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7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50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目的:克隆大鼠Mettl9基因,并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为研究Mettl9基因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提取原代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总RNA,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Mettl9基因的cDNA,克隆至pGEM-T载体上并测序;再将该基因亚克隆至慢病毒载体pLenti6.3-MCS-IRES-EGFP,测序鉴定,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至293T细胞进行包装,感染U251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表达。结果:Mettl9 cDNA的RT-PCR扩增产物为954 bp的基因片段,连接到pGEM-T载体后测序结果向GenBank递交获得收录号HQ898855;构建的pLen-ti6.3-Mettl9-IRES-EGFP慢病毒载体在293T细胞完成包装,测得慢病毒滴度达1.825×108TU/mL;经感染U251细胞,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结论:成功克隆了SD大鼠Mettl9基因,构建了该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6.3-Mettl9-IRES-EGFP。  相似文献   
992.
过表达紫杉醇合成关键酶基因是提高红豆杉细胞紫杉醇产量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构建C-l3苯丙素侧链CoA-乙酰转移酶 (C-13 phenylpropanoid side chain CoA acetyltransferase,BAPT) 基因Bapt的表达载体p1303-SbaptN, 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中国红豆杉细胞,经潮霉素抗性筛选获得转基因细胞系.转基因细胞的PCR和Southern印迹分析结果表明,T-DNA及其包含的基因与宿主细胞染色体成功整合;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转基因细胞中报告基因GusA-mgfp5正常表达;QRT PCR结果显示,转基因细胞的Bapt mRNA表达量是未转化细胞的1.26 倍;HPLC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细胞的紫杉醇产量为37.4 μg/g,是未转化细胞的1.87倍. 本研究结果表明,过表达Bapt基因提高了中国红豆杉细胞的紫杉醇产量  相似文献   
993.
根据LTPs基因保守序列从海岛棉品种新海21中克隆两个脂质转移酶基因GbLTP1和GbLTP3。构建组成型表达载体pCAMBIA2301-GbLTP1和pCAMBIA2301-GbLTP3两个植物表达载体转化陆地棉。通过卡那霉素筛选、PCR和RT-PCR检测,获得转GbLTP1基因棉花和转GbLTP3基因棉花各两个株系。利用SPSS18.0分析转基因后代抗病性、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影响。结果显示,通过将GbLTP3与GbLTP1基因导入新疆陆地棉,棉花抗黄、枯萎病抗性和纤维品质相对于受体显著提高,特别是纤维长度和整齐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5)。外源基因GbLTP3与GbLTP1基因导入不会影响棉花农艺性状、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6例患者采用光动力联合氟康唑胶囊和克霉唑栓,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冷冻联合氟康唑胶囊和克霉唑栓。结果治疗组尖锐湿疣完全反应率92.4%,对照组尖锐湿疣完全反应率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8,P=0.026)。治疗组真菌感染治愈率97.0%,对照组真菌感染治愈率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3,P=0.029)。随访6个月,治疗组尖锐湿疣复发率7.5%,对照组复发率24.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6,P=0.013)。随访2个月后复查真菌,治疗组真菌复发率4.5%,对照组复发率16.0%,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9,P=0.037)。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抗真菌治疗尖锐湿疣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患者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95.
Gao KH  Ge Y  Zhang CH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796-1802
通过设置缺硫(S)处理,研究了镉(Cd)胁迫下水稻生长情况、幼苗Cd和非蛋白巯基含量以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Cd胁迫明显抑制了水稻生长,显著诱导了巯基物质[非蛋白巯基(NPT)、谷胱甘肽(GSH)、植物螯合肽(PC)]的合成,GST活性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缺S处理下,尽管水稻根部对Cd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转运都有所增加,但Cd胁迫程度并未明显增强,巯基物质含量明显降低,根部GST活性提高.表明巯基物质和GST在水稻抗Cd胁迫过程中互为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Cd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996.
