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1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47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密蒙花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性能.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密蒙花黄酮类化合物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和对羟自由基诱发卵磷脂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最佳提取工艺即以60%乙醇为提取剂、提取物料比为1∶30、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3h,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6.72%.结论:试验结果表明提取工艺合理,总黄酮提取率高,密蒙花总黄酮提取液具有很好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992.
通过研究接种量、激素配比、糖浓度、培养基种类对巫山淫羊藿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及其愈伤组织黄酮类含量的影响,建立了巫山淫羊藿细胞悬浮培养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巫山淫羊藿愈伤组织细胞悬浮培养在B5基本培养基中并附加1.0 mg·L-12,4-D和0.2 mg· L-1BA,蔗糖浓度40 g·L-1,接种量每30 mL为鲜重2 ...  相似文献   
993.
猫儿屎导管分子穿孔板新类型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扫描电镜(SEM)对木通科(Lardizabalaceae)猫儿屎属(Decaisnea Hook.f. & Thoms.)植物猫儿屎[Decaisnea insignis (Griff.) Hook.f.et Thoms.]茎的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观察,以期为该属的系统演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猫儿屎的导管分子具有多个穿孔板,端壁穿孔板除了梯状以外,还有梯-网、梯-网-单、梯-单混合穿孔板等类型;侧壁穿孔板包括梯状、网状、梯-网混合状穿孔板;穿孔板上纹孔膜的残余有丝状、网状和片状.同时对导管分子的长度、宽度及端壁倾斜度等特征进行统计,并讨论了木通科各类群的穿孔板特征.  相似文献   
994.
米亚罗林区不同森林恢复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川西不同森林恢复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2008年11月对米亚罗林区的次生红桦林、人工云杉林和次生冷杉林的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15234个,隶属于3门9纲10目97科144个类群.线虫纲个体数占总体的71.85%,弹尾目占13.16%,蜱螨目占9.49%,其他类群占0.36%.3种森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和个体密度大小顺序均为次生红桦林>次生冷杉林>人工云杉林;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次生红桦林>次生冷杉林=人工云杉林;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为次生红桦林>次生冷杉林>人工云杉林;Pielou均匀性指数为人工云杉林>次生红桦林>次生冷杉林;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次生冷杉林>次生红桦林=人工云杉林.不同群落间的个体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相似性系数表明人工云杉林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天然次生林有较大差异.红桦林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的表聚性程度低于云杉林和冷杉林.研究表明,次生红桦林比人工云杉林和次生冷杉林能更有效地提高土壤动物多样性,促进地下生态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95.
植物花青素苷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青素苷的合成过程是生物学上研究得较为清楚的代谢通路之一,但其最后阶段的分子机制即花青素苷从细胞质被转运至中央液泡的过程却仍不清晰。最近研究者们刚刚开始对类黄酮化合物的转运过程进行动态的描绘,迄今共提出了4种花青素苷转运模型,发现了4类与花青素苷转运过程相关的转运蛋白:谷胱甘肽转移酶、多药耐药抗性相关蛋白、多药和有毒化合物排出家族和同源于哺乳动物的胆红素易位酶同族体,并对这4种转运体及相关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尽管已经提出了不同的花青素苷转运模型,但仍然缺乏对不同物种不同类型花青素苷向液泡转运及在液泡中沉积的细胞学和亚细胞学研究。根据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开展基因序列分析、基因表达分析、亚细胞定位和互补试验等,探求转运蛋白的功能及其作用位置,更好地解析植物体内花青素苷的转运机制。  相似文献   
996.
为探究梅花纤维发育对枝条形态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和过氧化氢—醋酸解离法,选取直枝形与垂枝形梅花4个品种一年生枝条,分基部、中部、梢部对枝条重力方向上下侧次生木质部进行解离观察。结果表明:直枝形梅花枝条基部下侧纤维显著长于上侧,垂枝形枝条基部上侧纤维显著长于下侧,中部、梢部无显著差异;4个品种枝条基部中部梢部纤维直径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枝条纤维不均匀发育影响梅花枝条形态。  相似文献   
997.
