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8篇
  免费   758篇
  国内免费   3426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332篇
  2022年   347篇
  2021年   327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302篇
  2018年   260篇
  2017年   265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316篇
  2014年   393篇
  2013年   383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430篇
  2010年   401篇
  2009年   394篇
  2008年   550篇
  2007年   331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257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3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介绍了近年来转基因植物中RNA介导的抗性特征和解释这种抗性机制的两种模型,一种是阈值模型,一种是质量模型,并对这两种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2.
马尾松是我国南部地区主要用材、产脂和荒山造林树种, 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分析马尾松适生的气候特征, 为马尾松林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626个分布点和19个气候数据, 利用MaxEnt模型模拟马尾松在重庆的地理分布并检测其气候主导因子及其适宜值。马尾松最适宜(分布值为p≥0.5)分布的地区是在南岸、大渡口、巴南、江北、云阳、渝北的东部和南部、北碚的东南部、沙坪坝的东北部、九龙坡的东部和南部、石柱的北部、江津的东北部、綦江的东北部、万盛的中西部、南川的中南部、涪陵的西部和北部、长寿的中南部和东部、丰都的中部和西北部、忠县的东部和南部、万州的中部和东北部、开州的中部和西南部以及武隆局部地区等。分布值0.50>p≥0.25的区域是以上高分布值区域的向外扩展。同时, 渝东南部分区县西南方向也进入该分布值。最暖月份最高温度、最暖季度平均温度和全年平均温度对马尾松的分布影响较大, 其中最暖月份最高温度的适宜值为大于32.8℃, 最适值为大于34.2℃; 最暖季度平均温度的适宜值为大于26.8℃, 最适值为28.2℃; 全年平均温度的适宜值为大于16.8℃, 最适值为大于18.5℃。该结果反映出马尾松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 并揭示马尾松在重庆分布上所需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993.
盐城滨海滩涂湿地存在较大范围的围垦, 围垦后农田的利用方式与鸟类群落的关系研究对土地的科学管理和鸟类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 在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中路港区域面积为600 hm2的典型农田生境设置了4条鸟类调查样带, 总面积26.3 hm2, 逐月对不同作物期的鸟类群落及生境利用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农田栖息的鸟类种数共70种, 隶属11目33科, 优势种有豆雁(Anser fabalis)、灰鹤(Grus grus)等。中路港农田在一年中的两种不同作物时期吸引到的鸟类种数基本相同, 但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两种时期吸引的水鸟的数量均大于林鸟数量。采用MOSAIC PLOT模型分析鸟类对农田的利用方式, 鸟类在油菜期对农田的利用方式主要为觅食, 主要种类为豆雁、灰鹤等, 在水稻期, 则为觅食、栖息, 主要种类为鸻鹬类。从栖息地管理的角度看, 农田土地的利用类型和食物的丰富程度对鸟类的选择有重要影响作用, 在农田不同作物期保留一定的谷物或降低人类干扰程度, 有利于提高鸟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超高压处理对蓝莓酚类物质的生物可获得率以及抗氧化性的影响。方法:在不同压力下对蓝莓果实进行不同时间的超高压处理。分析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蓝莓中酚类物质的含量。通过测定1,1 二苯基 2 三硝基苯肼(DPPH)和2,2 联氮 双 3 乙基苯并噻唑啉 6 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超高压处理后蓝莓的抗氧化能力变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电喷雾串联四级杆质谱分析鉴定蓝莓中主要酚类物质及其含量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压力与处理时间下,超高压处理均能提高蓝莓总酚、总黄酮和总花色苷的生物可获得率,其中在500MPa下处理5min效果最佳。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蓝莓抗氧化性,在500 MPa处理5 min的蓝莓抗氧化能力最强。超高压前后共鉴定出9种酚类物质,其中7种为花色苷及其衍生物、2种类黄酮物质,这些物质中除了矮牵牛素外,其余物质在超高压处理后生物可获得率均显著增加。结论:超高压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蓝莓中总酚、总黄酮及花色苷等酚类物质的生物可获得率,增强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提高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995.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 经济发达区生境斑块日益破碎化,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构建生态网络是有效连接生境斑块和保护物种栖息地的重要手段。以江苏省为例, 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识别重要生态源地,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连接生态源地, 并选取整体连通性指数(IIC)量化生态源地斑块和生态廊道的重要性, 最后提出江苏省生态网络优化建议, 为江苏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核心区斑块主要用地类型为大型水体、湿地和林地, 主要包括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等大型湖泊、东部沿海地区的湿地以及江苏西南部的林地斑块; (2)由于江苏省耕地面积广阔, 因此耕地在生态网络中有较大比例; (3)水域、林地、湿地也是生态廊道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减小水体对动物迁徙的阻碍作用, 可以在水域周边人工造林, 为动物迁徙提供暂栖地; (4)生态廊道构成中, 建设用地占比15.44%, 这是近年来江苏省快速城镇化和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6.