考察了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G123厌氧发酵产蔗糖磷酸化酶下游的分离纯化工艺.收集的菌体经超声破碎得到粗酶液,通过硫酸铵沉淀、透析、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后获得了电泳纯的蔗糖磷酸化酶,酶活回收率为31.7%,酶的分子量约为55.7 kD,纯化后的蔗糖磷酸化酶比活为115.3 U/mg.该酶在中性及偏酸性(pH5.5-8.0)情况下,酶稳定性较好,较报道的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B-1149的pH稳定范围宽.同时该酶在37℃保存2 h,酶活几乎没有下降.利用获得的纯酶以氢醌和蔗糖为底物催化合成α-熊果苷,在23 U/mL的酶反应体系中,60%蔗糖、5%氢醌、pH7.5,37℃,反应12 h,氢醌转化率达到16.3%,α-熊果苷的产量为20g/L.  相似文献   
997.
王静  彭灿  张延 《生命科学》2011,(7):619-629
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ppGalNAc-T) 是催化N-乙酰氨基半乳糖(GalNAc)结合到蛋白质Ser或Thr上的糖基转移酶,是黏蛋白型O-糖基化修饰的起始糖基转移酶。ppGalNAc-T是一个酶家族,表达产物均为Ⅱ型膜蛋白。虽然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但各成员具有独特的底物特异性和动力学特征。因此,ppGalNAc-T的底物作用机制是O-糖基化研究领域中的关键课题。近年来,通过利用定点突变及晶体结构解析技术,ppGalNAc-T中与底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氨基酸残基以及由这些残基所形成的对底物结合起关键作用的空间构象逐渐被揭示,为了解ppGalNAc-T酶家族的底物作用机制及其蛋白结构与催化活性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糖基转移酶超家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基转移酶在糖基化反应中发挥作用,能够催化活性糖基从糖基供体转移到糖基受体,并形成糖苷键。生物体中存在着数量庞大的糖基转移酶类,形成超基因家族。本文概述了目前糖基转移酶的鉴定方法、划分归类以及与该基因家族有关的系统进化问题,并对高等植物基因组中该家族的进化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99.
王静  浦铜良 《西北植物学报》2011,31(8):1637-1643
以甘肃省河西走廊临泽县境内荒漠地区2种生态型芦苇为主要研究材料,研究了在添加多氨基芳香族化合物(Mr856,PAAC)条件下,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处理及处理时间对沙芦和水芦离体叶绿体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以探究PAAC对高温强光条件下离体叶绿体可能的保护机理。结果表明:(1)外源PAAC对水芦和沙芦离体叶绿体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因环境光照强度、温度和处理时间的不同而异;(2)光照强度对离体叶绿体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与温度有关,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光照水平为1 000μmol.m-2.s-1下,沙芦叶绿素相对含量在不同温度下均高于水芦;(3)外源PAAC可明显减缓高温强光胁迫下水芦叶绿素相对含量的降低趋势,尤其对强光胁迫下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的效应更明显。研究结果说明,PAAC可能作为沙芦叶片中具独特分子结构特征的相容性溶质,可减缓高温强光下离体叶绿体叶绿素的降解,对离体叶绿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植物花青素苷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青素苷的合成过程是生物学上研究得较为清楚的代谢通路之一,但其最后阶段的分子机制即花青素苷从细胞质被转运至中央液泡的过程却仍不清晰。最近研究者们刚刚开始对类黄酮化合物的转运过程进行动态的描绘,迄今共提出了4种花青素苷转运模型,发现了4类与花青素苷转运过程相关的转运蛋白:谷胱甘肽转移酶、多药耐药抗性相关蛋白、多药和有毒化合物排出家族和同源于哺乳动物的胆红素易位酶同族体,并对这4种转运体及相关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尽管已经提出了不同的花青素苷转运模型,但仍然缺乏对不同物种不同类型花青素苷向液泡转运及在液泡中沉积的细胞学和亚细胞学研究。根据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开展基因序列分析、基因表达分析、亚细胞定位和互补试验等,探求转运蛋白的功能及其作用位置,更好地解析植物体内花青素苷的转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