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稻田氮肥施用量对黑肩绿盲蝽捕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lividipennis Reuter在不同含氮量稻株上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和低龄若虫的捕食能力、对褐飞虱卵的捕食功能反应以及褐飞虱蜜露和水稻伤流液对其捕食 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和若虫的捕食量均与寄主植物的含氮量呈显著 负相关。黑肩绿盲蝽在相同氮肥施用量的稻株上连续饲养2代后对褐飞虱卵的捕食能力没有改变 。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的功能反应呈Holling Ⅱ型方程,其参数瞬时发现率(a)和处置时间(Th)只与寄主含氮量有关,而与黑肩绿盲蝽种群和褐飞虱卵的来源无关。 在高氮量稻株上黑肩绿盲蝽种群对褐飞虱卵的瞬时发现率(a)下降导致了功能反应的减弱, 而在相同含氮量稻株上黑肩绿盲蝽种群之间的捕食功能没有明显差异。黑肩绿盲蝽成虫取食水 稻伤流液和褐飞虱蜜露时寿命明显延长,取食高氮稻株的褐飞虱分泌的蜜露对延长黑肩绿盲蝽 雌成虫寿命的作用最大。但是,在高氮稻株上褐飞虱蜜露显著降低黑肩绿盲蝽的捕食能力。这 些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自然控制作用的下降是稻田过量施用氮肥后褐飞虱种群增加的 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2.
长期施肥对东北黑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黑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及土壤全碳和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磷酸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特别是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显著增加了该3种土壤酶的活性,增幅分别为43.6%~113.2%、25.9%~79.5%、14.7%~134.4%(0~20 cm)和56.1%~127.2%、14.5%~113.8%、16.2%~207.2%(20~40 cm),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磷酸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均有所降低;长期施用氮肥对土壤脲酶、施用磷肥对土壤磷酸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长期施肥对土壤全C、全N含量及C/N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3.
不同前作对烤烟氮肥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合理选择烤烟轮作周期中的前作,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应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了玉溪市通海县四街镇不同前作对烤烟氮肥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以降低中部叶和下部叶的总糖含量,提高烟叶中的烟碱浓度,有协调糖碱比的作用;前作种类不同对烤烟的生长有影响,在不施氮时,烤烟总的生物量由低到高顺序依次为大麦(Hordeum vulgar)、洋葱(AUium cepa)、油菜(Pisum sativum)、甜脆豌豆(Brassica rtapus);前作种类、氮水平以及前作与氮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地影响烤烟氮肥利用率,也显著影响烤烟经济性状(上等烟比例、产量、产值);烤烟较好的前作为大麦和油菜.  相似文献   
114.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桂牧一号杂交象草对不同氮肥水平的响应.结果表明:3个追施氮肥处理株高、分蘖数、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处理;高氮追肥处理株高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中氮追肥处理分蘖数和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3个追施氮肥处理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年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追施氮肥有利于促进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高氮追肥处理的年净收入低于对照处理;中氮追肥处理为最佳经济施肥量,其年净收入显著高于对照处理.  相似文献   
115.
在成都平原通过 3a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覆盖 (地膜和麦秸 )旱作和施氮水平对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氮量为水稻季 15 0 kg/hm2 ,小麦季 12 0 kg/hm2 的条件下 ,覆盖旱作和传统淹水体系均能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再增加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大 ,但使氮盈余急剧增加。不施氮或低量施氮会造成作物产量的显著下降和土壤氮素亏缺。水稻覆膜旱作对稻麦轮作的系统生产力 (水稻 小麦 )没有显著影响 ;但水稻覆麦秸旱作条件下系统的生产力有降低的趋势 ,主要由于水稻覆麦秸旱作条件下 ,水稻产量下降 ,而麦秸覆盖在小麦季的后效作用不足以弥补水稻产量的下降程度。水稻、小麦的氮素吸收表现出与作物产量类似的规律。水稻季土壤很难累积无机氮 ,而且与施肥和覆盖旱作与否没有关系。小麦季土壤中积累了较多的无机氮 ,而且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6.
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黄绵土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肥利用率是确定推荐施氮量和施氮效果评价的关键参数.本文通过黄土高原黄绵土区持续34年(1981—201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氮肥当季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的影响及氮肥当季利用率与累积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 除试验起始年(1982)外,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油菜和胡麻3种作物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和累积利用率都有显著影响,其中小麦以氮磷钾配施(NPK)处理平均氮肥当季利用率最高,其次为氮磷配施(NP)处理,分别较单施氮肥(N)处理提高了77.7%和62.0%;油菜也以氮磷钾配施(NPK)处理平均氮肥当季利用率最高,其次为有机肥与氮磷钾配施(MNPK)处理,分别较单施氮肥处理提高了93.7%和65.6%.有机肥与氮肥配施(MN)处理氮肥当季利用率较单施氮肥(N)处理显著增加,而有机肥与氮磷配施(MNP)和氮磷钾配施(MNPK)处理氮肥当季利用率较相应氮磷配施(NP)和氮磷钾配施(NPK)处理明显降低.氮肥当季利用率与作物籽粒产量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累积利用率与作物籽粒产量的相关关系不明显.表明与氮肥累积利用率相比,当季利用率能较及时地反映特定土壤肥力、作物种类、品种和环境条件下的肥料利用率特征.  相似文献   
117.