胡杨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光合作用及其光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第三纪孑遗植物, 在个体的不同发育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异形叶, 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耐盐性, 是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的主要建群种,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内蒙古额济纳旗胡杨林自然保护区胡杨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地调查观测, 分析了胡杨幼苗期、幼树期和成熟期叶片的形态变化规律及其性状特征, 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胡杨幼苗期、幼树期和成熟期不同形态叶片的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 并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其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 (1)在胡杨生长发育过程中, 其叶片形态性状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随着胡杨树龄的增长, 其叶片的长/宽比值、比叶面积和叶片厚度逐渐减小, 而叶干物质含量、叶面积和叶干重数据增大。(2)胡杨成熟期阔卵圆形叶具有较高光合活性, 通过提高Pnmax以增强光能利用率, 使其在干旱荒漠区高温、强光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与光合速率; 幼树期条形叶具有较宽的光能利用区间, 能够在弱光环境下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 幼苗期条形叶具有较低的α与相对较高的LCP、LSP及Pnmax, 主要归因于其较高的比叶面积, 高效光捕获面积使其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 上述结果是胡杨在不同光环境下形成的适应性反应和生理生态机制。(3)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适于胡杨不同形态叶片光合生理参数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997.
以23.78±0.09g的南方鲇为实验对象,以Cr2O3作为测定饲料消化率的指示物,以大豆蛋白分别替代0%、13%、26%、39%、52%和6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6种等氮(粗蛋白48%)、等能(总能20KJ/g)的饲料,用于探讨饲料中大豆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对南方鲇消化率及摄食率的影响。实验在27.5±0.02℃水温条件下进行6周,溶氧维持在5mg/L以上,光制为14L∶10D。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比例的鱼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南方鲇的消化率及摄食率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其中南方鲇对于物质、蛋白质、脂肪和能量的消化率随着大豆蛋白替代率的提高而逐步下降,当替代量为65%时,其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而南方鲇的摄食率均随着饲料中大豆粉添加量的升高而升高,当大豆蛋白替代鱼粉蛋白超过39%时,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通过分析认为,消化率是限制南方鲇利用大豆粉的重要因素,而摄食率不是影响其利用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8.
试验共进行3年(1964-1966),供试品种为山东红麻鲁1。1964年3月10日至6月26日分14期播:1965上2月28日至9月30日分9期播种;1966年2月28日至4月30日8期播种。试验结果看出,罗布麻在陕西关中平原,春,夏,秋三季播种皆可同苗。但播种过早,不但出苗率低,而且幼苗阶段(4对真叶前)经历日数长达50-70d风险较大,幼苗易于死亡;若播种迟,土温较高,播后出苗快,幼苗生长也快,但生长期较短,生长势不如适时播种者;播期延至8-9月份,虽能出苗,但生长明显较差,且保苗不易,9月播种甚至不能越冬。根据出苗率,出苗速度,保苗率与植株生长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在陕西关中平原地区以平均气温12℃-16℃左右,时间经为3月下旬到4月上旬,即清明节前后是罗布麻最适宜的播种时期。  相似文献   
999.
1000.
罗布麻在陕西关中引种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全国10个省区的罗布麻地区类型164份,并对它们在陕西关中地区的适应性进行了10年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甘肃,青海等内陆大气干旱区的类型在陕西关中大都不适应,表现为保苗力差,萌发新苗少,不耐病,发育迟缓,光合能力弱,早凋枯等性状,易受自然淘汰。如引入新疆白麻62份,10年后仅存1份,引入新疆红麻30份,仅存4份;甘肃白麻10份,仅存1份;引入甘肃红麻10份,仅存2份;引入青海白麻4份,全部死亡消失。而陕西及陕西以东较湿润地区如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吉林,辽宁等地红麻都能适应陕西关中的环境条件,没有发生自然消失的现象。其中若干类型如山东红麻鲁18,江苏红麻苏4等较陕西本地和更健壮。罗布麻引入新地区适应与否和两地的气候条件有关,大气湿度最为关键。韧皮纤维的品质更受其制约。罗布麻在陕西生长的麻株纤维品质差,不能供纺织用。但陕西及陕西以东地区的红麻生长旺盛,繁殖力强,枝多,叶多,是优良的叶用类型。另外,1990-1999年曾将新疆白麻新39种植在陕西杨陵,该地块排水良好,通风透光,新39病害极轻微,10年仍然存活。分析两地生长环境差异及白麻表现的差异,进一步可说明田间湿度以及由湿度诱发的病害是关系白麻引种成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