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记述了西藏昌都地区葡萄绵蜡蚧Pulvinaria vitis (Linnaeus)的重要寄生蜂多孔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annasor Guerrieri & Noyes,该种为中国新记录种。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榕属植物及其传粉昆虫榕小蜂是自然界协同进化的经典模型,榕果内雌花资源如何分配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为验证季节变化对榕树-榕小蜂互利共生系统生长与繁殖的影响,该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的聚果榕(Ficus racemosa)为材料,分析了季节变化对榕果大小、自然进蜂量以及榕树-榕小蜂繁殖的影响,并利用人工控制性放蜂实验和模型拟合,探讨榕果最适进蜂量及不同季节进蜂量对雌花资源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对榕果直径有显著影响,雨季的榕果直径显著小于干热季和雾凉季;不同季节的自然进蜂量也有显著差别,苞片口对调节进蜂数量有重要作用;季节对榕树-榕小蜂繁殖分配也有影响,雾凉季产生的种子数量和榕小蜂数量均最多;同时人工控制实验和二次抛物线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母代雌蜂数量与种子及榕小蜂后代数量均呈抛物线关系,雌蜂数量过多或过少都对榕树-榕小蜂的繁殖不利,自然进蜂量与拟合的最优进蜂量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说明榕果进化出了适应西双版纳地区季节变化的繁殖策略。  相似文献   
13.
佩妃延腹榕小蜂是一种与鸡嗉子传粉榕小蜂同步寄生于接收期榕果的非传粉专性寄生蜂。为探索佩妃延腹榕小蜂寄主定位机制,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雌蜂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形态。结果显示:佩妃延腹榕小蜂雌蜂触角呈膝状,长775.50μm±38.39μm,由柄节、梗节和11个鞭小节组成的鞭节构成。触角上共发现5种感器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多孔板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型乳突状感器。其中,刺形感器Ⅰ和多孔板形感器是其主要感器,前者集中分布于鞭节的第4~第8鞭小节,后者分布于第4~第11鞭小节。结合触角感器的形态、分布和佩妃延腹榕小蜂的产卵行为,对各触角感器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记述采自新疆的爱丽缨小蜂属ErythmelusEnock2新种,温泉爱丽缨小蜂Erythmelus(Erythmelus)wenquanensis sp.nov.,短索爱丽缨小蜂Erythmelus(Erythmelus)brevifuniculatus sp.nov.,中国1新纪录种,盲蝽爱丽缨小蜂Erythmelus(Erythmelus)lygivorus Viggianiet Jesu,提供了新疆爱丽缨小蜂属5个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虫研究室和福建农林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温泉爱丽缨小蜂,新种Erythmelus(Erythmelus)wenquanensis sp.nov.(图1~4)正模♀,新疆温泉县,2001-07-16,胡红英采。副模:2♀♀,来源同正模;1♀,和硕县,2001-08-07,胡红英采;5♀♀,和静县,2001-08-09,胡红英采;2♀♀,托里县,2007-07-29,张铁钢采;1♀,塔城,2007-07-30,张晶晶采;1♀,托里县,2007-07-29,何茜采;1♂,和丰县,2007-08-01,徐建华采。分布:新疆(和硕县、和静县、塔城、和丰县、托里县、温泉县)。新种外部形态特征与E.goochiEnock很相似,主要区别是:新种的第6索节略短于第4、5索节之和;棒节短于柄节至第4索节长度之和;前翅缘毛明显长于翅宽。词源:新种以模式产地命名。短索爱丽缨小蜂,新种Erythmelus(Erythmelus)brevifuniculatussp.nov.(图5~8)正模♀,新疆精河县,2001-07-15,胡红英采。副模:1♀,1♂,来源同正模;6♀♀,4♂♂,乌鲁木齐市,2001-08-22,胡红英采;1♀,新源县,1997-08-07,马德英采;2♀♀,2♂♂,新源县,2001-07-16,胡红英采;1♀,奎屯市,2001-07-17,胡红英采;2♀♀,石河子市,2001-07-12,胡红英采;2♀♀,乌鲁木齐市郊,2001-07-22,孙涛采;1♀,和硕县,2001-08-07,胡红英采;1♀,阿克苏市,2001-06-18,吴卫采;2♀♀,托里县,2007-07-29,徐建华采;1♀,额敏县,2007-07-29,张铁钢采;1♀,额敏县,2007-07-30,何茜采。分布:新疆(阿克苏市、和硕县、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奎屯市、精河县、托里县、额敏县、温泉县、新源县)。新种与本属中的任何种都有明显的差异,与另1新种温泉爱丽缨小蜂Erythmelus(Erythmelus)wenquanensis sp.nov.较相似,区别之处:中胸盾片端部淡黄褐色;第4索节等长于第6索节的一半;前翅缘毛长于翅宽的2倍;前翅的长宽比值大于5;雄性外生殖器的长度等长于后足胫节。词源:新种种名brevifuniculatus为组合词,由拉丁词brevi-(意为"短的")和funiculus(意为"索节")组成,指新种索节粗短。盲蝽爱丽缨小蜂Erythmelus(Erythmelus)lygivorus VigganisetJesu中国新纪录(图9~11)研究标本:1♀,新疆托里县,2007-07-29,张铁钢采;1♀,额敏县,2007-07-29,徐建华采。分布:新疆(托里县、额敏县);法国,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根尖压片法对菩提树(Ficus religiosa Linn.)和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f.)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30,核型类型均为1B,核型公式分别为菩提树2n=2x=30=24m(2SAT)+6sm,小叶榕2n=2x=30=28m(2SAT)+2sm.比较发现,两种植物的核型相似,亲缘关系相近,二者中小叶榕的不对称系数较小(58.16%),为较原始的类型.两者的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小叶榕气生根气体交换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 f.)气生根的气体交换特征。结果表明气生根具有呼吸、蒸腾作用和空气吸湿作用。影响气生根呼吸作用的因素为年龄>空气温度>光强>相对湿度;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为年龄>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光照。年龄小的气生根的呼吸和蒸腾作用较强,年龄大的尤其是木质化程度较高的气生根的呼吸作用较小,水分的释放(蒸腾作用)转变为水分的吸收(吸湿作用)。年龄小的气生根的CO2交换率与温度呈线性关系,温度越高,CO2交换率越大,呼吸越强;H2O交换率与相对湿度呈线性关系,相对湿度越大,H2O交换率越小,蒸腾越弱;年龄大的成熟气生根的H2O交换率与空气相对湿度呈线性关系,相对湿度越大,H2O交换率越小,蒸腾越小。  相似文献   
17.
