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应用根尖压片法对木樨科白蜡属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绒毛白蜡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2,核型公式为:K(2n)=22=20m 2 sm,属于"1A"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2=4L 10M2 8M1。  相似文献   
52.
对节白蜡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节白蜡(FraxinushupehensisCh′ü,ShangetSu)的分布、数量和利用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其分布范围狭窄,资源贮量有限,有较大利用价值。近年来,由于重利用轻保护,尤其是为制作树桩盆景而被大量采挖,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为此,提出了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53.
木犀科白蜡树属椒叶梣组(Fraxinus sect. Sciadanthus)由自然分布于中国中部的对节白蜡(Fraxinus hupehensis S.Z.Qu,C.B.Shang&P.L.Su)、喜马拉雅西部的椒叶梣(Fraxinusxanthoxyloides(G.Don)DC.)和非洲北部的Fraxinus dimorpha 3个物种组成,呈现出特殊的间断分布模式,目前该组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尚不清楚。利用ITS、psbA-trnH、rpl32-trnL和matK 4个标记对白蜡树属42个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ITS序列构建的贝叶斯系统树支持Wallander的分类方法,即属内再分成6个组,对节白蜡、椒叶梣和F. dimorpha都属于椒叶梣组,且该组与欧梣组(sect. Fraxinus)的亲缘关系最近,形成姐妹组;(2)椒叶梣可能是F. dimorpha与欧亚种的杂交后代;(3)BEAST分化时间图显示,白蜡树属最早起源于42.05 Ma,椒叶梣组最早分化于21.86 Ma,对节白蜡最早分化于11.87 Ma。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可能是导致椒叶...  相似文献   
54.
焦懿  赵苹 《动物学研究》2000,21(4):291-296
研究了白蜡虫啮小蜂TetrastichuskodaikanalensisSaraswat的室内饲养条件及其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ericeriIshii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温度对白蜡虫啮小蜂存活率和产卵量有显著影响。 1 8、 2 1、2 4、 2 7、 30和 33℃ 6个温度处理下 ,白蜡虫啮小蜂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 1 84%、 31 83%、 80 39%、 72 75 %、48 0 8%和 2 2 81 %。 30℃时每雌产卵量和产卵百分率最高 ,分别为 1 3 2 1粒和 84 84%。雄蜡虫体内的白蜡虫啮小蜂有 3个羽化高峰期 ,分别为 6月下旬、 8月上~中旬和 9月中~下旬 ;雌蜡虫体内白蜡虫啮小蜂的 3个羽化高峰期为 8月上~中旬、 9月中~下旬和 1 0月下旬~ 1 1月上旬。白蜡虫啮小蜂的第 3个高峰种群数量最大 ,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重寄生率最高。第 3、 4代啮小蜂对寄生于雌雄蜡虫体内的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重寄生率分别为雌蜡虫体内 :48 78%和 5 4 6 6 % ,雄蜡虫体内 :5 6 6 6 %和 6 4 71 % ;第 5代的重寄生率达76 0 0 % ;各代的重寄生率均为 4龄幼虫 >5龄幼虫 >蛹。人工释放啮小蜂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种群数量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每株女贞树放 30头白蜡虫啮小蜂蛹 1次或 2次 ,白蜡产量分别为 1 1 1 3g和 1 37 6g ,为对照的3 0 6倍和 3 78倍。种虫产量分别为 1 49  相似文献   
55.
盆栽对节白蜡叶片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年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节白蜡 (Fraxinushupehensis)又名对节树 ,为木犀科白蜡属落叶乔木 ,是仅分布于湖北省钟祥京山大洪山南麓山丘地带的珍稀濒危植物。试验于本校山北盆景园进行。试材于 1 995年上盆 ,对其叶片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年周期变化作了测定分析。 1 996年 4月到 1  相似文献   
56.
白蜡窄吉丁幼虫及其天敌在空间格局上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调查了白蜡窄吉丁幼虫与其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和捕食性天敌啄木鸟啄食白蜡窄吉丁的啄痕在空间格局上的规律.结果表明,在林间水平方向上,白蜡窄吉丁幼虫呈聚集分布,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和啄木鸟的啄痕也表现为聚集分布;在垂直方向上,白蜡窄吉丁幼虫分布于地面至3.37m以下的树干,主要集中于1.0m左右的主干,天敌也集中在此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57.
吴丽云  曹帮华 《植物学报》2005,22(6):668-672
将盐碱地和正常地上采集的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和苦楝(Melia azedarach)种子在不同盐浓度下做发芽实验, 测定两类种子的发芽指标和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 比较两种种子在不同盐胁迫下的发芽情况、幼苗保护性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 绒毛白蜡比苦楝种子抗盐萌发能力强, 比较适合在盐碱地上种植。正常地上采集的两类种子的各项发芽指标高于盐碱地上采集的相应种子, 产自正常地的绒毛白蜡种子活力随盐胁迫的增强而逐渐增大, 苦楝却相反。盐碱地上采集的两类种子形成的幼苗的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正常地上采集的相应种子形成的幼苗, 以绒毛白蜡幼苗为最高; 丙二醛含量则是产自盐碱地的幼苗低于正常地幼苗, 以绒毛白蜡为最低。  相似文献   
58.
中国桂林岩溶洞穴苔藓植物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采自中国广西桂林17个岩溶洞穴的192份苔藓植物标本进行研究,报道了洞穴苔藓13科19属28 种,其中含广西苔藓植物新记录16种。野外观察表明,桂林岩溶洞穴苔藓植物主要分布于洞穴洞口0~32m 弱光带范围内。三种丛集型藓类植物:净口藓、钩喙净口藓和东亚泽藓参与岩溶洞穴洞口带钙华沉积。  相似文献   
59.
白蜡窄吉丁虫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与分布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发现了一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 由于该虫新近在美国发现,危害白蜡树,故英文名称为Emerald Ash Borer (EAB)。初步分析显示,该虫至少在5年前就已传入美国,只是现在刚爆发被发现。目前该虫在美国密执安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可致死各种大小的白蜡树。该虫在我国曾被定名为花曲柳窄吉丁Agrilus marcopoli Obenberger,为鞘翅目吉丁科。据资料报道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内蒙古和台湾等地;在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危害木樨科属树木。两年一代或一年一代,因地而已。在东北三省主要危害水曲柳和花曲柳等树木,但不是主要害虫。天津市1993年在引种白蜡树上发现了白蜡窄吉丁,1998年严重爆发造成大面积白蜡树死亡。在亚洲的其他分布区,该虫还危害另外一些阔叶树,如多种蜡树、榆树等。鉴于该虫的广泛分布和寄主树种多及毁灭性危害的特点,美国一些专家认为其潜在危害不亚于1996年在美国发现的光肩星天牛。因此,美国已全面开展对该虫的研究,包括资料收集,风险性评估,研究各种控制措施等。 本文是中美对此虫合作研究的一部分,旨在对该虫在我国的分布、 危害、 研究基础作一调查与回顾, 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信息与参考资料。白蜡窄吉丁入侵北美再一次显示随着贸易的全球化发展, 外来入侵种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国际合作共同开展研究是控制入侵种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60.
中国广西蛛毛苣苔属(苦苣苔科)一新种——桂林蛛毛苣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采自中国广西的苦苣苔科新种桂林蛛毛苣苔Paraboea guilinensis L. Xu & Y. G. Wei。新种体态及叶形接近厚叶蛛毛苣苔P. crassifolia (Hemsl.) Burtt,与后者不同在于叶革质,花序梗、花梗及花萼均无毛,花冠明显二唇形,蒴果不旋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