以江西省泰和县退化红壤区18年生马尾松纯林(Ⅰ)、马尾松 枫香 木荷混交林(Ⅱ)、木荷纯林(Ⅲ)和枫香纯林(Ⅳ)4种人工林林分为对象,并以自然恢复的无林荒草地为对照(CK),研究其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SOC)、氮(SO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0~10 cm土层,各林分类型的土壤SOC、SON含量分别为354~1007 mg·kg-1和24~73 mg·kg-1,MBC、MBN含量分别为203~488 mg·kg-1和24~65 mg·kg-1,脲酶和天门冬酰胺酶活性分别为95~133 mg·kg-1·d-1和58~113 mg·kg-1·d-1.不同林分类型之间SOC、SON含量为Ⅳ>CK > Ⅲ>Ⅰ>Ⅱ,MBC、MBN含量为CK>Ⅳ>Ⅲ>Ⅰ>Ⅱ,天门冬酰胺酶活性为Ⅳ>CK>Ⅲ>Ⅱ>Ⅰ,差异显著,而脲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随着土层加深,SOC、SON、MBC、MBN、脲酶及天门冬酰胺酶活性下降.在0~20 cm土层,SOC、SON、MBC、MBN、全碳和全氮两两之间达极显著相关.天门冬酰胺酶活性与SOC、SON、MBC、MBN、TSN、全碳、全氮极显著相关;而脲酶活性与SON、MBCMBN、TSN、全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8.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激增背景下,灌溉和施肥成为保证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在陆面过程模型(LSM)中耦合灌溉和施肥方案对清晰把握陆-气相互作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回顾了灌溉和施肥(氮肥)在LSM参数化过程中的3个关键参量(方式、用量和时间)的表达方法,指出了当前受到灌溉和施肥关键参量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匮乏的影响,LSM中的灌溉和施肥方案与实际农业生产方式有所偏离,难以充分反映灌溉和施肥对粮食产量、生态环境和局部气候的影响。最后,提出了LSM中灌溉和施肥方案的未来优化方向:1)考虑作物间的水分需求差异,对灌溉阈值进行差异化设置,正确评估不同作物的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2)充分利用施肥灌溉的地面观测记录和日益丰富的区域格网数据,发展更加贴合实际农业操作的参数化方案,准确揭示灌溉和施肥的经济、生态和气候等效应;3)综合作物类型、物候阶段、土壤基础肥力等因素,发展施肥诊断方案作为模型的补充方案,提升模型在氮肥数据匮乏地区的应用性和模拟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9.
施氮肥缓解臭氧对小麦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扬麦16’为试材, 利用开放式空气臭氧(O3)浓度升高平台, 研究了增施氮(N)肥对O3对小麦光合作用和产量影响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 O3胁迫下灌浆期小麦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叶绿素a (Chl a)、叶绿素b (Chl b)、类胡萝卜素(Car)、总叶绿素含量(Chl t)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 降幅分别为28.95%、31.79%、23.17%、58.89%、68.64%、22.89%、60.31%和32.00%; 胞间CO2浓度(Ci)变化很小; 成熟期生物量和收获时产量也明显下降, 降幅分别为12.23%和12.63%; 而增施N肥可以增加小麦灌浆期的Pn、Chl a、Chl b、可溶性蛋白的含量, 进而增加小麦生物量和产量, 增幅分别为25.66%、83.05%、121.57%、30.33%、14.94%和10.67%, 而对CiGsTr、Car含量无明显影响。O3和N肥对小麦叶片的Pn、Chl t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因此, 在大气O3浓度升高条件下增施N肥对小麦O3损伤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20.
不同季节播种玉米的氮肥生产力和利用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云南省蒙自县对不同季节播种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播种玉米氮肥的利用率,吸收量,转移率和生产力存在差异。氮肥的利用率由冬玉米(64.7%)。春玉米(61.2%),夏玉米(49.6%)到秋玉米(41.4%)有降低的趋势,并且与氮肥吸收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9997)。花丝期营养器官的含氮量与氮在籽粒中的分配和收获指数紧密相关(分别为r=0.9714和r=0.9848),表明籽粒中累积的氮来源于花丝期前茎和叶中累积的氮,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各季播种玉米的施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