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1篇
  免费   303篇
  国内免费   67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N-烷基化的间氨基苯酚(MAP)产物作为重要的有机原料和医药中间体,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学工业、农药、医药、印染等行业。间氨基苯酚的应用依赖于氮上的烷基化反应,芳胺的N-烷基化反应在在医药、染料、石油化工等许多领域也具有广泛应用,合成方法众多。本文主要介绍了间氨基苯酚的合成方法和其N-烷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2.
由天津赛昂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承担研发和运营工作的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世界上首先开发了完整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工业化生产技术,取得了相关发明专利,并成功地利用该专利技术建立了世界上首个间充质干细胞库。目前,该中心已成功储存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近5000份,  相似文献   
993.
994.
文章选择两种特征不同的微囊藻——产毒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无毒的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分别以不同的接种比例(1﹕2、1﹕1和2﹕1)与产土臭素(Geosmin)的柔细束丝藻(Aphanizomenon gracile)混合培养,以探索种间相互作用对藻类生长和束丝藻土臭素合成与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共培养条件下,两种微囊藻均抑制了柔细束丝藻的生长,而柔细束丝藻却促进了两种微囊藻的生长。惠氏微囊藻促进了柔细束丝藻土臭素的释放(接种比例为1﹕1时,束丝藻胞外土臭素的细胞份额达到269.43 fg/cell),仅在生长早期与生长受到抑制阶段促进了土臭素的合成;铜绿微囊藻在共培养早期促进了束丝藻土臭素的合成,但共培养却抑制了土臭素的释放,而且在共培养的中后期已检测不到土臭素。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水体中束丝藻与微囊藻的季节演替过程中,微囊藻在与束丝藻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微囊藻对束丝藻的竞争压力促使后者合成异味物质,随着束丝藻的消亡可能伴随大量异味物质的释放,增加异味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95.
为研究西藏羊卓雍错Yamdrok Lake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探索寄生虫与西藏高原环境和独特的鱼类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肠道寄生蠕虫为对象,于2020年7月对180尾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 [雌性120尾,雄性60尾,全长22.20—49.20 cm,平均全长(36.76±4.18) cm,体重77.3—896.7 g,平均体重(425.92±148.27) g]进行了剖检,对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群落生态进行了分析。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由5个物种构成,分别为聂氏似短节绦虫Parabreviscolex niepin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eudyptulae、束首线虫未定种Streptocara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和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新棘吻虫未定种、聂氏似短节绦虫、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和束首线虫未定种。平均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聂氏似短节绦虫、新棘吻虫未定种、束首线虫未定种、异肉吸虫未定种和对盲囊线虫。群落的Marga...  相似文献   
996.
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电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对小麦条锈菌寄主胞间菌丝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有两种类型,即具隔膜菌丝和无隔膜菌丝。在胞间菌丝中,多核现象极为普遍。常规染色和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胞间菌丝的细胞壁由四层组成,隔膜由三层构成,细胞壁的内层与隔膜的外层相连,细胞壁和隔膜中含有蛋白质和多糖物质。隔膜的发育可分三个阶段,即隔膜突的形成,隔膜壁的延伸和隔膜孔结构的形成。本研究中还观察到胞间菌丝间的融合现象。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的一些特征显然不同于其它锈菌。  相似文献   
997.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斜角肌间臂丛阻滞影响心率变异性的危险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接受肩关节开放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其中实验组患者给与超声引导下斜角肌间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斜角肌间臂丛神经阻滞,统计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分析阻滞前后心率变异指标、SpO2、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水平;同时研究危险因素与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斜角肌间臂丛阻滞影响心率变异性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危险因素与性别、平均年龄、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合并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和饮酒史无关(P>0.05),镇痛维持时间较短、运动恢复时间较长、阻断节数较少的斜角肌间臂丛阻滞患者更易表现出心率变异性(P<0.05)。阻滞后,实验组LF、HF、LF/HF、RMSSD、SDNN和PNN50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阻滞后SpO2、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无差异(P>0.05)。影响心率变异性危险因素的多因素为镇痛维持时间(OR=6.224,P=0.001<0.05)、运动恢复时间(OR=9.556,P=0.002<0.05)、阻断节数(OR=7.591,P=0.001<0.05)。结论:斜角肌间臂丛阻滞出现心率变异性与镇痛维持时间、运动恢复时间、阻断节数有关。  相似文献   
998.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内镜下单侧入路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术(LE-ULBD)与传统椎板间开窗技术椎管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疗效及对JOA评分、ODI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4月收治的80例DLSS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间开窗椎管减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LE-ULBD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腰痛和下肢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Oswestry评分、上下方邻近节段ROM。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t=3.249;t=3.240;t=16.690,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2.296;t=2.071;t=2.531;t=2.117,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t=3.119;t=2.231;t=3.065;t=2.457,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上下方邻近节段ROM低于对照组(t=5.372;t=6.076,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椎板间开窗椎管减压,LE-ULBD治疗DLSS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保留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加快术后腰腿痛缓解及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9.
有机卤呼吸细菌(organohalide-respiring bacteria, OHRB)在氯代烯烃污染地下水的原位生物修复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提高其丰度及活性对氯代烯烃的完全去除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环境中,有机卤呼吸细菌往往与多种微生物共存,微生物种间代谢互作现象十分普遍,有机污染物的完全无害化往往需要通过微生物菌群的协同代谢作用来实现。因此,本文围绕微生物种间代谢互作进行综述,对目前获得的脱氯微生物菌种资源及脱氯机理进行了回顾,重点阐述了专性OHRB、非专性OHRB和非OHRB的种间代谢互作行为及机制,并提出以种间代谢互作为指导进行合成微生物群落的构建来有效提高氯代烯烃厌氧生物降解效率,为实现环境氯代烯烃类有机污染物的快速、彻底无害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00.
姜杰  冯旗  贺鹏宸  彭兆丰 《微生物学通报》2023,50(10):4694-4704
微生物胞内产生的电子转移到其他电子受体而获得能量的过程称为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其中,另一微生物作为电子受体时发生的电子传递称为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根据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机制,可分间接种间电子传递和种间直接电子传递。由于种间直接电子传递不需要其他物质介导,因此较间接种间电子传递效率更高、能量利用更高。本文系统阐述了微生物进行胞外电子传递的机理及应用,重点分析了种间直接电子传递机理,并概述种间直接电子传递应用领域,为寻找更多电连接的微生物群落以及应用微生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