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中国森林生物量固碳潜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迎春  高显连  付超  于贵瑞  刘兆英 《生态学报》2019,39(11):4002-4010
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植被碳库和碳汇,森林固碳被认为是各国抵减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通过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也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但是,由于森林固碳本身的复杂性,未来通过森林固碳能够抵消多少工业碳排放往往并不清楚。如何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森林的固碳潜力,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通过能够公开获得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分起源(人工林和天然林)、36个树种、5个林龄组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森林蓄积量年增长量模型,并以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期为起点,估算了基线情景(造林、管理、干扰、气候、采伐等条件不变)下2001—2200年前中国森林生物量变化和中国森林生物量固碳潜力。结果认为,天然林蓄积量年增长量一般低于人工林;多数天然林树种的蓄积量增长过程符合理论上认为的中间高、前后低的逻辑斯蒂曲线形式,即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年增长量高,幼龄林和过熟林年增长量低;人工林蓄积量增长过程多为前期高、后期低的形式,即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年增长量高,成熟林和过熟林年增长量低。基线情景下中国森林碳容量为12.82 Pg C,其中人工林为6.6 Pg C,天然林为6.2 Pg C;相对于2001年碳储量来说,到2200年中国森林生物量固碳潜力为6.52 Pg C。综合已有研究认为,中国森林生物量固碳潜力为6.52—13.57 Pg C。本研究可以用于优化森林生长过程模型,为我国森林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森林资源是宝贵的基础资源之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促进国家林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森林的资源优势,进行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为社会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产品,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和林业产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53.
在巴西里约举办环境和发展大会以来,环境问题国际化进程不断加深,生物多样性、森林、气候等环境问题成为国际政治的焦点议题。2010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年",而2011年就是"国际森林年"。环境问题国际化进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国发展的进程,加速各国能源、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等治理  相似文献   
5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实现森林资源的良性发展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营林的重要任务。通过科技营林可以主动承担生态建设任务,加大林业投入力度,通过加强人工林管理与控制进一步提高现有人工林的质量和生产力以满足市场的不断需求。为此本文以营林为基础加速森林资源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5.
56.
根据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理论和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固定样地调查资料,对南平地区的树种结构进行了预测与调整,结果表明,按现状发展,针阔比例将日趋严重,并且毛竹、经济林的占有率呈下降趋势,最终达到以杉木28.05%、马尾松16.63%、阔叶树19.01%、毛竹5.43%、经济林2.26%、其它类28.71%的树种结构.经调整后稳定状态的树种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即各树种的占有率分别为杉木18.72%、马尾松13.24%、阔叶树26.98%、毛竹10.84%、经济林5.45%、其它类24.77%.  相似文献   
57.
福建地区马尾松生物量转换和扩展因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强新  李海奎  杨英 《生态学报》2017,37(17):5756-5764
基于第8次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福建省331块马尾松的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利用增强回归树法(BRT)研究地上生物量转换和扩展因子(BCEF)和地下BCEF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是影响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主导因素,二者对地上BCEF影响的相对贡献率之和为87.20%、地下BCEF为86.59%。其中,龄组和坡向分别是林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中影响地上BCEF的最大因素(41.13%和14.52%)。地上BCEF随龄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在东南坡最大、西坡最小。此外,龄组和坡向分别是林分特征因子和地形因子中影响地下BCEF的最大因素(41.54%和15.16%)。地下BCEF随龄组的增大而逐渐减增大;在东南坡最小、西坡最大。土壤因子对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影响都较小(12.80%和13.41%),腐殖层厚度是土壤因子中影响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最大因素(9.02%和9.13%)。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龄组对地上BCEF以及地下BCEF的影响均最大,依据龄组计算相应的BCEF或者建立林龄普适的BCEF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量的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58.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动态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动态分析具有少数据和贫信息带来的灰色不确定性, 灰色系统理论是进行相关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作者根据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计算得到1973–1998年间我国5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内的森林生物多样性指数序列, 包括压力指数、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和森林物种多样性指数, 以及由这3个指数建立的森林生物多样性总指数; 并建立了各个指数的GM(1,1)灰色模型, 预测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结果表明, 在未来2个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大约10年), (1) 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指数将继续增加, 且与过去5个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相比其增加速度将有所提高; (2) 压力指数将维持继续增大的趋势不变; (3) 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有轻微波动; (4) 森林物种多样性指数将继续增加, 但与过去5个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相比其增加速度将渐趋平缓。研究表明, 根据PSR模型建立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动态的灰色预测模型, 适合我国森林资源管理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59.
基于RS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覆盖动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应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数字影像进行人-机交互的屏幕解译,得到199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字地图,以及面积统计结果,分析表明,近10年来该地区建筑和工交用地逐年扩大,耕地面积保持稳定,果园面积显著增加,人工林地和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荒野地占地比重下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0.
基于对西藏色季拉山原始林区分布的6种优势种群进行的生态调查,对其生长的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土壤厚度5个空间因子进行统计,计算出不同优势种群在各空间资源上的生态位宽度以及平均权重,以此来对该区域的森林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色季拉山原始森林主要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急尖长苞冷杉、高山松、林芝云杉、高山栎、方枝柏、华山松。其生态位度量空间均表现较大的特点,说明各森林群落处于比较稳定阶段,相当于顶级群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