设施巨峰葡萄二次果果实品质及芳香化合物组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设施栽培下巨峰葡萄二次果果实品质及芳香化合物组分,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及气相-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芳香化合物含量,研究其果实品质及芳香物质相对含量与露地巨峰葡萄的差异。结果显示:(1)巨峰葡萄二次果较露地巨峰葡萄果实的单粒重、纵径、横径分别减少了8.23%、11.74%、10.63%,果实总糖含量提高了8.59%,可滴定酸含量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果肉Vc含量(1.47mg·kg-1)显著低于露地果实(2.00mg·kg-1),果皮原花青素含量(24.40mg·g-1)是露地果实的3.37倍,果实色泽较露地果实显著加深。(2)巨峰二次果中醛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为53.55%;露地巨峰中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为61.36%;乙酸乙酯在露地巨峰(51.00%)和二次果(33.65%)中的相对含量均较高,说明二者均具有明显的草莓香味;但巨峰二次果中相对含量最高的芳香化合物是2-己烯醛(41.14%),且显著高于露地果实中的相对含量(16.31%)。研究表明,巨峰二次果的总糖含量显著高于露地栽培巨峰,但二次果的果粒小;由于葡萄果实中的2-己烯醛对其芳香化合物的组分构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改变了葡萄的果实风味,因此设施栽培下巨峰葡萄二次果果实在风味上与露地栽培果实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98.
为了探讨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栗苞挥发物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找出对栗园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具有引诱作用的行为活性物质,采用顶空捕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对北京地区桃蛀螟寄主植物板栗的4个主要栽培品种(怀黄、怀九、燕红和实生)幼果期(对应桃蛀螟成虫盛发期)和成熟期的栗苞挥发物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4个板栗品种的栗苞在幼果期共捕集到10种化合物,其中,4个品种均释放的化合物共有5种,分别为α-蒎烯、莰烯、β-侧柏烯、β-蒎烯和(反)-2丁烯酸-2-亚甲基环丙基-2-基酯;柏木脑和3-蒈烯为燕红板栗品种所特有,D-苎烯为怀九、燕红和实生板栗所特有,罗勒烯和法尼醇为怀黄和怀九板栗所特有。另外,成熟期所释放的挥发物种类和数量均较幼果期明显减少。研究结果说明:1)不同生长发育期的板栗栗苞释放的挥发物不同;2)不同板栗品种间既有共同释放的共性化合物,也有品种特异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珊瑚树vibsane型二萜类化合物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为研发新型天然植物类抗肿瘤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噻唑蓝比色法及苔盼蓝染色计数法观察珊瑚树vibsane类二萜类化合物对不同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利用Apo-ONE Homogeneous Caspase-3/7试剂盒检测vibsane二萜类化合物1#对HepG2细胞内Caspase-3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活性筛选发现vibsane型二萜类化合物1#显著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构效分析表明化合物C11位连接侧链的基团修饰影响其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此外,HepG2细胞对1#化合物最敏感,1#化合物抑制其增殖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机制研究显示1#化合物诱导HepG2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具有时间和剂量效应;同时,较高浓度1#化合物(5-10μmol/L)引起HepG2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并剂量依赖性诱导细胞内Caspase3/7激活。结论:珊瑚树vibsane型二萜类化合物能够明显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其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Dear Editor,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carotenoids in plants go beyond their traditional roles as accessory light-har- vesting pigments, natural colorants, and quenchers of tri- plet chlorophyll and singlet oxygen (102). Recent studies have indeed emphasized the functional role of molecules derived from carotenoids as phytohormones (Ruyter-Spira et al., 20β) or messengers in stress signaling pathways (Havaux, 2014). In particular, chemical quenching of 102 by carotenoids within the photosystems involves oxidation of the carotenoid molecules, generating a variety of oxi- dized products (Ramel et al., 2012). β-Cyclocitral, a volatile C7 derivative of β-carotene, is one such molecule produced during high light stress, which was found to induce chan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102-responsive genes (Ramel et al., 2012). Moreover, the β-cyclocitral-dependent gene repro- gramming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tolerance of the plants to photooxidative stress. These effects appeared to be specific to β-cyclocitral since they were not observed with β-ionone, a C9-oxidized derivative of ~-carotene, which was not able to induce or repress the expression of 1O2 gene markers. Based on those results, it was pro- posed that β-cyclocitral is a plastid messenger involved in the chloroplast-to-nucleus 1O2 signaling pathway lead- ing to acclimation to high light stress (Ramel et al., 2012). However, in vitro 102 oxidation of β-carotene is known to produce other volatile compounds besides β-cyclocitral and IB-ionone, such as dihydroactinidiolide (dhA, Figure 1A) and a-ionene (Ramel et al., 2012). The dhA molecule is a lac- tone (cyclic ester) resulting from the secondary oxidation of β-ionone through the intermediate 5,6-epoxy-β-ionone (Havaux, 2014). Both dhA and o-ionene were detected in plant leaves and fruits (e.g. Del Mar Caja et al., 2009; Ramel et al., 2012). Interestingly, dhA, but not o-ionene, was reported to accumulate in Arabidopsis leaves under hiclh liclht st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