对于印度胶榕这种特殊类的材料制片,在取材、抽气和染色等过程中,常出现抽气不净和染色不均匀及乳汁脱不掉等问题,影响观察效果。从操作程序上进行了改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于特殊植物材料制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育自上海桃树上1种盾蚧中的斑翅跳小蜂属1新种:上海斑翅跳小蜂Epitetracnemus shanghaiensis sp.nov..文中给出了新种的形态特征图和该属分种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王仲敏  胡好远  牛黎明  黄大卫 《生态学报》2010,30(14):3858-3864
传粉榕小蜂和榕树的互利共生是传粉昆虫与植物间协同进化的典范。在榕果(榕树的隐头状花序)内,还生活着多种非传粉榕小蜂。这些生活在密闭榕果内由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榕小蜂组成的群落对研究群落生态学有很大价值。然而,对生存在单一榕树的榕果内的所有榕小蜂的种群动态了解很少,特别是缺少相对长期的连续数据。通过野外近3a观察和采样,研究了垂叶榕榕小蜂群落结构和榕小蜂的种群动态。共记录榕小蜂16种;各种榕小蜂根据发生规律可分为常见种和偶见种,Eupristina koningsbergeri,Philotrypesis sp.1,Philotrypesis sp.4,Philotrypesis sp.5,Sycoscapter sp.1,Walkerella benjamini,Walkerella sp.1,Sycophila sp.2,Sycobia sp.2为常见种;Sycobia sp.1,Acophila sp.1,Sycophila sp.1,Ormyrus sp.1等为偶见种。每种榕小蜂在单果上的数量随季节呈波动变化,季节对榕小蜂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无显著影响。除了传粉榕小蜂外,Sycoscapter sp.1也是优势种类之一。传粉榕小蜂的数量与非传粉榕小蜂总数间呈显著负相关。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几乎都呈负相关,而与Walkerella sp.1在数量上呈显著正相关。Sycobia sp.2与Sycophila sp.2在同一瘿中出现,数量上呈显著正相关。但其它非传粉榕小蜂种类在数量上的相关性较为复杂,可能是造成各种榕小蜂数量波动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20.
爱玉子花序挥发物成分以及对其传粉小蜂的吸引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友铃  吴文珊 《生态学报》2010,30(8):2212-2219
利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GC-MS分析,研究接受期以及传粉或产卵5d后爱玉子(Ficus awkeotsang)雌、雄隐头花序挥发物成分。研究结果表明:爱玉子隐头花序挥发物的组成成分复杂,种类繁多,主要成分是对传粉小蜂具有显著吸引作用的芳樟醇。组成雌、雄花序的接受期挥发物信号的化合物种类与数量不同,但两者之间的共有化合物却占花序挥发物总量的70%以上,且接受期雌、雄花序挥发物组成比例相似,小蜂无法通过花序挥发物信号的差异,区别雌、雄花序,从而支持"榕树雌、雄花序接受期挥发物存在相互模拟现象"的假说。爱玉子传粉(或产卵)前后花序挥发物信号发生变化,表现在花序在传粉(或产卵)后,一些挥发性化合物在榕果中消失或相对含量减少(如芳樟醇),有些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增加(如苯甲酸甲酯),并出现新的化合物(如2-乙基己醇);在化合物组成上,萜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下降,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相对含量上升。嗅觉仪实验表明爱玉子接受期雌、雄花序挥发物对其传粉榕小蜂有极显著的吸引作用,而传粉(或产卵)5d后的雌、雄花序挥发物对传粉榕小蜂有显著的趋避作用。传粉小蜂对雌、雄接受期花序挥发物的选择没有偏向性。榕果通过挥发物的释放量和成分的改变反映出花发育与被授粉(被产卵)状况,传粉小蜂通过接收榕果发出的化学信息,判断选择适合的寄主。研究对于爱玉子的高产栽培以及植物与昆虫专性共生化学生态学机制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