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51.
近20年来张掖绿洲农田与草地斑块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IS技术分析了1985-2006年张掖绿洲农田和草地的斑块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985-2006年,农田以未变斑块和延展斑块为优势斑块类型,草地的优势斑块则为未变斑块和收缩斑块.农田和草地斑块动态格局的共同点是:未变斑块平均斑块面积都最大,分别为214.64和149.50 hm2;斑块数量和斑块类型形状指数较小,在景观上聚集程度较高,呈集中连片分布.新生斑块的斑块类型形状指数最低,分别为23.88和15.58,在景观上呈聚集分布.农田和草地斑块动态格局的不同点是:农田景观以小斑块在原来斑块基础上的延展为主,草地景观则以原生斑块的收缩为主.从斑块的来源和去向看,近20年来张掖绿洲农田、草地和戈壁(基底)斑块间存在强烈的相互转化,人口增长、水资源约束、经济发展能力和气候变化等是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2.
摘要:【目的】认识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影响及其与土壤理化属性的联系。【方法】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绿洲农田20年单施化肥(N 300 kg/hm2、P2O5 150 kg/hm2与K2O 60 kg/hm2)与化肥配施秸秆(同量的N与P肥配施5.4 t秸秆)对土壤剖面(0-300 cm)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放线菌与α-变形菌为土壤表层(0-20 cm)的优势类群。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放线菌相对丰度减少,而变形菌,特别是γ-变形菌与β-变形菌相对丰度增加,逐渐成为深层(20-300 cm)土壤中的优势类群。长期施肥对整个土壤剖面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均有显著影响,并且明显提高了0-40 cm土层中氨氧化古菌的相对丰度。此外,农田管理模式如灌溉可能是氨氧化细菌在土壤垂直剖面的重要驱动因素。统计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对表层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而有机碳含量则是影响深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最重要因子。【结论】长期施肥改变了土壤剖面碳源与氮源的可利用量,导致了施肥处理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特别在剖面深层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3.
民勤绿洲土壤盐分组成与光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明  齐文文 《生态学杂志》2013,(10):2620-2626
基于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民勤绿洲土壤的可溶盐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阴离子以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为主,阳离子以钙离子和镁离子比重较大;民勤表层土壤中硫酸盐矿物居多,硫酸根离子易与阳离子结合形成硫酸盐化合物,而且硫酸根离子与钙、镁离子的相关系数达0.918、0.933,说明土壤中硫酸根离子与钙离子、镁离子是主要的结合方式。采用线性方程拟合土壤浸提液电导率和土壤全盐量的关系,精度较高。通过表层土壤的光谱测量和光谱特征分析,发现反射率一阶微分和反射率对数一阶微分两种变换形式与土壤全盐量的相关性最强。利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以反射率对数一阶微分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效果最佳,预测方程的决定系数达到0.789。  相似文献   
154.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尾闾绿洲土壤盐渍化动态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娟  王玉刚  唐立松 《生态学杂志》2013,32(10):2614-2619
针对干旱区尾闾绿洲土壤盐渍化严重发生的现状,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基于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平原尾闾绿洲农区0~20 cm耕作层土壤盐渍化特征,利用空间概率模型预测了其今后的发生状态。结果表明:经过长时间的土地利用,土壤盐渍化程度有所加剧;通过空间概率模型χ~2检验,1982—2005年的转移概率模拟值与实际值可靠性要高于1982—1999年的转移概率。模型模拟结果显示,2010年以后到达稳定状态,人工景观的面积增加,自然景观的面积减少,其中轻盐化耕地面积减少,中盐化和重盐化耕地面积增加,在长时间范围内,土壤盐渍化依旧是制约研究区绿洲耕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5.
植物物候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气候条件的累积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综合影响.通过收集1974-2007年民勤荒漠区典型草本植物马蔺的物候观测数据以及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同步观测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马蔺的物候特征及其对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马蔺的平均生长季长度约为201.7 d,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大致表现为每10a延长0.8d,但随着年份的变化并不显著(P>0.1).(2)除开花期的开始时间出现明显的延后外(P<0.1),马蔺其它物候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均表现为轻微的延后趋势,且随着年份的变化不显著(P>0.1).马蔺各个物候期的持续时间不同年份差异较大,其中萌动期、开花期和果熟期的持续时间随着年份出现减少的趋势,而展叶期和黄枯期的持续时间随着年份则出现增加的趋势,但其变化均不显著(P>0.1).(3)马蔺整个生长季的延长可能受气温和降水的综合作用,其物候期的开始时间对物候期开始之前3周到3个月之间的积温有着显著的响应(P<0.01),而对于长时间尺度的积温则响应不显著(P>0.1);其部分物候期的开始时间对于中短时间尺度的累积降雨有着较显著的响应(P<0.1),但是对于长时间尺度的累积降雨则所有物候期都响应较弱(P>0.1).(4)马蔺的物候期特征除了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之外,可能还与其自身的水分利用机制有关,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到该地区典型荒漠草本植物的物候特征.  相似文献   
156.
