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记述了短角平腹小蜂属Mesocomys Cameron(膜翅目,旋小蜂科)4新种:枯叶蛾短角平腹小蜂M.trabalae sp.nov.,短柄短角平腹小蜂M.breviscapis sp.nov.,落叶松短角平腹小蜂M.superansi sp.nov.,中华短角平腹小蜂M.sinensis sp.nov..它们均寄牛于我国重要的食叶害虫的卵.是重要的灭敌昆虫.同时,编制了我国矩角平腹小蜂属种的枪索表.  相似文献   
52.
你有没有听说过:一种植物离不开它的寄生虫,失去了虫的寄生,植物就将无法传粉和结实,永远消失在地球上。你有没有听说过:全由这种植物哺育的昆虫,似乎非常懂得“知恩图报:大部分的雌虫专为这一种植物传粉效力,而它自己却怀着满腹的虫卵死去。本文就向你介绍这样一对动、植物——薜荔榕小蜂与薜荔,它们恰则皆旺,分则皆亡”的共生关系,以及这一发现的历程。  相似文献   
53.
桉树枝瘿姬小蜂雄虫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图文简要记述了桉树枝瘿姬小蜂雄虫的形态特征.这是该虫雄蜂在中国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4.
垂叶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与生境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叶榕(Ficusbenjamina)是一种世界上广泛栽培的绿化树种,但是关于其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的研究国内外很少涉及。我们根据植被覆盖度和干扰程度差异在西双版纳州勐仑镇选择了3块不同的样地,采集垂叶榕隐头果180个,统计其中的榕小蜂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榕小蜂13种,隶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中的8个属,其中Eupristinakoningsbergeri为传粉榕小蜂,其余12种为非传粉小蜂;3个样地中的小蜂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植被覆盖度高、干扰小的样地内小蜂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样地;非传粉小蜂在产卵时更倾向于选择植被覆盖度高、干扰相对小的生境,且非传粉小蜂的存在对传粉榕小蜂的繁殖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5.
榕与榕小蜂的专性共生系统为人们提供了研究生物协同进化规律和进化历史的完美范例,已成为国际上研究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的一个热点。这也给仅根据外部形态等传统方法进行的榕属经典分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为了进一步研究榕属的系统与进化,介绍了该属分类学研究的历史、主要分类系统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榕属分类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6.
中国榕小蜂触角感受器形态特征及进化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体系是协同进化、专性传粉的经典系统,每种榕树上一般还生活有种类丰富、数目众多的非传粉榕小蜂。在选择压力下,榕小蜂为在榕果内生存产生了明显的适应性形态。触角感受器是昆虫通讯系统的单元,其形态是反映生态和进化适应性的最佳特征之一。本文旨在对中国部分传粉和非传粉榕小蜂的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多样性和进化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对来源于海南和云南15种榕树上24种榕小蜂54个型的触角感受器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基于现有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对传粉榕小蜂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性状演化分析,并对榕小蜂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进化适应性分析。【结果】榕小蜂触角感受器普遍存在雌雄二型现象。雌蜂触角感受器种类有毛状、锥状、板状、刺状、钟形、腔锥状和栓锥状等,数目丰富,并且进果产卵的传粉雌蜂和果外产卵的非传粉雌蜂之间、进果产卵的传粉雌蜂和进果产卵的非传粉雌蜂之间在形态上存在差异。传粉雄蜂和不具有雄性多型现象的非传粉雄蜂触角感受器极为退化,具有雄性多型的非传粉雄蜂触角感受器形态在种内不具有显著差异。性状演化分析表明进化路径相当复杂,可能存在多次独立进化过程。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类型与其进化适应性相关。【结论】榕小蜂触角感受器类型多样,形态变化丰富,并为适应榕果内的生存而产生了进化适应性特点。雌蜂和雄蜂在榕果内受到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压力,行使不同的生态功能,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性形态。不同的适应性形态可能与雌蜂不同的产卵行为、雄蜂不同的交配策略具有一定联系。该文是首次对中国榕小蜂触角感受器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榕小蜂的形态特征、进化路线、行为策略和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57.
大多数榕小蜂的雄蜂终生都在密闭的榕果中生活,榕果间果内空腔的大小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限制对小蜂的活动。已有研究表明榕果的大小会影响果内榕小蜂雄蜂的打斗行为,那么这种差异是否会影响雄蜂的果内爬行行为? 雄蜂是否会产生适应性的形态特征?针对这些问题,在2008年6月到2009年10月期间,我们在野外采集榕果,并带回实验室中, 对榕果内生活的延腹小蜂属Philotrypesis 5种雄蜂的果内爬行行为和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Philotrypesis spp.雄蜂后足的跗节形态特征的不同,其后足可分成2种形态型--Ⅰ型:后足跗节基部两节的突出部分排列紧密, 后足中跗节不发达; Ⅱ型:后足跗节基部两节的突出部分排列疏松,二者之间有较宽的分隔,后足中跗节发达。GLM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榕树上生活的Philotrypesis雄蜂前足腿节长宽比存在极显著差异(F8, 81=94.86, P<0.001)。在大果中生活的Philotrypesis雄蜂都具有较细长的前足腿节,在小果中生活的Philotrypesis雄蜂除了M7#c-ben外,都具有较粗壮的前足腿节。当雄蜂在榕果内寻偶时,主要依靠粗壮的前足或灵活的后足在果内爬行。结果提示, 榕果空腔大小可能限制了Philotrypesis雄蜂果内爬行行为, 进而影响了雄蜂足形态的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福建省泉州市榕属植物在园林绿地中应用情况的调查,总结了该属植物较高的应用价值,并分析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提出合理利用及管养对策。  相似文献   
59.
报道由伊朗设拉子大学农学院采集饲出的与林木害虫有关的7属8种寄生蜂,它们均属膜翅目小蜂总科、跳小蜂科,扬与林木介壳虫有关的Anagyrus pseudococci,Cheilonerrus ceroplasits,Dusmetia fascipennis,Homalotylus ephippium,与草蛉有关的Isodromus atriventris,Isodrmus collimaculatu  相似文献   
60.
中国截胫小蜂族四新种记述(膜翅目:小蜂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截胫小蜂族Haltichellini隶属小蜂科Chalcididae,截胫小蜂亚科Haltichellinae.它以前翅缘脉与前缘相毗连,后缘脉常多少发达等特征易与本亚科另一族驼胸小蜂族Hybothoracini相区别。全世界约有20余属,均为寄生性种类。我国已知6属:凹头小蜂属Antrocephalus Kirby,洼头小蜂属Kriechbaumerella Dalla Torre,截胫小蜂属Haltichella Spinola,霍克小蜂属Hockeria Walker,日霍小蜂属Nipponohockeric Habu和膨胸小蜂属Uga Girault.其中日霍小蜂属在中国为首次记录;膨胸小蜂属在中国仅知中华膨胸小蜂Uga sinensis Kerrich 1种。本文记述日霍小蜂属和膨胸小蜂属各2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