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1篇
  免费   547篇
  国内免费   185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6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调节特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龚诗涵  肖洋  方瑜  郑华  肖燚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2016,36(22):7472-7478
径流调节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之一,包含着大气、水分、植被和土壤等生物物理过程,其变化将直接影响区域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状况,是区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器。在区域尺度上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特征,对于科学认识和合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数据为基础,探讨地表径流与降水,径流系数与植被的关系,建立径流系数与植被的回归方程,分析全国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调节特征。结果表明:(1)各森林类型地表径流与降水相关性显著,其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为37%—76%。此外,径流系数与植被也显著相关,其对径流系数的解释能力为27%—47%。(2)基于植被覆盖数据,通过植被与径流系数回归方程估算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地表径流调节特征。全国各森林生态系统径流调节能力存在差异,强弱顺序为: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992.
植被重建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鹏  赵洋  黄磊  胡宜刚  韩旭 《生态学报》2016,36(9):2715-2723
植被重建是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恢复的关键措施,深入了解植被建设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于合理选择适宜于矿区生态恢复的人工植被和加速矿区土壤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重建和恢复对浅层(0—20 cm)土壤酶活性(包括3种氧化还原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脱氢酶,4种水解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未进行植被建设的新排土场裸地,植被重建显著改善了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建植18a后土壤酶活性可恢复到天然植被区的65%—76%,水解酶恢复速率(平均为86.9%)快于氧化还原酶(平均为42.7%),其中土壤磷酸酶恢复速率最快(平均为天然植被区的154.7%),其次为蔗糖酶(74.3%)、纤维素酶(59.9%)、脲酶(58.5%)、过氧化氢酶(52.1%)和脱氢酶(38.1%),多酚氧化酶恢复最慢(为37.8%)。植被恢复进程中,建植10a期土壤酶活性年均恢复速率最快(平均为6.0%/a),15a变缓(4.8%/a),18a迅速降低(3.2%/a)。同时植被配置类型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主要理化因子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上述结果反映了植被重建能显著改善矿区排土场的土壤酶活性,植被恢复进程中水解酶恢复速率快于氧化还原酶,恢复初期快于后期,但土壤酶活性的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3.
以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片为研究案例,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GIS技术,结合具体的植被类型和功能区划,分析了2000年到2010年间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长势趋势的变化。结果发现:(1)11年来各植被类型,尤其是以骆驼刺、芦苇、芨芨草为主的天然草地植被表现出了较好的长势和增长的趋势;(2)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存在退化的植被类型,表明自然保护区基本实现了保护目的;(3)退化的植被位于实验区的布隆吉村、桥子村和双塔村,面积为1319 hm2,占比为0.31%。由此可见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片植被保护成效明显。将植被长势趋势分析同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植被类型相结合,希望有助于识别保护要点,以便为植被保护成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下丘脑室旁核(pareventricular,PVN)注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及其受体拮抗剂Exendin(9-39)后胃组织核组蛋白2(NUCB2)/nesfatin-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生理盐水组,四种不同剂量GLP-1组(0.003 nmol/10μL,0.03 nmol/10μL,0.3 nmol/10μL,3 nmol/10μL),30 nmol Exendin(9-39)+3 nmol GLP-1(E+G)组,每组8只。PVN区埋置套管并按每组要求分别经套管给予GLP-1及Exendin(9-39)等药物。给药2小时后处死大鼠并取胃组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胃组织NUCB2 m RNA表达。另外生理盐水组,3 nmo L GLP-1组及E+G组每组分别随机取6只大鼠的部分胃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胃粘膜NUCB2/nesfatin-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发现3 nmo L GLP-1组大鼠胃组织NUCB2 m RNA表达量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组大鼠胃组织NUCB2 m RNA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 nmo L GLP-1组胃粘膜NUCB2/nesfatin-1蛋白表达与生理盐水组、E+G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理盐水组大鼠胃粘膜NUCB2/nesfatin-1蛋白表达与E+G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VN注射GLP-1能够促进胃组织NUCB2/nesfatin-1的表达,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GLP-1受体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995.
为研究皮下注射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菌毛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mannose sensitive hemagglutinin,PA-MSHA)注射液后局部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情况,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皮下注射PA-MSHA和生理盐水,在注射后6、12、24、48及72h取注射局部组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后观察病理形态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检测IL-17、TNF-α和TLR4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小鼠皮下注射PA-MSHA后,在给药部位引起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急性炎症;局部炎症灶中IL-17、TNF-α和TLR4表达在注射后6h升高,24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低,至72h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3种炎症因子的表达与炎症反应程度相平行。结果表明,皮下注射PA-MSHA能引起局部组织急性炎症反应,且能改变局部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湿疹、正常皮肤中p53、Cox-2蛋白的表达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蕈样肉芽肿、20例湿疹及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p53、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蕈样肉芽肿表皮中及真皮中p53、Cox-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湿疹及正常皮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期蕈样肉芽肿表皮、真皮中p53、Cox-2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Cox-2在蕈样肉芽肿和湿疹、正常皮肤的表达有显著差异,提示p53和Cox-2的表达异常在蕈样肉芽肿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p53、Cox-2可能作为鉴别诊断MF、皮肤炎症性疾病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利用菌根恢复植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kuj.  J 张凯 《生态学进展》1989,6(4):281-284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