干旱区典型绿洲城市发展与水资源潜力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富强  唐宏  杨德刚  武广洋 《生态学报》2013,33(18):5883-5892
基于1995-2010年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构建了城市发展与水资源潜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及二者的协调度模型,以探讨乌鲁木齐城市发展及水资源潜力的变化与二者的协调关系。结论如下:(1)乌鲁木齐市的城市发展综合水平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是乌鲁木齐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社会进步和空间扩张对城市综合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2)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变化波动性较强,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受水资源本底条件变化的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则促进水资源潜力的提升。(3)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系统的协调度先升后降,呈倒U字型变化,总体二者的协调发展度不高,城市发展系统和水资源系统的矛盾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157.
为探究不同灌木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变化规律,揭示荒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以民勤荒漠区4种主要灌木梭梭、沙拐枣、唐古特白刺、柠条锦鸡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荒漠植物在生长季内叶片的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沙拐枣、柠条锦鸡儿叶片C含量显著高于唐古特白刺、梭梭(P<0.05),且唐古特白刺显著高于梭梭,沙拐枣与柠条锦鸡儿差异不显著;唐古特白刺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叶片;唐古特白刺叶片P含量最高,并显著高于柠条锦鸡儿,但两者均与梭梭和沙拐枣差异不显著。(2)4种荒漠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各指标在生长季节内的变异系数表现为:P(28.34%)>C∶P(24.70%)>N∶P(19.07%)>N(17.49%)>C∶N(16.89%)>C(2.91%)。(3)C含量与N、P含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除沙拐枣,其他叶片N含量与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种荒漠植物叶片N∶P值的变化主要由P含量变化决定。(4)植物叶片C、N、C∶N、C∶P和N∶P含量的变异主要受植物种类影响,植物叶片P含量的变异主要受生长季节影响。研究发现,民勤荒漠4种灌木植物叶片C、N、P含量及C∶N、C∶P和N∶P在生长季内因物种而不同,它们在生长季内变异系数在植物种之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8.
毛金龙  李亚哲 《昆虫学报》1998,41(2):169-170
This paper deals with a new species of Nephus Mulsant (Scymnini, Coccinellidae) from Minqin County,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The type specimens are deposited in th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59.
以野外实际调查资料以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结合研究区1986年和2000年的TM影像数据,分析了石羊河流域中游凉州区和下游民勤绿洲近20a来的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两个绿洲的耕地面积都呈增加趋势,且民勤绿洲耕地增加速度更为显著;在空间上新增耕地主要集中在荒漠和绿洲的交错地带,耕地的增加凉州区以沙地作为主要来源,而民勤则以牺牲林草地为代价.(2)从耕地变化驱动力来看,人口增加是直接动因,同时农业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耕地面积的扩大提供了前提条件;此外,耕地面积的变化在凉州区与地表水量关系密切;而在民勤则与大风、沙尘暴天气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绿洲内的降水、蒸发等气象因素有显著关系.充分表明石羊河流域中游绿洲经济的繁荣发展以下游民勤绿洲的急剧衰退为代价.  相似文献   
160.
张新焕  杨德刚  刘云同 《生态学报》2009,29(11):6068-6076
利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2000~2006年新疆渭干河流域种植业系统的可持续性与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种植业系统的能值总投入逐年上升,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与可更新自然资源能是种植业系统主要的能值投入类型,地均能值投入在上、中、下游呈递增趋势;(2)种植业系统的能值总产出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地均能值产出在上、中、下游依次增加,棉花是中游与下游重要的能值产出作物,玉米、小麦是上游主要的能值产出作物;(3)中游种植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较高,近年来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上游与下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偏低,并且表现为连续下降的趋势,形成上、下游可持续发展指数偏低的本质原因差别较大;(4)种植业系统对可更新自然资源能的变化响应较弱,对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变化的响应最为明显;下游种植业系统在环境改善或恶化的情景下响应最为敏感,上游种植业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