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探讨了磷脂酶Dα1(PLDα1)在ABA抑制拟南芥主根伸长过程中的作用。PLOα1基因突变体pldα1主根伸长受ABA抑制小于野生型(WT);根系PLDα1活性在ABA处理下升高;拟南芥根细胞原生质体中活性氧(ROS)含量在ABA处理下升高,但是pldα1升高小于WT;根系NADPH氧化酶活性在ABA处理下升高,pldα1升高小于WT,外源加入10μmol/L^-1 PA(磷脂酸,PLD水解产物)后,前者活性显著升高;外源加入H2O2可诱导WT和pldα1主根伸长都受到抑制,且二者差异不明显。结果表明,PLDα1产生的PA通过激活NADPH氧化酶产生ROS介导ABA调控的拟南芥主根伸长过程。此外,初步探讨了PLDα1在拟南芥根毛尖端生长中的作用:pldα1突变体根毛长度小于WT,根毛尖端ROS和Ca^2+浓度低于WT。  相似文献   
42.
目的总结我国自1991年至今报道的所有多变根毛霉感染所致皮肤接合菌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文献搜索并回顾分析我国13例多变根毛霉原发性皮肤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皮肤多变根毛霉病,平均发病年龄为34±17(5~65)岁,男6例,女7例,病程5个月~16 a不等,感染报道多集中于长江流域;临床多表现为局部红斑、丘疹和/或结节,可缓慢扩展形成浸润性斑块伴溃疡坏死;发病前有明确皮肤损伤病史6例,无明确诱因7例。皮损多发生于暴露部位,面部10例,上肢3例。所有病例均经真菌学和病理学诊断确诊。治疗主要为两性霉素B和唑类抗真菌药物,其中8例治愈,2例疗效不佳,3例失随访。结论多变根毛霉皮肤接合菌病是一种重要的毁容性感染病,多与皮肤屏障损伤有关,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43.
水磷耦合对小麦次生根特殊根毛形态与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均  贺德先  段增强 《生态学报》2011,31(11):3110-3119
通过水、磷复因子大田试验,以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材料,研究了水磷耦合对小麦生育中、后期次生根特殊根毛形态与结构的影响。结果指出,不同水分处理显著影响特殊根毛形态。随着土壤水分含量提高,次生根特殊根毛长度缩短。与土壤湿润处理相比,仅依靠自然降水处理的特殊根毛长度和直径增加(P<0.01),拔节至子粒形成期间完全灌溉处理的根毛长度增加(P<0.01)。随着供磷水平提高,特殊根毛长度和直径增加(P<0.05),其中高磷处理和对照(不施磷)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同一供水条件下随供磷水平提高,或同一供磷水平上随土壤含水量降低,特殊根毛长度和直径均增加(P<0.05)。拔节以后,仅依靠自然降水—高磷处理组合的特殊根毛细胞饱满,结构完整,细胞壁加厚明显,细胞核、液泡及线粒体清晰可见;而土壤湿润—低磷处理组合的特殊根毛扭曲、变形现象严重,细胞壁变薄,细胞核解体,质膜、微体等细胞器消失。研究表明,适当降低土壤含水量并提高供磷水平,小麦次生根特殊根毛的长度和直径增加,并维持良好的细胞形态和结构。  相似文献   
44.
油菜外源细胞分裂素不敏感突变体lrn1和prl1表现为磷高效。营养液培养0.2μmol/L细胞分裂素(6-BA)处理,与甘蓝型油菜野生型‘宁油7号’(WT)相比,突变体lrn1侧根较多,prl1主根较长。本研究利用体式显微技术、非切片压片法以及石蜡切片等技术,对3个基因型在ddH2O和0.2μmol/L 6-BA处理下的根毛、根表皮细胞分化及根尖解剖结构的差异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ddH2O处理,种子发芽后第1、3、6、9 d,lrn1、prl1和WT根尖成熟区根毛较少。0.2μmol/L 6-BA处理,种子发芽后第3 d,lrn1、prl1和WT根尖形成大量根毛,其中WT根毛最多、密度最大;prl1根毛最少,密度也最小;lrn1处于两者之间。种子发芽后第6 d,lrn1、prl1和WT分生区和伸长区明显缩短,lrn1和prl1分生区面积无显著差异,但两者均显著大于WT;lrn1和prl1根冠细胞结构较正常,而WT根冠细胞结构畸形;lrn1皮层原细胞之间排列较WT和prl1紧密。种子发芽后第9 d,lrn1已有4条侧根,但prl1与WT无侧根形成。6-BA处理,prl1主根较长,与其根尖分生区面积较大密切相关;lrn1侧根较多,可能与中柱原细胞排列密度较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5.
