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记述采自云南及四川省的方颜叶蜂属Pachyprotasis两新种:郑氏方颜叶蜂Pachyprotasis zhengi Wei et Zhong,sp.nov.和程氏方颜叶蜂Pachyprotasis chenghanhuai Wei et Zhong,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模式标本室.  相似文献   
52.
为了解桂花两性株孢子发育和花器形态的关系,对早籽银桂(Osmanthus fragrans‘Zao Zi Yin’)大小孢子发育过程和花器外部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圆珠期花芽突然膨大时,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启动,至花芽顶壳期进入四分体时期,四分体多数呈四面体型,少数呈十字交叉型,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排列方式;柃梗期时小孢子发育至单核靠边期;香眼期至盛花期形成二细胞型花粉并发育成熟;花药长度由0.3 mm增加至1 mm,颜色由无色透明变为鲜黄色。雌蕊柱头二裂,子房2室,每室2胚珠,胚珠横生,单珠被,薄珠心,珠柄不明显。二细胞花粉时期,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大孢子,至盛花期胚囊发育为成熟的8核蓼型胚囊。雄蕊发育早于雌蕊,花开后雌、雄蕊趋于同熟。大小孢子细胞学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建成密切相关,根据花器形态特征可判断大小孢子发育时期。  相似文献   
53.
记述采自中国湖南和浙江的锤角叶蜂科Cimbicidae细锤角叶蜂属Leptocimbex 2新种:浅窝细锤角叶蜂L.afoveata WeiYan sp.nov.和凹脊细锤角叶蜂L.concavicarina WeiYan sp.nov.。编制了细锤角叶蜂属分种团检索表和L.terrifica种团以及L.gracilentus种团种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54.
记述了膜翅目三节叶蜂科平颜三节叶蜂属Aprosthena Konow3新种:双斑平颜三节叶蜂Aprosthema bimaculata Wei et Wen sp.nov.,黑背平颜三节叶蜂Aprosthena nigroscutis Wei et Wen sp.nov.和天目平颜三节叶蜂Aprosthema tianmunica Wei et Wen sp.nov.。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南林学  相似文献   
55.
【目的】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是危害樟树Cinnamonum campora的重要食叶性害虫,该虫的繁殖策略包括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两种模式。本研究旨在明确孤雌生殖在樟叶蜂生活史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在室内25℃恒温条件下,测定并分析了樟叶蜂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在亲代生殖适合度(雌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和子代生活史(各虫态发育历期、死亡率、子代性比和产卵量等)特征上的差异。【结果】孤雌生殖的樟叶蜂雌虫寿命显著长于两性生殖的雌虫寿命,而雌虫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均无差异。子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死亡率以及子代单雌产卵量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均无差异,但子代成虫性比在两种生殖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孤雌生殖大多产雄性子代,而两性生殖大多产雌性子代。【结论】樟叶蜂的孤雌生殖延长了亲代雌虫的寿命,且为产雄孤雌生殖。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樟叶蜂的孤雌生殖不但具有自身建群的能力,同时在种群繁衍中可以提供大量的雄虫以弥补两性生殖后代雄性个体的不足。  相似文献   
56.
转柳叶蜂NematustrochanteratusMalaise属叶蜂科(Tenthredinidae)丝叶蜂属Nema-tus。在山东分布于海拔500m以上的山区,国内山西和江苏也有分布。主要危害杨树和柳树叶片。1984~1990年作者在泰安市定点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形态特征(见图)成虫:雌蜂体长8.5~9.5mm,翅展21~22.5mm。体黑色具光泽。头部红褐色。触角黑色,9节;第3、4节最长,长为后3节之和。单眼红褐色。上唇红褐色,宽大于长,上端及下端部黑色。前胸背板黄褐色达翅基片。中胸背板红褐色,中叶中央具黑色纵线,小盾片前缘及后缘具黑色边,其余红褐色,眉…  相似文献   
57.
采用竹管蜂巢繁育苜蓿切叶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君  程惠珍 《昆虫知识》1995,32(6):361-363
对5种繁育苜蓿切叶蜂的蜂巢材料进行了筛选测定,结果表明,竹管的繁蜂效果较好,子代蜂的雌雄性比为1:1,而且竹管内的蜂茧均未被寄生蜂寄生。  相似文献   
58.
本文报道中国蔺叶蜂科1新属:朱氏叶蜂属Zhuanagen.nov.及1新种:黑跗朱氏叶蜂Zhuananigrotarsissp.nov.,并编制了栉爪叶蜂族已知属检索表。新属隶属于栉爪叶蜂族,但前翅cu-a脉交于1M室下缘中部,2A+3A脉简单,端部直,翅痣窄长,副阳茎具1个很长的尾突等与该族已知的各属易于鉴别。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南林学院昆虫标本室。黑跗朱氏叶蜂Zhuananigrotarsis,新种(图1-6)正模:♀,四川峨眉山,1943-IX-12;副模:3♂♂,四川犍为,1935-VIII-20,马俊超。  相似文献   
59.
本文在科级阶元水平分析了叶蜂总科的地理分布特征。叶蜂总科在科、亚科和族级水平上可分为3种,9种和16种分布型。在各级水平上,全北界分布型均占有绝对优势,其中东亚地区中南部是主要分布中心。文中还简要阐述了世界膜翅目广腰类群的分布特性;提出了一个简明实用的“类元分布指数It”,用于表示特定地区某一或全部生物类群的各级阶元的分布数量与世界已知阶元总数之比值。此指数稍作修改提出一个类群起源可能性指数Io,用于表示某一类群在一特定区域起源的可能性大小。  相似文献   
60.
本文系统分析了各大动物地理界叶蜂总科特有属现象、特有属间亲缘关系及其分布,并探讨了其起源与传播途径。叶蜂总科在世界各大动物地理界的分布格局为:一个东亚主要分布和分化中心,4个次级分化中心:非洲中部、南美中偏西北部、北美、地中海地区。各个次级中心均与主要中心具有相当密切的联系。北美的特有属集中分布现象不显著。叶蜂总科的起源地区可能位于东亚中南部或其附近。非洲界和新热带界分布的叶蜂总科属数比较少,但特有属比例很高,说明其隔离分化程度较大。新北亚界和西古北区分布的叶蜂总科属数较多,但特有率较低,表明隔离分化程度较小。东方界的叶蜂区系既贫乏且特化程度很低,所分布的属除个别特有属外均与东亚区共有,可能是由东亚区系向南衰减弱化而成。澳洲界处于叶蜂总科区系的外缘,区系成分十分贫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