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7篇
  免费   502篇
  国内免费   2957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15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338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377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青岛市崂山区森林益鸟调查朱献恩,于润秋青岛市崂山区鸟类管理站266100青岛市崂山区地处黄海之滨,境内沟谷纵横,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林木茂盛,是鸟类的良好栖息繁殖地。我们于1984-1992年对境内鸟类进行了调查。1调查方法采用路线统计法。在调查地区...  相似文献   
52.
杨桂权  杨大胜 《四川动物》1994,13(1):177-178
根据1992年10月至1993年10月万县市黑熊资源专题调查资料,栖息于我市森林中的黑熊约有500头,主要分布在我市北部城口(占44%)、东部的巫溪(占42%)、巫山(占14%)三县低中山的41个林区乡,海拔为1000—2500m的林下植被繁多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  相似文献   
53.
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猕猴的食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跟踪观察法对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猕猴种群的食性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猕猴主要选择季雨林或次生季雨林为其觅食场所,栖息地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种类直接影响其食性,猕猴对植物各部位的采食频度随植物生长期而变化.  相似文献   
54.
热带—亚热带林林中猕猴的食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55.
为在PrinceRupert林区的“亚北方”部分建立生态立地质量与森林生产力的联系,对从93个小杆松林分和77个白云杉林分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所研究的林分处于两个气候状况、8个土壤水分状况以及5个土壤养分状况.这些气候、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被视为等级变量用于林地分类和回归分析.小杆松和白云杉的立地指数随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变化而变化,但不依赖于气候变化.与土壤水分相关的变化格局对两个种来说很相似,但与土壤养分相关的变化格局则全然不同.在所建立的5类回归模型中,土壤小区模型对于两个种都显示出立地指数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具有很强的相互关系(R2>0.80,SEE≤1.6m).可以认为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等级度量在大范围内可作为小杆松和白云杉立地指数的预测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56.
川西峨眉晚白垩世夹关期河流沉积中的痕迹化石群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胡斌  吴贤涛 《古生物学报》1993,32(4):478-489
晚白垩世夹关组中的痕迹化石群落至少由12个痕迹属17个痕迹种组成,其中包括5个新痕迹种,即Cystichrtium cuwatitivum,Steinichnus laryus,Paradidymaulichnus emeiertsis,Monmorphichnus lineates和Rusophycus univalvis.这一化石群落主要是无脊椎动物的进食迹、觅食迹、爬迹、停息迹和居住迹,其中多数呈下浮痕和全浮痕保存,并形成于经常干旱的河流环境(大多出现在泛滥平原沉积中).该群落可识别出两个痕迹化石组合,即1) Scoyenia-Steinichnus-Rusophycus组合,它主要产自泛滥平原和漫滩环境;2)Skolithos-Arenicolites组合,它代表一种水道砂坝或曲流砂坝环境.  相似文献   
57.
环境大气臭氧污染对植物的影响(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开始 《生物学通报》1993,28(4):1-2,11
综合论述了最近国外有关对流层环境大气中臭氧污染对于植物,特别是作物、林木和园艺植物影响的实验研究,包括臭氧的化学性质、来源、浓度、研究方法、互作以及植物对臭氧的敏感性和指示植物等6个部份。着重论述了臭氧对植物的急性影响和慢性影响,包括叶片的可见症状、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单产和品质等。可供植物学、农林园艺学、环境生物学和环境保护学等方面的大专院校师生、中学和中专教师、科研和生产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8.
(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继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召开)之后于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12日至13日举行了首脑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7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的代表团,102位国家元首和国际组织的代表。  相似文献   
59.
金鉴明 《生物学通报》1993,28(10):22-23
5.生态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性环境危机的爆发,西方学者曾出现过一种悲观论调,要求经济停止发展以保护环境。实践证明,这种“因噎废食”的观点是行不通的,相反,由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在自觉运用生态规律,做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例如澳大利亚利用科学管理的办法,既开阔了肥沃的牧场,又发展了效率极高的畜牧业;瑞典等国对森林采取采伐和种植并重,使木材资源得以持续开发;工业先进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大规模治理污染已大见成效,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60.
环境因子对荒漠沙蜥种群密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人类改造荒漠的活动,植被,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竞争种的密度,土壤理化性质等坏境因子对荒漠沙蜥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对沙蜥种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决定沙蜥种群密度的主导因子是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植被,土壤含水量,竞争种的密度。这些因子的任何改变都能改变沙蜥的种群密度,均具有调节种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