报道1例由多变根毛霉引起的面部皮肤毛霉病.患者男,65岁,面部结节斑块伴痒半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层有炎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并见粗大较短的无隔菌丝.经真菌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种鉴定为多变根毛霉.皮损经短时两性霉素B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46.
植物表皮毛发育的分子遗传控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普莉  索金凤  薛勇彪 《遗传学报》2003,30(11):1078-1084
植物表皮毛是一种特化的单细胞表皮结构。近年来,通过对拟南芥表皮毛的分子遗传研究已发现了多个直接控制表皮毛发育的基因,它们都编码转录因子,包括M^1YB类转录因子(GLABROUS1、WEREWOLF、TRIPTY-CHON、CAPRICE),含WD40重复序列的转录因子(TRANSPARENT TESTA GLABRA1),bHLH类转录因子(GLABROUS3)。含HD—ZIP的转录因子(GLABROUS2),WRKY类转录因子(TRANSPARENT TESTA GLABRA2)。进一步的实验证明GL1/WER—GL3—TTG1通过形成一个转录调控复合体来控制表皮毛和根毛的发育。在根毛和表皮毛的发育过程中,临近的细胞竞争表达这些转录因子决定原初细胞的命运(包括GL1/WER,GL3,TTG1,GL2),同时,还表达一些转录因子阻止临近细胞接受这个命运(包括TRY和CPC)。此外,这一复合体还是其他器官(如种皮、下胚轴气孔等)发育所共用的一种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47.
对7种豆科植物接种根瘤菌后根部的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瘤菌可诱发根瘤形成部位根段的根毛增生、形变和根外层传递细胞的发育.根外层传递细胞发生在根毛伸长形变时期,一直可持续到根瘤形成,传递细胞壁内突发育过程是先由根表皮细胞外切向壁一侧细胞质膜向细胞质内陷形成囊状壁傍体,次生细胞壁物质在初生壁上沉积并逐渐充满囊状体,最终形成传递细胞典型的壁内突结构.根瘤形成过程中根外层传递细胞的诱发与培养方式(水培、固培)没有直接关系.在不接菌的对照苗的根段内未发现壁内突结构,研究证明豆科植物根外层传递细胞的形成是由根瘤菌诱导所致.  相似文献   
48.
目的:克隆并研究蒺藜苜蓿ROP基因的功能,为研究该基因家族在共生途径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ACE方法,从蒺藜苜蓿中克隆MtROP基因,利用生物信息软件比对同源性及ROP蛋白特征结构分析,利用RT-PCR方法分析该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构建该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结果:获得了蒺藜苜蓿ROP家族中与拟南芥ROP10高度同源的MtROP10全长序列.氨基酸编码序列具有明显的ROP家族蛋白的结构域特征.该基因在花中高表达,根中低表达.拟南芥中过表达MtROP10,可导致根毛变粗、变短、分叉.结论:MtROP10属于植物ROP家族蛋白,可能在根毛的极性生长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49.
水培条件下营养元素对枳幼苗根毛发育及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柑橘砧木枳实生苗为试材,研究水培条件下N、P、K、Ca、Mg、Fe和Mn等7种营养元素分别缺乏对其根系主根长度、侧根数和主、侧根根毛密度、根毛长度及根毛直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培条件下,不同缺素处理枳实生幼苗的根毛均能生长,但根毛主要集中在近根基段,根尖处分布较少;侧根的根毛密度显著大于主根,而其根毛长度显著小于主根.不同缺素处理对根毛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主根根毛密度为55.0~174.3条·mm-2.与对照相比,缺Ca诱发主根的根毛密度、长度显著增加;缺P使主根的根基段、中段及侧根的根毛密度、长度显著增加;缺Fe使主根根尖段根毛密度显著增加,而长度显著降低;缺K使主根、侧根的根毛密度、长度及根毛直径均显著降低;缺Mg使主根根毛长度显著增加.各处理主根的生长较一致;侧根除缺N、Mg处理外,其他处理均出现脱落后再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50.
陈世平  马述仕 《真菌学报》1993,12(4):318-322
近几年因源性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损有所增加,从而使深部丝状真菌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检测上的种种原因,大部份是尸检后发现,难以鉴定对属种,对临床治疗带来直接影响,为进一步探讨丝状真菌的快速诊断。我们从肺活组织中分离出的微小根毛霉,注射接种到不同剂量的^60Co-r辐照鼠体内后,间隔一定时间,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3GY辐照后14-28日检出率是41.87%(皮下注射),66.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