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2篇
  免费   320篇
  国内免费   1867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269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6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61.
郑云普  徐明  王建书  王贺新 《生态学报》2016,36(6):1526-1538
未来全球变暖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不仅可能改变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态,更重要的是还关系到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然而,目前有关农作物对全球变暖响应和适应性机理的研究还很少见,尤其是缺少通过农田原位增温实验探讨作物叶片形态结构及其气体交换过程对增温的响应和适应性机理的研究。利用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的实验增温平台,研究了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华北平原重要农作物玉米叶片的形态、结构特征(解剖及亚显微结构)以及气体交换参数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增温分别使玉米叶片的宽度和厚度减少了4%(P=0.017)和10%(P0.001)。然而,实验增温却导致叶绿体长度和宽度显著增加46%(P0.001)和50%(P0.001),从而使叶绿体的剖面面积显著增加了141%(P0.001)。另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增温分别增加了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52%(P=0.019)、气孔导度163%(P=0.001)以及蒸腾速率81%(P=0.017);同时,实验增温使玉米叶片的暗呼吸速率显著降低了24%(P=0.006),但却并没有对细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研究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暖不仅会直接改变玉米叶片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同时还可能对玉米叶片的功能(例如光合和呼吸等关键生理生化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2.
在芦芽山地区采集3个不同海拔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在传统去趋势的基础上,采用"signal-free"方法对拟合曲线进行修正,避免了中等频率的气候信息引起的拟合偏差,最终建立3个不同海拔树轮宽度标准年表(STD)。同时以10a为界对上述年表进行滤波处理,得到3个低频年表。年表特征值表明,随着海拔升高,年轮平均轮宽变窄,敏感性和高频信息增强,低频信息减弱,这可能与逐渐恶劣的生境有关。中、低海拔年表的低频信息更一致,中、高海拔的高频信息更接近,而高、低海拔无论是标准年表还是高频、低频年表相似性均较差。树轮气候响应分析显示,低海拔STD年表与5月最低温负相关最为显著,STD和低频年表均与5、6月份土壤温度显著负相关,说明生境暖干,树木主要受生长季的干旱胁迫;中海拔STD年表与当年5月最高温正相关最为显著,STD和低频年表与土壤温度相关均不显著,说明生境逐渐变得冷湿,生长季的低温成为树木生长的限制因子;高海拔STD年表与气象要素相关不显著,低频年表与当年4月土壤温度正相关,说明高海拔最为冷湿,并有季节性冻土分布,生长季的土壤低温成为树木生长的限制因子。因此,全球变暖的趋势将更有利于高海拔树木的生长,而低海拔树木的干旱胁迫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963.
农牧交错带县域农牧系统对气候波动的响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乃平  王兴  杨新国  吴旭东  陈林  米楠 《生态学报》2016,36(13):3969-3977
农牧系统过程对气候波动的响应机制既是建立农牧耦合系统的主要科学问题又是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以盐池县1954—2013年气候和农牧系统过程为例,运用变异系数、逐步回归方法和经验模态分解法,分析了气候、农业、牧业系统12个指标的波动周期、振幅和方差贡献率,据此研究了它们之间的波动关系。结果表明:1)农牧系统受气候影响具有较大波动性。波动由强到弱依次为气候、农业、牧业,呈逐级传递的特性。三者的高频波动分量的方差贡献率依次减小,而中低频波动分量的方差依次增大。2)近60年农牧系统过程主要受经济系统驱动发生趋势性变化,同时受气候的驱动发生波动。农业在突变前受气候影响较大而突变后明显减小;同样牧业在突变前受农业影响大,突变后也明显减小。经济对农牧系统过程的影响逐渐增强。它在提高和稳定粮食总产量同时导致家畜数量特别是羊只总数的剧增,使得牧业波动加剧。3)农牧系统的波动差异、相互关联以及对气候的响应的分析表明,农牧耦合系统具有减少内部要素波动性的功能。因此,依据生态和经济规律设计具有健全正负反馈机制的农牧耦合系统是实现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64.
配偶选择是性选择研究核心问题之一。雌性通过选择高质量的雄性配偶获得直接利益,如资源、营养和保护等,也可以通过获得高质量雄性提高后代的适合度。配偶选择研究对于研究性选择机制和进化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配偶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配偶选择的因素及雌性"听众效应"中雄性-雄性竞争方面。鸣唱对配偶选择的影响和雄性"听众效应"中雌性-雌性竞争的研究对于探索鸟类配偶选择中信号交流、调整的方式及选择策略均具有重要意义。以灰文鸟为对象,研究了雄性鸣唱对雌性配偶选择的影响及雄性"听众效应"对雌性灰文鸟同性竞争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实验一利用双向选择装置,以配偶鸣唱(求偶鸣唱或非求偶鸣唱)和非配偶鸣唱(求偶鸣唱或非求偶鸣唱)对雌鸟进行刺激,观察雌鸟对两端鸣唱的偏爱状况。实验二主要观察雌鸟之间在无听众、听众为熟悉的雄性和听众为配偶条件下的竞争行为。结果表明,雌性灰文鸟大多偏爱配偶鸣唱,相对于配偶的非求偶鸣唱更偏爱非配偶的求偶鸣唱。求偶鸣唱比非求偶鸣唱更具有吸引力,求偶鸣唱更能刺激雌性灰文鸟配偶选择的积极性,这种积极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但雌鸟可以通过选择更高质量的雄性配偶获益。在配偶雄性作为听众条件下雌鸟攻击行为最高,显著高于熟悉雄性为听众的条件下,并且两者都显著高于无听众条件下雌鸟的攻击行为。雌性灰文鸟会基于不同"听众"而对雌-雌竞争行为做出适当调整。上述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鸟类的性选择行为机制具有重要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965.
