCO3含量,植被盖度,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质地等,其中起沙,固沙和生态小环境的改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