根际效应对大豆田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峰  毛之夏  徐济责  常亮  吴东辉 《生态学报》2016,36(16):5256-5262
根际作为重要的环境界面是植物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场所,关于根际效应的研究已成为土壤生态学的新兴热点领域,然而有关大豆根际效应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在三江平原选择连续耕作15a的大豆田,对大豆根际区与非根际区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根际区土壤线虫总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om)显著高于非根际区,根际区的物种数(S)、物种丰富度指数(SR)显著低于非根际区。说明大豆根际效应增加土壤线虫的丰度,但降低了线虫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大豆根际区植物寄生线虫(PP)、食真菌线虫(FF)和食细菌线虫(BF)数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区,而PP类群的比例在根际区却显著低于非根际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食微线虫(FF和BF)类群在大豆根际区的比例增加更显著。食真菌与食细菌线虫数量比值(F/B)指示大豆根际区细菌生物量相对高于真菌生物量。研究结果丰富了农田土壤线虫多样性的研究内容,并为我国东北大豆田线虫病害的防治及定制相应的农业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6.
中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布格局及其适生区气候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学原理,研究中国榛属植物分布规律,评价适生区气候,分析气候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并根据适生气候的相似性,探讨榛属植物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国内榛属植物纬度分布范围在24°31'N~51°42'N,经度分布范围在85°55'E~132°12'E,主要分布区从东北—华北山区、秦岭和甘肃南部及河南—华中—西南呈斜带状分布,分布种数在华中地区达到最多;垂直分布自东至西随经度降低海拔逐渐升高,纬度对各种质分布海拔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年均气温和冷温是影响榛属植物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榛属植物分布种数与各气候因子间的回归方程为:Y=11.883-0.051X1+0.131X2-0.003X4-0.004X5-0.001X6+0.051X8,根据分布区气候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榛属植物分为3类:平榛和毛榛为一类,川榛、华榛、刺榛、绒苞榛和滇榛为一类,维西榛为一类。  相似文献   
967.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地区房地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商品住房价格总体呈现上涨态势,城镇家庭住房私有化率持续提高。研究利用1997-2014年的年度数据,对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收入和住房资产等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由于房价上涨导致的住房资产增加对城镇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江苏城镇居民的住房资产缺乏财富效应。只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稳定商品住房价格,化解消费后顾之忧,加快消费金融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968.
本文报道了人白细胞干扰素两种不同制剂对44例慢性乙肝近,远期抗病毒效应的对比观察结果,其中Ⅰ组23例,Ⅱ组21例,Ⅰ组剂量为1×10~6u/次,im每周3次,共四周后改为1×10~6u/次,每周2次,共6周,总计10周为一疗程,Ⅱ组6×10~4u/次im,每周3次,6个月一个疗程,治毕近期效应在HBeAg,HBcAg,DNA-P及HBV-DNA阴转率及总有效率方面,Ⅰ组分别为52.1%,30%,0%,7.1%及52.1%;Ⅱ组分别为72.2%,50%,60%,28.5%及68.3%。治后进行半年以上追踪观察,Ⅰ组20例,Ⅱ组21例,远期效应,在HBeAg,HBcAg,DNAP,HBV-DNA,阴转率及总有效率方面,Ⅰ组分别为40%,33.3%,66.6%,33.3%及40%;Ⅱ组分别为70%,66.6%,80%,60%及71.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近、远期HBV复制指标阴转率及总有效率均无显著差异(HBeAg除外),Ⅰ组抗病毒效应并不优于Ⅱ组。扼要讨论两组疗效相近的因素,认为Ⅰ组适当调整剂量及疗程有可能提高疗效,并讨论了治程中肝功能改变的意义,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副反应,是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969.
新疆野核桃生态气候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概况新疆野核桃(Juglans regia)分布在天山山脉西部伊什格力克山北麓江嘎克萨依的峡谷之中(霍城县大西沟也有少量分布),即北纬43°19′—23′,东经82°15′—17′。现存野核桃自然分布面积约44.67ha,计3100余株。垂直分布在海拔1250—1550m之间的峡谷两侧,与天山苹果、山杏、野山楂等组成落叶阔叶野果林群落。据研究鉴定,新疆野核桃与栽培核桃  相似文献   
970.
阻断动物冠脉引起的局部急性心肌梗塞,根据其缺血程度,可区分为三个不同区带:缺血中心区、非缺血区和血流量介于两者间的缺血边缘区。该区的各种代谢性指标和电活动变化均轻于缺血中心区,其细胞损伤是可逆的。及时增加该区血供,促使其向正常方向转化,可缩小梗塞范围,减少死亡率。现已证实,阻断冠脉半小时后逐渐升高的血液粘度,可减少冠脉侧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